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易中天中華史讀後感

易中天中華史讀後感(一)

讀《易中天中華史:秦並天下》有感

秦始皇是歷史上爭議較多的一位人物,在「偉大領袖」讚揚他以前說他好的不多,伴隨他的幾乎都是「焚書坑儒」、修長城、建阿房宮等負面評價。但無論有多少爭議,有一點是應該肯定的,即:他統一了文字等,促生了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大國。

秦以前,我們理論上是個整體的中央大國,實際上是分散、半獨立的聯合體,各諸侯國之間不一樣的東西太多了。用許慎的話說,當時是「諸侯力政,不統於王,……田疇異晦,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也就是說,法令各異,語不同聲,字不同書,衣不同飾,車不同軌,而且還幣不同形,尺不同長,稱不同重。一句話,幾乎沒有一樣是一樣的。這頗有些像歐洲,人長得都差不多,但各國有各國語言、文字、文化、貨幣等等。而且,那時的我們甚至比歐洲還亂,起碼人家的度量衡、汽車的標準是一樣的(現在貨幣也統一了)。

具有如此之多的不一樣「獨立國協」是非常容易解散的,時間一久,難免就會分裂成完全獨立的小國。所以說,如果沒有秦始皇的大一統下的諸多統一,恐怕就沒有我們今天這個具有960萬平方公里,13億人口的大國了。正是秦始皇的諸多統一(特別是文字統一),避免了「中央之國」的分崩離析,他的這個功績是應該充分肯定的。

易中天中華史讀後感(二)

《易中天中華史。中華根》讀完了,完全顛覆范文瀾、翦伯贊史書搞法,但以今說古的讀史方法很值得閱讀和借鑑。

今日偶爾發現網上質疑甚多,不妨傳播一點讀此書的訣竅。

名學者寫史另類,肯定對反響有準備。不妨回頭看看每編的後記,尤其是第一本《祖先》。易中天20XX年5月12日「拜見了吳敬璉先生」,為何要「討教一些學術問題」?

吳敬璉是經濟學家,易中天中華史是歷史散文著作,他料定吳老會說「怎麼保證你說的歷史是真實的」問題,這正是他最終需要的。而後,順理成章回答這個問題——中華史面世後的質疑。讀過第一篇後記的「出發點」「目的地」「北冰洋」「導航儀」「發現號」「處女航」,便能豁然了。順帶補充一句:這易中天之處女航正是你無法「證偽」與「證不偽」之間的海域。

能回答吳敬璉先生的問題,還在乎其他人質疑乎?

本人與易中天老師有過一面之交,也知道一點個性。他用講課方式著文,對於那些並非硬傷的質疑,甚至僅為自以為是的硬傷,是不屑一顧的。說到「硬傷」,於是也就挑一點:商殷不應一筆帶過。商殷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已被考古發掘所證明。立足於此,「周」小國滅大邦、蠻荒克文明,以德立國、以禮治邦,結束神明、開闢人本,就更明晰了。

易中天中華史讀後感(三)

這是一本站在學術的角度寫給大眾看的科普書籍。

原始時期的人類,沒有直接的文字記載的史實,()全憑後代的人的隻言片語、神話傳說和考古發掘的實物資料。面對這些不辨真偽的猜測和推測更加考驗一個人對歷史的態度和把握。易中天先生本來就對歷史有著很深刻的認識,在本書中又運用了王國維先生推薦的實物史實並重的治史之法。語言平實卻絲毫不見一般史書的枯燥。很推薦。

在本書中難能可貴的是,不僅僅是事實的堆砌,更有作者對原始人類精神的思考。從懵懂的混沌到漸漸有知,因何母系,緣何父系,整段石器時代的脈絡被這樣輕鬆畫出。讀者理解的更加容易,卻也反映了作者的學術高度。與此同時,在本書中提出了諸多與大眾認知相悖的一些想法。雖然歷史已然塵封,真相不見天日。但是卻不妨礙好奇的後人追逐真相的腳步。研究沒有對錯,在於它給後人的啟示,其意義的價值遠遠大於結論。

總之,本書粗粗一讀是一本可愛的歷史科普小文,細品卻大有乾坤。看您挖到哪一層了,無論深淺,總有收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