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重說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重說中國近代史讀後感(一)

一提到中國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麼想的,反正我就感覺到了兩個字:可惡。當然,這是說外國人的。每每當我看到外國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國領土,如何胡攪蠻纏,使得中國政府暈頭轉向,答應他們無理的要求,我就覺得十分地憤恨:外國人,你們怎麼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當我看了《重說中國近代史》這本書後,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變。

書中一開始便指出了中國人的三種心態:「怨婦」心態,「潑婦」心態,和「情婦」心態。這讓我有些難以接受,可是隨著我漸漸地深入讀了下去,我發現作者說的也是不無道理。不僅如此,書中作者不少描寫的地方都沒有怎樣偏向中國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國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這便讓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發熱的腦袋變得冷靜了些。畢竟,不管中國人如何掩蓋,事實就是這樣:晚清亡國了。而我們呢?出於一種「愛國主義」,便是大肆宣揚外國人如何如何狡詐,蠻橫,而對中國失誤的地方,則是輕飄飄地一筆帶過,這便讓我的思想出現了一種誤區。思考問題也變得片面起來,覺得中國人是很無辜的樣子,一切都是外國人侵略我們的錯。可是,如果中國不弱小,外國人又怎麼會打上中國的主意?如果中國採取了正確的措施,外國人的計畫有怎會得逞呢?

這本書,給我的思想敲了警鐘,它不僅告訴了我不少關於晚清的知識,更告訴了我:思考問題,不要太片面。

重說中國近代史讀後感(二)

我發現大學裡面總是有一些老師特別受歡迎,他們往往有三個特徵:第一,能說會道;第二,教的課有新觀點;第三,教公選課。這三個特徵碰到一起,學生肯定喜歡聽。人民大學的張鳴教授或許就是這樣的人。《重說中國近代史》此書就是源自他在人民大學的一門很受學生歡迎的課。

張鳴教授研究近代史,之前我也看過他一些部落格和書,印象最深的是他講九一八中的張學良。感覺總是會有新的思維、新的觀點撞擊你的大腦。此書名叫「重說」,恰如其分,整本書對於近代中國的若干大事,提出了新的論點,不同於我們從小受到的官方歷史教育。今年距離我上大學一年級已經過去十年,閱歷自然是在不斷增加,早期教育對自己的影響也在慢慢減退,即便如此,仍然感覺十分震撼,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想一口氣讀完,由此可以想見,剛剛接受完中學教育,上到大學的小孩,聽到這樣一門課,會是什麼樣的感覺。

張鳴教授是此領域的專家,書的內容本身作為非專業人士,好好品讀就好了,我想說的是看書過程中想到的一些別的問題。一直以來,我覺得歷史應該是一種定論,道理很簡單,因為歷史上的事情,都已經發生過了,早已塵埃落定,尤其中國的大學前歷史教育,以灌輸結論為主,更會加深這種印象。但隨著我讀歷史書籍的增多,我發現實際上歷史學術界也是存在很多爭議的,並且所謂成王敗寇,歷史總是由勝利者來書寫,這又加入了干擾因素。所以歷史實際上是異常複雜的。那如何給小孩子們教授歷史課?

你可能會說,任何一門學科的前沿都存在爭議,但並不影回響用領域。小孩子的課本就用階段性的研究成果唄。但問題是歷史太過沉重,很多人一生又不會主動讀太多的歷史書籍,這樣一來,歷史課中學到的東西可能就是所有的歷史理解了。再加上官方總會或多或少為了自己的目的,改寫歷史教材。

今年來,先後看了不少知名歷史學者的書,越來越有種感覺,研究歷史這門學問真的是需要閱歷,甚至不要說研究,就是看懂,也需要。所以想到中學時候小小年紀學那些宏大的歷史,真是勉為其難。如果你想學,那麼歷史是需要用一生來品讀的。那麼,也許需要更靈活的方式,完成歷史啟蒙教育。

重說中國近代史讀後感(三)

如其封面所說的「還原一段被扭曲的歷史,挖掘國人今日問題之根源」,在張鳴老師的還原下,中國近代史變得如此複雜精彩,又是如此的顛覆,它與我們記憶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絕非教科書上的忠奸兩列,黑白分明。

花了一個月的時間,讀完張鳴教授的《重說中國近代史》,我對中國歷史的書是比較感興趣的,尤其喜歡像張鳴教授寫的這樣客觀評價中國歷史,並且,改變以往歷史書籍的艱澀枯燥,更多地給人一種在課堂上課的感覺,語言幽默生動。

剛開始閱讀時,我就被通俗易懂、指戳要點的字句所吸引。就如「我們會鄙視一個假的東西,但是我們依然依賴這個假的東西。」可見我們所接受的歷史教育表面上看並不怎麼受大部分學生青睞,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沒有辦法活在一個沒有歷史的世界裡。但是我們所看到的接觸到的歷史,它到底是真是客觀的,還是虛偽主觀的呢?其實沒有很多人會主動去考究這個問題,大家只是覺得大概地知道這些歷史事件就夠了。但也許正是這種心態,讓我們整個民族現在依舊在「童年陰影」下反覆折騰、反覆跌碰。正如作者所說「如果我們不能很正確地看待這段歷史,就很難吸取教訓,很難避免過去的悲劇。我們必須從心理上走出我們的中世紀,()才有前途,過去的輝煌歷史才有價值。」我們不僅要舔舐自己的創傷,更重要的是如何從這些創傷中學習不再受傷。

而且,在讀這本書時,使我原本腦海中的歷史故事受到了衝擊。比如說李鴻章這個人物對歷史的推動作用其實要比印象中大得多;洋務運動不是改革不徹底,而是不夠快;戊戌變法的失敗不是因為資產階級軟弱而是因為一個我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東西——帝—後二元結構的存在;還有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原因之一頤和園的修建挪用大量海軍軍費的始作俑者不是慈禧而是她的兒子;還有幾乎不怎麼介紹過的軍事改革,要知道這東西的作用不是我們一兩句話能帶過的;還有為什麼我們從來沒有一道這樣的思考題:西方國家支持戊戌維新的原因;被抬高了的康梁等等。

此外,書中一開始便指出了中國人的三種心態:「怨婦」心態,「潑婦」心態,和「情婦」心態。起初我有些難以接受,可是隨著我漸漸地深入讀了下去,我發現作者說的也是不無道理。不僅如此,書中作者不少描寫的地方都沒有怎樣偏向中國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國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這便讓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發熱的腦袋變得冷靜了些。畢竟,不管中國人如何掩蓋,事實就是這樣:晚清亡國了。而我們呢?出於一種「愛國主義」,便是大肆宣揚外國人如何如何狡詐,蠻橫,而對中國失誤的地方,則是輕飄飄地一筆帶過,這便讓我的思想出現了一種誤區。思考問題也變得片面起來,覺得中國人是很無辜的樣子,一切都是外國人侵略我們的錯。可是,如果中國不弱小,外國人又怎麼會打上中國的主意?這種「三婦」心態下的歷史教育史很難讓我們正確審視歷史,或者更重要的是審視我們自己。所以,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去了解更多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或者說是歷史側面。這並不是官方的歷史教育說有負面影響,而是只有當我們知道更多、更細的時候才可能找到自己的真正位置。

這本書中,我尤為欣賞張鳴教授的立場,本書是為寫歷史而寫歷史,幾乎不摻雜作者個人任何政治立場、情緒,完全是中立的。這顯得非常難能可貴。以往看過不少當代作者的歷史書,不是充當現政權的喉舌,就是極力反對現政權。鮮明的政治傾向不可能寫出信史,例如太平天國起義,作者客觀地分析了該起義的的來龍去脈,一方面論述了這次起義的某種必然性,但並沒有給與過多的正面評價。即使從革命的觀點來看,作者並不認為太平天國運動有什麼革命性,相反是封建王權思想的延續,甚至變本加厲。其次是對歷史人物進行了客觀地評價。張教授從根本上拋棄了階級的觀點,他總是站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下臧否人物。例如林則徐這箇中國近代史首先要提到的歷史人物,傳統上對他的評價過高,認為他是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虎門銷煙大快人心。但是作者認為林則徐仍是一個中國傳統官僚,雖然睜開了眼,但對西方社會的了解很少,甚至出現了許多笑話。再比如孫中山,雖然他屢敗屢戰的決心很大,但是他與日本、蘇俄、會黨之間的曖昧關係以及個人崇拜的主張使其形象受損。還比如北洋軍閥,張教授認為並不是所有北洋軍閥都是壞人,他們有的在下台後房無一間,身無分文可以看出並不是毫無理想的酒囊飯袋。

讀完這本書感受頗深,它帶給我全新的視角去看待歷史,知道許多很有趣的鮮為人知的歷史,而這些沒有被大多數人接觸過的點滴歷史匯聚起來就可能產生新的歷史觀,而這些歷史觀,在我看來,更有利於我們發揮歷史的真正價值。而且,這本書,給我的思想敲了警鐘,它不僅告訴了我不少關於晚清的知識,更告訴了我:思考問題,不要太片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