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龍應台野火集讀後感

龍應台野火集讀後感(一)

身邊的朋友經常說我是一個有個性的人,而我也總認為自己的確和其他人有些不一樣,自己只按照自己的心靈做事,只願意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願委曲求全,附和別人。可是,看了龍應台的《野火集》才讓我猛然驚醒,我這顆有稜有角的石子在生活的河流中,早已被生活之水磨得稜角幾近全無。這,真的讓我不知所措。到底是何時我的稜角被磨掉了?到底是怎樣的「河水」把我快要磨成了圓滑的鵝卵石呢?

知道龍應台這個名字是在高中,看到她的文章也是偶爾散落在《讀者》某個角落的溫婉的散文。直到大二,中文系開設「中國當代文學」這一科目,才在洪子城編著的《中國當代文學史》一書後面的幾頁看到了一點關於龍應台這個作家的作者作品簡介,才知道原來龍應台曾經的輝煌歷史。然而,當時由於一些原因,我們的老師並沒有提及這個作家,而我也只是因為曾經看過她的文章才自己有意識的關注了一下而已。所以,她的代表作品《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她的《野火集》,她在那個年代掀起的「龍捲風」,我絲毫不能感受到,這是多麼遺憾的事啊。

幸運的是,在大三快要結束的時候,我終於在我們的圖書館發現了一本小小地薄薄地書頁發黃的書——《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野火集》。當時,我的驚喜不亞於無意中得到一塊金子,於是馬上捨棄其他已挑選好的書,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這本書。書是借到了,可是卻一直沒時間看。開學之後,才終於用東拼西湊的時間把這本書看完了,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的嚇一跳。才真正領略到何謂「龍捲風」,這把「野火」猛烈到什麼地步。

通讀全書,發現龍應台的文筆樸實無華,大多時候都是用陳述式語言和議論式語言,龍應台自己也說「儘量不用詞句美麗而意義空洞的語言,不用成語,不喜歡模糊或抽象的字眼。甚至在說最抽象的觀念時,也希望用最具體的生活經驗與語言來表達。」也正是因為龍應台的採用最具體的語言才使得她的文章「文字鋒利有力,見解獨到,觀察敏銳,析理深入」。

打開書,《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一文就衝擊著我的眼球,衝擊著我的大腦。原來,在不知不覺中,我也成了不生氣的中國人之一。當看到別人在我身邊吸菸時,我不在說「不」;當發現上課時有人不停地講小話,我學會了忍耐;當碰到沒素質的人亂丟亂扔亂寫亂畫,我變成了「沉默的大多數」……為什麼不生氣,因為生氣沒用。可是,看到這篇文章,我知道我以後還是要生氣,該生氣的時候就生氣,該說話的時候就說話。我不要成為「沉默的大多數」,我要活出自我。

《幼稚園大學》、《機器人中學》、《不會「鬧事」的一代——給大學生》幾篇文章則真正道出了多少學子的心聲,道出了中國教育體制中存在的多少問題。我身邊的同學就是那種埋頭用功、循規蹈矩的標準好學生,而像我這種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學習的「壞」學生則經常是被老師不屑一顧的,或者心裡則對我的反叛質疑相當厭惡卻只能用「不屑一顧」表現出來而已。不知道現在台灣的教育已經怎麼樣了,畢竟龍應台批判台灣的教育體制時還是1985年,用20多年的時間去改變台灣教育存在的問題是非常有可能的。然而,可悲的是,現在中國大陸的教育體制還是龍應台85年時候的模樣,因而,我的那些循規蹈矩、埋頭用功,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等實際能力都處在「幼稚園」階段的同學可以得高分,得三好學生,得獎學金,而像我這種「不思進取」「無可救藥」的學生則永遠是「一邊玩去」。

如果能讓教育部門的每一個領導、每一個職員都能看過龍應台寫的《幼稚園大學》、《機器人中學》、《不會「鬧事」的一代——給大學生》這幾篇關於教育問題的文章,或許我們中國大陸的教育就不會這麼糟糕了,我們的那些所謂的名牌大學就不用擔心擠不進世界大學排名前列了。可是,我們的教育部門領導職員太忙了,忙著教育「乖學生」怎樣得高分,忙著教育「好學生」怎樣得三好學生,忙著教育「壞學生」不要「學壞」,忙著勸阻要「鬧事」的學生不要「鬧事」。

終於知道自己是如何快要被磨掉稜角磨滅個性的了。學校是一個小社會,而社會是不允許有稜角有個性的人存在的。社會需要的是不刺痛他人「腳底」的光滑的「鵝卵石」,需要的是舉手投足之間都像是機器人一樣的學生。當老是碰壁直到碰得鼻青臉腫的時候,我原來也學會了「投降」,在不知不覺中收斂了我的「鋒芒」,因為我也怕「疼」。

慶幸自己在沒有完全磨掉稜角的時候看了《野火集》,我知道我的方向了。我要保有我的個性,雖然在碰壁到鼻青臉腫的時候我會疼,可是,我不想成為那些可悲的「機器人」。

龍應台野火集讀後感(二)

307借閱室好久沒去了,前日進去遊蕩一番,發覺面目全非:書架重新擺放,排得更密,各種圖書也來了個乾坤大挪移。原來找本書是輕車熟路,現在得找老半天。我覺著有必要再熟悉下地形,於是在各個書架前又穿行瀏覽一遍。就在書架前流連途中,看到一本《野火集》,二十周年紀念版,全新的,三聯書店出版,不孬,我喜歡,遂停止遊蕩,借出。

作者龍應台,第一篇就是那篇大名鼎鼎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她的書還讀過一本《大江大海、1949》,其他就沒了。一直以來對龍應台有種誤解,以為這是位男士。高中時看雜誌常看到「龍應台」這個名字,這誤解持續了很長時間。後來看到一篇《給親愛的安德烈》,一個母親寫給兒子的信,我才知,OMG,龍應台是位女人!以前也看到龍應台被稱為「先生」,這更加深了當時的誤解。大凡女人優秀到一個非凡地位後就被尊稱為「先生」吧!如宋慶齡先生、冰心先生、資中筠先生……給其一個男性稱謂,意味著可以和男士們平起平坐,坐而論道。其實還是傳統文化里男尊女卑觀念作祟。

要說這本書的讀後感,我也寫不出什麼讀後感來,我讀完這本書的感受是:全國大一新生初入學時該人手一本《野火集》,嗯,這樣比較好,啟蒙越早越好啊!

這本書不厚,讀起來也不費力,說的都是常識,是80年代龍應台在台灣《中國時報》上發表文章的合集,從書中得知,這本書在當年是多麼暢銷火爆,一版再版。二十多年過去了,為什麼龍女士在文章里批評的那些社會現象感覺那麼熟悉呢?不自覺對號入座,這根本就是在說現在的大陸嘛!可文章批評的是二十多年前的台灣。八十年代末台灣解嚴,政治由威權時代向民主政體過渡,()開始政黨輪替。誰說民主不適合中國人?無須什麼高深理論,也無須什麼中國特色或國情特殊,認同民主、自由、法治、憲政、人權這些普世價值,全世界都帶你玩!明明有橋,它非要摸著石頭過河,還說進入了深水區,你丫·淹死活該!俺不知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神馬東東。人家台灣護照免簽國家已達到124個,偉大的PRC多少?24個。神馬人民,神馬民眾,神馬和諧,都是浮雲,手裡有選票就是大爺!

對台灣的感知和認識多來自流行歌曲、零散看過的文章電影。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蘇芮、張信哲、張惠妹、林志炫、小虎隊……非常喜歡這些人的歌。從鄭智化的《淡水河邊的煙火》知道台灣有條淡水河,從動力火車《忠孝東路走九遍》知道那條有名的忠孝東路,從痞子蔡的文章里知道了成功嶺新兵訓練營。去年暑假讀廖信忠《我們台灣這些年》對台灣多了些了解,知道了那個轟動一時影響深遠的「美麗島事件」,這本書不錯,了解台灣很適合讀。從一些蔡智恆的文章零零散散可窺視台灣大學生的生活,蔡智恆非別人,寫《第一次親密接觸》那位,《711之戀》《愛爾蘭咖啡》《孔雀森林》……圓山飯店,士林官邸,陽明山莊…這些政治地標更是耳熟能詳。幸虧有這個小島,中華文化才不至於被連根拔起,保存了一絲血脈。一提起台灣香港,我腦中立刻浮現出的畫面就是大街上寫著繁體字的招牌,霓虹璀璨,熙熙攘攘。

陳丹青先生曾說:在美國大街上看到的男男女女都長著一張沒受欺負的臉。這樣來講,現在中國人不是一張欺負人臉,囂張跋扈;就是一張被欺負的臉,唯唯諾諾。這個社會,戾氣太重,暴戾之氣。有生之年,很想去台灣看看,看看那片土地是否古風尚存,是否還有那種「溫良恭謙讓,仁義禮智信」。看看有選票的人臉上的那種自信,不受欺負的臉是種什麼模樣。

《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這篇文章很早之前讀過,忘在哪讀的了。這樣的文章該入選國中或高中語文課本,民主啟蒙越早越好啊!抄錄其最後一段,向龍女士致敬!

不要以為你是大學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較重要;不要以為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也不要以為你是個學生,不夠資格管社會的事。你今天不生氣,不站出來說話,明天你——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為沉默的犧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種、有良心,你現在就去告訴你的公—仆立法委員、告訴衛生署、告訴環保局:你受夠了,你很生氣!

你一定要很大聲地說。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