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文章:讀書,我們必須的生活
這一段時間,我學習了學校推薦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這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留給我們教師的寶貴財富。這本書的內容很豐富,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與教育有關的100個方面的內容。細細讀來,受益匪淺。通過學習,我發現閱讀是支撐蘇霍姆林斯基語文教育基本觀點的核心概念,閱讀在他的語文教育思想體系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書中的很多章節,他都闡述了閱讀在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重要性。我是一名語文教師,更加明白閱讀對於自身語文素養提高的重要性。因此,我對《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這一節中作者的觀點非常贊同:「教師在他所教的科學基礎學科方面,如果沒有深刻的科學知識,就談不上教育素養。那麼怎樣才能使每一位教師不僅懂得一點教學的常識,而且深知本門學科的淵源呢?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
一直以來,自己還是蠻喜歡語文教學的,也一直想做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也曾拜讀竇桂梅、薛瑞萍、孫雙金等名師的隨筆佳作,發現優秀的語文教師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無一不是博覽群書之人。試想,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帶領孩子們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感受我們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自己沒有豐厚的文化底蘊,面對學生何來侃侃而談的底氣?又如何能引領學生暢遊書海?道理都明白,但是,我是否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我是否做到了博覽群書?捫心自問,顯然沒有,我慚愧至極。
曾看到過一篇文章,說的是:如今好多學校都要求學生大量進行課外閱讀,這是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對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提高及終身發展都有好處,但是在我們對學生提出了這樣要求的同時,我們的老師讀了多少書?我們的家長讀了多少書?是啊,我的確該拿這樣的問題問問自己。( )在要求學生的同時,我怎麼就不要求自己呢?作為語文教師,我問自己:我讀了多少書?雖說有時也看看,專業的,人文的,休閒的,都會涉獵一點點。但細想想,卻很少有過讀書計畫,全憑自己的喜好,想看時就翻翻,有時間就看了,沒時間就作罷,也不成系統,更不能堅持,如此這般,總覺得沒什麼收穫。在學校,我經常向學生和家長強調課外閱讀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力爭在國小階段完成課標中對課外閱讀總量145萬字的要求。對於我的要求,學生們都完成得不錯。畢業前夕的家長會上,我的學生們向家長展示了自己兩年來的讀書成果:三萬多字的讀書筆記。我不確定他們兩年間讀了多少書,但擺在面前的一摞摞厚厚的讀書筆記讓我深思;我的班上有62名學生,如果一個學生讀一本書的話,那麼我又該讀多少書才能滿足學生們的求知慾呢?算算這個閱讀量應該是驚人的。
作為教師,撰寫教育隨筆及論文也是我們常做的功課。這更離不開大量的,高品質的閱讀。我們讀大師的教育隨筆,總會被他們厚實的語言功底所折服,為他們旁徵博引、談古論今的悠然自得而傾倒,他們淵博的知識、深沉的人文關懷以及對教育乃至生命的哲學思考,無不折射出他們深厚的積澱。由此可見,閱讀是我們獲得思想資源最為重要的途徑,無論對於老師還是學生,要能夠寫好文章,廣泛閱讀是必須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當我們的閱讀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思維的火花才會閃現。
讀書不但是我們職業的需要,更是我們內心豐潤的源泉。因此,蘇霍姆林斯基說: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讀書能讓人穿越時空,突破有限,走更多的路,認識更多的人,感受更多的生活內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讀書,是人類一切成長的基礎。面對忙碌與浮躁的生活,讀書,能讓我們的心性多浸染一些詩性的氣質。因此,除了專業書籍,我們還需要常閱讀一些滋養心靈、溫潤生命的書,特別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和思想隨筆。那些文質兼美的作品,會使我們的內心變得豐富、細膩、鮮活和磊落。很多時候,心與書的交流,是一種滋潤,也是內省與自察。伴隨著感悟和體會,淡淡的喜悅在心頭升起,浮蕩的靈魂會漸歸平靜。
「三更有夢書當枕」、「半床明月半床書」,自古就是高潔之士的寫照。無論是出於教師職業的需要,還是內心的精神需求,我們都應該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讀書,是我們必須的生活。我非常欣賞北師大教授肖川說的「以古典的心情對待學習」。閱讀,亦當如此。當我們以寧靜閒適的心境沉浸於文字之間,春日的鮮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殘陽,都將以更美好的風姿走進我們的生活;當我們以從容淡定的心境沉浸於文字之間,便會蕩滌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收穫「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大智慧!
【閱讀了本文的用戶還閱讀下列精彩文章,你也看看吧!】
[老師更要讀書] [寫給高三學生:你在為誰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