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讀書徵文(一)
暑期,捧起《給教師的建議》閱讀的時候,猶如一陣清涼的風吹進被打開的心窗,讓我領略到一種情緒疏通的欣然和愉悅,感受到了精神的豐滿和意義的充盈。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時代雖然和我們如今的教育時代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每個時代所賦予的教育主題是始終不變和永恆的,那就是:對學生深沉的愛和對教育事業的執著。
的確,《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好書。這本書為我們教師提供了最好的學習和實踐機會,是我們教師在繼續教育中發展自我、提高自我和在反思中學會教育教學、學會成長的好教材。《給教師的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用生命的全部心血寫就的,書中每談一個問題,它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這是作者在長期的實踐基礎上總結出來的,他的提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生動具體,很有說服力。
愛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書育人的動力。只有熱愛學生才能從內心湧出一股強大的力量,進而如饑似渴地學習刻苦備課,認真上課置終日勞累於不顧,並自感樂在其中。我以為品學兼優的學生固然可愛,但在愛好學生的同時,千萬別忽視了容易被遺忘的角落---------後進生。他們更需要關心。因為「不可愛的孩子,才是你最需要的愛」。他們就像擱淺的「冰川」需要溫暖,需要陽光,需要融化。對於後進生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特殊群體,教育工作者必須給他們應有的位置,給他們更多的關懷,把更多的愛灑向他們,讓這些遲開的「花朵」沐浴陽光雨露,健康成長。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冰雪消融,也非一日之暖。後進生的形成狀態,既非一朝一夕,要他們完全改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們有上進心,但是他們長期以來形成的拖拉、馬虎、敷衍的毛病在不自覺中就會露出頭來,這時老師要注意及時發現和糾正,切忌一棍子打死,認為這個學生已不可救藥。要有耐心和恆心,要給他們時間,充分地尊重和信任他們,給他們信心,教給他們方法,讓他們重新改正。
部分的後進生由於之前的放任自流已經形成了了習慣,經過一段時間努力之後,他們感到做一名好學生真難,自己不適合當好學生,因此放棄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又回到了以前的狀態。「知難而退」是後進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它嚴重阻礙了後進生轉化工作的順利開展。從思想上加以啟迪,給他們前進的動力,則是解決這一心理的妙藥。給他們講述英雄模範人物如何不怕困難、如何在逆境中奮進的事跡啟發他們,讓他們從這些先進事跡中受到啟發、受到感動,從而從這些英雄模範人物身上吸取力量。讓他們在榜樣的帶動下克服困難,不斷進步。平時還要多和他們交心,同他們共同探討人生的理想目標,討論現在努力學習和將來發展的密切關係,使他們感受到老師一直都在關注著他們的進步,老師和一直和他們走在一起。讓他們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從而促使自己不斷進步。
讓我們摒棄對後進生的偏見,多給後進生一些愛心,讓愛的陽光溫暖後進生的心靈,讓愛的雨露滋潤後進生的成長,或許另一個偉大的人物就在我們的手中誕生!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你的學生熱愛你所教的學科嗎?」,作為教師都回想到這個問題。我認為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儘量讓每位學生感覺像追求幸福、每秒的幻想一樣暢遊在自己的學科領域裡,更重要的是運用不同得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具有創造力。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議起來。我們也從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方向或者發展,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那麼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我知道教學中如果教師不能夠非常清楚的領會教材內容,他的講述缺乏情感,那麼學生就會對教學不感興趣,而在沒有興趣的地方也就沒有不隨意識記。這是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徵:教師越是能夠運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麼他的講述就越是情感鮮明。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豐富的情感。那種對教材的知識很膚淺的教師,往往在課堂上造成一種虛張的聲勢,人為地誇誇其談,企圖藉此來加強對學生意識的影響,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卻是可悲的:虛張聲勢會使人空話連篇,愛說漂亮詞句,所有這些都會腐化學生的靈魂,使他們內心空虛。他們對周圍世界中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們求知的願望就表現得越鮮明,他們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百條「建議」,而這些建議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個話題。這些建議的背後所展示的或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這些建議也是我們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要進一步實踐和思考的。通過閱讀《給教師的建議》,體會和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從中得到許多啟迪和教育,讓自己的思想與靈性飛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質得以有效地提升。從而讓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該更多地展示,而不是灌輸;是引領,而不是強制;是平等的傳遞,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施捨。
教師讀書徵文(二)
北京師範大學肖川教授曾說:「基礎教育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幸福人生奠基。」那麼,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實施者——班主任,在學生的教育和成長中,應注意什麼?怎樣實施教育,才能讓學生少走「彎路」,讓學生健康成長,不斷邁向成功,從而構建自己幸福的人生?筆者認為,要高度重視品德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實施公平教育和賞識教育是關鍵。
一、品德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課。
二戰後,一位從德國納粹集中營中僥倖存活下來的倖存者給中學校長寫了這樣一封信:
親愛的老師:
我是納粹集中營中的一個倖存者。我親眼看到了別人沒有看到過的事實:高級工程師建造了毒氣站;醫術高超的醫生毒死了孩子;受過嚴格教育和培訓的護士殘害了嬰兒;高中和大學的畢業生們用槍打死或活埋了婦女和兒童。因此,我對教育產生了懷疑。我請求:幫助你的學生成為人(become human)吧!再也不要培養學問淵博的惡魔、技術高超的精神變態者以及受過高等教育的劊子手……
從這封信,我們不難看出:有淵博的知識和高超的技能,卻沒有正確的、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何等的可怕。有再高的學識,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樣的學生走上社會肯定是不受歡迎的,甚至對社會是有害的。這樣的學生哪能獲得成功和幸福的人生。
雲南大學的馬加爵、去年所有校園傷害事件的行兇者、近來北京公開審理的酒後駕駛的案件的責任人等已成為危害社會或被人們所鄙視、唾棄的對象。社會需要匡扶正義,教育需要培植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品德教育,是學生教育的第一課,是教育的當務之急。
(一)文明守紀是中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前提。每一個學生都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文明守紀是中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前提,是中學生邁向成功的階梯。學生養成了良好的文明守紀的習慣,步入社會就會營造良好的文明氛圍、倡導遵紀守法的社會風尚。班主任要利用《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學習和其他途徑對學生進行文明、守紀教育,培養文明、守紀的小公民。
(二)勤勞善良是中學生真正成人的道德底線。教育首先要培養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然後才能「對社會有用」。勤勞是一個人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重要體現。一個人,具備了善良的品質,才會同情弱者,才會樂善好施,才會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因此,班主任要藉助一定活動和機會,教育和引導學生養成勤勞和善良的品質。
(三)誠實守信是人與人正常交往的聯繫紐帶。生活、工作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聯繫。待人真誠,為人誠實守信,是維繫往來的關鍵,也是正常生活交往的紐帶。班主任要營造誠實、守信的班級教育氛圍,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良好品格,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班主任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培養學生文明守紀、勤勞善良、誠實守信、寬容理解、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等優秀品質,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 「有道德」的人。
二、公平教育,是健全人格的鋪路石
新加坡國家教育部在給校長的委任狀中寫道:
「在你手中是許許多多正在成長的生命,每個都如此不同,每個都如此重要,全都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夢想,他們都依賴你的指引、塑造及培育,才能成為最好的個人和有用的公民。」
從這個委任狀可以看出校長責任的重大,同時也蘊涵著教育要注重方法,要體現公平教育的要求,不能忽視「每一個」,要公平地對待「每一個」。
我想,這段話同樣適用於我們班主任。班主任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要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才能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對不同的學生,班主任可以採取不同的方法,公平地對待,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讓每個學生都邁向成功。
(一)優等生可給予肯定的眼光。威廉·詹姆斯說:「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動機是被人賞識的渴求。」學生最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認可。對於優等生,班主任當然會表揚和肯定他的能力和好的習慣,以激勵其不斷進步,但不能常「掛在嘴上」,要「美在心裡」,不能表現得過於親近他們,以免引起其他同學的嫉妒和不滿。
(二)中等生需給予鼓勵的眼光。中等生是班級的主體部分,他們往往因為自己成績一般而不易引起教師的注意而喪失信心,甚至自暴自棄。班主任要重視他們的存在,多多鼓勵這部分學生。信心不足的學生,會因為班主任的鼓勵,激發潛能,找到自信,走向成功。
(三)後進生要給予發展的眼光。從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來看,只有愛後進生,才是真正地愛學生,班主任對後進生要寬容和善待。這裡我們要謹記陶行知先生的忠告:「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三、賞識教育,是激發潛能的催化劑
一位美國心理學專家到一所普通學校調研。有位老師問能不能挑出班上智力超常的學生,專家爽快地答應,然後自信地點了幾個學生。被點到的學生眼睛一亮,當家長知道自己的孩子是「神童」時也欣喜若狂。從此,這些孩子受到同學的羨慕,老師的關懷,家長的誇獎,一個個飛速向前發展。一年以後,專家再次訪校,問那幾個孩子怎們樣,老師說好極了。可專家微笑著說,他當時只是隨便點點而已,老師一臉驚訝。
這個小故事給我們的啟示無疑是深刻的,那就是:賞識的力量是多麼的巨大。
任何人都期待他人發現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並能得到他人的肯定。使一個人發揮最大的潛力的最好的方法是讓其得到賞識。
對於一個人一生的成長來說,賞識是一縷陽光,能讓將要跌入生活暗處的人,及時得到一絲光亮的指引,獲得前進的勇氣,看到走向成功的希望,從而最終引領他走向明媚的未來。賞識教育,是一副催化劑,能夠在學生取得成功、進步時,進而煥發學生前進的不竭的動力,從而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總之,班主任工作責任重大,我們要滿懷教育的理想和信念,運用教育的情感和智慧,將「育人」放在第一位,注重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講究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注意公平教育和賞識教育,就一定能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啟迪學生的智慧,激勵學生奮勇爭先,不斷進步,讓學生邁向成功和幸福。
教師讀書徵文(三)
我利用暑假看了蘇霍姆林斯基著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得益非淺。尤其像《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我怎樣研究和教育學習最差的學生》、《提高教學質量的幾個問題》等文章引起了我的共鳴。反思自己在近十幾年的教學工作中尤其是九年級教學中的點點滴滴,感慨頗多,告別是「後進生」的工作,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後進生」轉變
「後進生」對於每一個教師來說都是很令人頭疼的。那麼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後進生」有什麼靈丹妙藥嗎?按照蘇氏的說法,他並沒有為這些後進生補過課,而是教給這些學生閱讀和思考。他認為:「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
這是我想起了前一段時間,我在班級里做的一個藏書調查,最多的一位同學,個人藏書達266本。最少的一位同學,個人藏書大概是6本。後來我和家長進行了核實,266本的同學情況屬實,這是一個不尋常的孩子,由於父母長期在外忙於工作,從小就沒有人和她進行語言上的交流,因此,從小就以書相伴,1歲開始就已經能夠閱讀簡單的書籍了。由於閱讀量巨大,思考能力也與眾不同,不僅各門功課都是全優,而且時不時的給你一個驚喜。上周我市舉行了一次選拔賽,她破例參加了,為什麼說是破例呢?因為參加的學生都是各類輔導班選送的優秀隊員,而她並沒有報過什麼輔導班。結果是什麼?這個沒有參加過一次輔導的學生竟然在全市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遙遙領先第二名。不僅改卷的老師瞠目結舌,就連我和她的家長也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後來一問才知道,人家是自學成才,這學期,她自己買了一些這方面的書籍和題目,自己一邊讀書一邊練習,不懂的就再查閱資料解決。這樣不到一年的時間,竟然把這種讓很多人頭疼的解決了。愛讀書,會讀書,更會思考。
當然,這是一個優生的例子。「後進生」的例子更多。我也舉一個,某生家庭藏書僅有6本。當時我就和他的家長聯繫,一問才知絕對不止6本,家長滔滔不絕給我講了好幾本作文輔導書(以前訂閱的雜誌),另外還有一些更適合家長閱讀的書。可是對於我們給孩子重點推薦的書籍,幾乎沒有。就算是擁有的這幾本可憐的書籍,某生仍然不能做到好好利用,認真閱讀,這樣「貧瘠」的閱讀土壤,是不可能讓他的思維之苗發芽成長的。閱讀能力的減弱,思考能力的下降,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成績的不理想。而成績的不理想,使得家長做出了一個嚴禁孩子閱讀課外「閒書」的錯誤決定。殊不知,成績其實正和閱讀息息相關。
為了扭轉這樣的錯誤觀點,我大力在班級推行「閱讀合作小組」建設。五到六個學生組成一個讀書小組。採取自讀、共讀等方法,每天輪流寫讀書筆記。老師每天點評,進行小組之間的星級評定。為了避免學生只寫不讀的情況,還可以把家長請進來,共同參與我們的讀書小組。把「後進生」分別編排到這些組內,依靠維護讀書集體榮譽的力量,吸取同組優秀學生榜樣的引導力量,自覺和引導相結合,讓閱讀真正走進「後進生」的生活。
二、理解學生,尊重學生
現代教育要求教師對學生給予更多的激勵、平等和寬容,建立新型師生關係,營造寬鬆和諧的育人環境。作為一名教師,只能用愛來交換愛,用信任來交換信任,注意九年級學生的思想實際、心理實際和生活實際。只有做中愛中有嚴,嚴中有愛,才能有助於良好師生關係的形成。首先,老師應把自己擺在和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從關愛的心態出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們,要讓學生真正的從心底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其次,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和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學生的人格尤為重要。()
三、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
九年級學生學習緊張,容易產生焦慮情緒,老師要細心工作,用「心」育人,以「心」育心,對於心理障礙的學生的心理治療和教育,要不放棄任意一個機會,任意一件事。教師的一句不經意的話語,一個小小的動作,一個鼓勵的眼神,都會對學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別在學生考試失意時和情緒低落時,一句鼓勵的話語對學生無疑是春風送暖給他以足夠的信心和力量去戰勝一切困難。引導學生穩紮穩打每一天,輕輕鬆鬆迎高考。
總之,老師的工作是一項複雜而細緻的工作,「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只有把自己融入與學生中,身體力行,才能讓學生感到老師既是朋友又是師長,做到事半功倍。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一些優秀教師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大海。」只有不斷地讀書,那麼為教育技巧打下基礎的職業質量的提高就越明顯,老師在課堂上講解教材就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精力,在觀察每一個學生怎樣工作,某些學生在感知、思維、識記方面遇到哪些障礙。這樣不僅在教書,而且在教書過程中給學生以智力上的訓練。
四、學習指導要得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培養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要讓他們主動地擔負起這個責任,主動地尋求知識、利用知識,做出自己的發明創造,而不能被動地依靠教師,等待現成結論的出現。九年級在知識的整理上也不能一味等老師歸納,而應主動去整理小結,即使沒有老師整理得好也比吃現成的好。在學習中,不僅要了解一些現成的知識和理論,更要懂得這些是如何獲得的,要重視「發現」知識的過程,重視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重視怎樣取得知識和選擇處理知識。正象書中所寫「認識本身就是一個激發生動的、不可熄滅的興趣的最令人讚嘆、驚奇的奇異的過程」,「如果你追求的只是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以引起學生對學習和上課的興趣,那你就永遠不能培養起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的熱愛。你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這件事本身就是興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我們在研究解決問題時,可以以多種方式從多條渠道獲得材料——記住這些材料並沒有什麼意義,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偽存真、分析綜合、巧妙利用,從而得出新的、正確的結論,「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體驗到一種理智高於事實和現象的『權力感』」。
我們指導學生學習要有計畫性、時效性、階段性,做到緊張有序,忙而不亂。如九年級第一學期著重查漏補缺,保持學科平衡;下學期著重全面提高,前期單元訓練加專題訓練,後期綜合強化訓練。穩住理科,發力文科;擴大優勢學科,拉平薄弱學科,課堂上跟老師,課後依自己。考前做適量練習,不做偏題、怪題,不是查漏補缺,而是自己約束自己模擬,熟悉題型,體會解題思路。最後一定要指導學生回歸課本、回歸講義等,向基礎要分數,向規範要分數,向已知要分數,向錯誤要分數。
五、轉變觀念
學生進入九年級後,有些人猛然醒悟後感慨時光的流逝、由於缺乏必要的生活積累和知識儲備,造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還不很成熟,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往往陷入迷茫;有些人努力一陣本指望明顯長進卻在某次大考中事與願違,可怕的空虛、膽戰心驚甚至更會有莫名的恐慌;也還有一些人仍然患得患失虛度時光,夢醒之後,繁華消逝,青春不再,該何去何從?人生坐標該伸向何處?九年級學生的學習生活往往是苦痛大於快樂,迷茫大於清醒,情感壓倒理智,有時甚至由於長時間緊張或過分壓抑而導致與學生、家長甚至老師發生摩擦或衝突。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在學生迷茫時多找他們交心,用我們的熱心和耐心及對他們的信心,讓他們知道愛拚才能贏,努力過不後悔,為他們指明前進的方向,點燃希望之火,激發求知熱情;讓他們在經歷風雨之後,心靈成熟起來,不要再對青春的迷茫感到痛苦,並且能夠奮力前行,把握好人生中最美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