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書筆記

語文讀書心得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看了第一句詞相信很多人就可以哼出那熟悉的旋律,雖然未必知道這是奧德維的名曲,《城南舊事》讀書心得。歌名叫《送別》,但我更願意叫它《驪歌》。同是李叔同填的詞,不知道為什麼和我們小時候唱的《送別》不同,但《城南舊事》的開頭就是抱笙加豎琴的《驪歌》…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一本好書,可以淨化一個人的心靈。在我內心的深處,曾經有這樣一本書,它像一滴清水折射了我心中的太陽,這本書就是《城南舊事》,作者是林海音,它是以年少的心態來記敘自己在北京城南的幸福童年生活。看完書後,古城的殘片、大樹的幾根垂落枝條、臨街老店被塗蓋的字號、半扇院門的插閂以及那些美好的回憶都一幕幕地浮現在我的眼前。

也許,童年,是記憶的開始,也是一個夢的符號,它代表經歷滄桑後的人對純真年代的懷念。讀著《城南舊事》,我漸漸地走近了書裡,看著英子在城南度過的幸福童年,它們就像是一股細流靜靜地,慢慢地滲入我的腦海中:惠安館、胡同的井、鬧市僻巷、草垛子……這些地方所浮現的人物:井邊的小夥伴妞兒、惠安館的瘋女人――秀貞、躲在草垛里的小偷、斜著嘴笑的蘭姨娘、不理「我們」的德先叔、和「我」朝夕相伴的宋媽以及最後因肺病去世的爸爸都與我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築成的。

當讀到英子和惠安館的瘋女人秀貞玩時,我真擔心秀貞會不會做出傷害英子的事;當看到英子知道自己的好夥伴妞兒就是秀貞的女兒時,英子不僅幫助他們母女重縫,還將自己的生日禮物——鑽石表和媽媽的金手鐲送給他們當作盤纏去尋找思康叔。此刻,我不禁為英子感到驕傲,一個六歲的孩子竟懂得友誼,懂得愛,這大概是一種來自生活的力量鼓舞著她在成長吧!讀著讀著,我時而心驚肉跳,時而輕鬆自在。我覺得很奇怪:難道英子不害怕秀貞嗎?看到最後,我才明白,她的童年之所以精彩,是因為她有一顆純真的心靈,正是因為她有這樣的一顆心,她的童年才那麼快樂。那是真正的,無憂無慮的,不折不扣的快樂。

《城南舊事》絕不僅是一本回憶錄,它還是名篇佳作,它以它獨特的特點,洗滌人的自私心,讓人受到教育。這本書,的確讓人沉醉,它像一位繪畫大師,締造出了真實的人性世界,為我呈現了一出精彩絕倫的演出。合上此書,房間裡飄著一股淡淡的幽香,久久無法散去……

語文讀書心得(二)

《于丹論語心得》讀書感想于丹的《論語心得》這本書,早有聽說,在電視上的百家講壇上也聽過一二,《于丹論語心得》讀書心得。還聽說有許多研究古代文學的人,諸如「十博士」指責于丹對《論語》講解多有缺失,勸其立即「下課」。今年暑假,我看了于丹的《論語心得》這本書之後,發現還是有很多東西是值得學習的。雖然是于丹自己對《論語》的解讀,是于丹自己對《論語》的現代化的理解,可是跟隨她的思路,跟隨她的足跡,我們可以對這本兩千多年流傳下來的書籍重新產生興趣,重新撿起它,審視它。用自己的觀念來解讀它,將古老的真理化為為我所用的心得。()作為教師,我的體會是「少指責、少抱怨,少後悔,就能成功」。

于丹《論語心得》中列舉了許多淺顯易懂的故事,我感觸很深。如:「處世之道」中講到的寓言故事:一個孩子十分愛發脾氣,於是父親讓他每發一次脾氣就在籬笆上敲一顆釘子,一天下來,孩子看見他敲了許多釘子,心裡很不好意思,父親便讓他如果一天不發脾氣,就拔一顆釘子,當釘子拔完時,孩子高興極了,因為他學會了克制,可是父親卻告訴他雖然釘子拔了,但卻會留下一個個不能消除的洞。

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做事一定要先往遠想,這樣避免對別人的傷害,也減少自己將來的悔恨,心得體會《《于丹論語心得》讀書心得》作為教師的我們,與學生的接觸較多,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學生,這樣或者那樣的事情。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我們在處理這些問題時,應該少些指責和抱怨,給學生多些鼓勵和讚揚,只有這樣,你才會在學生的心目中留下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才能正常的開展。要知道,雖然你能夠拔掉釘子,但是卻會留下一個個不能消除的洞。

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于丹在「處世之道」中引用了一位英國心理學女博士的話: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讓我聯想到我們教師對學生的愛,其實也是一種「父母」的愛,一種以分離為目的的愛。在現在社會大背景下,教師的愛已經有了許多的變味。師生之間的那種適度,往往非常難把握,有人說教育事業是一個服務行業,教師是服務學生的,學生是上帝等等,這一直是捆擾我的問題。也許是我的理解有些偏頗,或是膚淺。于丹老師的解說,無疑給了我一些答案。無論是朋友還是親人,都應該把握一個分寸,適度為最好。所以,我覺得我們對待學生,也應該有個適度。我們教育學生、傳授知識,最終是要讓他們學會做人、成人。「天地之道」。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