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宗月大師讀後感

宗月大師讀後感(一)

我也許一輩子也不會入學讀書。沒有他,我也許永遠想不起幫助別人有什麼樂趣與意義。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確相信他的居心與言行是與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質上都受過他的好處,現在我的確願意他真的成了佛,並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領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著我去入私塾那樣!「這是老舍先生在《宗月大師》中的最後一段話。語言質樸而又真誠。看完文章,真是讓人唏噓不已,心潮難平:世上竟有如此悲天憫人的人,如此默默奉獻、不計名利的人,如此之」傻「,拋卻家業、救濟窮人的人……

古人總說,」德怨兩忘,恩仇俱泯「」扶公卻私,種德修身「,然而,人生在世,恩恩怨怨,愛恨情仇,怎能是一句話能化解得了的?真正能置身於名利之外、情仇之外的人究竟有多少?也許我們都是凡人,我們無法像宗月法師一樣豁達、一樣犧牲一切去救濟勞苦大眾,但我們卻能深深地感受到宗月大師的慈悲為懷、物我兩忘的人格魅力。在此之前,誰會相信世上還有這樣的人?宗月大師的出現,卻讓我看到了一位真正擁有坦蕩心胸、高尚人格的人,正如老舍先生自己所說,是宗月大師以佛心引領他向善。

老舍先生對宗月大師的描寫,沒用什麼華麗的語言,整篇文字再樸實不過。先是說到他幼時上不起學的情景,於是一個」偶然「,他上學了。再就講到恩人劉大叔(宗月大師)如何為救人,竟至傾家蕩產,又喪子,繼而一家人都入了空門。文字語言普通簡練,就如同與人在閒談,講述一件極普通的事情似的。正是在這樣樸實的敘述之中,我們看到,是劉大叔牽著幼年老舍的手,帶他一步步走進文學的殿堂;是劉大叔不計回報的資助,幫助老舍從一個隻字不識的孩童變成一個傑出的語言大師,並成為一個一生都在為人民說話的」人民藝術家「。是宗月大師不惜一切救濟窮人的無私行為教會了老舍什麼才是真正的」舍「,怎樣才能真正的」得「,什麼才是真正的佛家慈悲心腸。

」一個人做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我想把這句話用在宗月大師身上,是一點都不為過的。所謂」宗月大師「,其實,就是一輪黑夜裡的月亮,用自己吸收來的光亮無私地去照亮別人。所以老舍先生走上寫作道路時,最終把」老舍「確定為自己的筆名:舍己惠人,一以貫之。使他形成這種信念的,就是宗月大師。其實,宗月大師引領的不僅是老舍,還有我們這些普通人……

」教育之於心靈,猶如雕刻之於大理石。「宗月大師雖不是老師卻勝似老師,因為他以自身的行為、自身的品性德行,影響了身邊的許多人。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對此有很深的感觸。教育教育,教書育人。相對於教書來說,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是一件更加重要的事。在許多時候,無數遍的重複也比不上一分鐘的實踐,再華麗的語言也抵不上一個簡單的動作。學生有著天然的向師性,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影響著學生。對於教育來說,言傳身教的作用大大超乎我們的想像。只有」隨風潛入夜「式的自然,才可以時時」潤物細無聲「。在我們平時的工作中,其實能找出很多這樣的例子。衛生大掃除時,與其告訴學生怎麼打掃,不如自己拿起掃帚拖把來親自示範;要求學生按時到校,自己就不能因為任何理由而遲到;時時處處地強調文明禮貌,倒不如常常把」您好「」謝謝「」對不起「掛在自己的嘴上……

我所帶班級的學生很調皮,對待很多事情都不是太認真,但是面對真正原則性的事情的時候,卻沒有一個態度模糊的。升國旗奏國歌的時候,每一個同學都能自覺站好,表情肅穆;講課講到中國歷史上所遭受到的屈辱的時候,每一個同學都情緒激動,恨不得能親自回去改變歷史;聽到新聞說某國搶註中國傳統節日和文化時,他們臉上心中的憤怒也絕不是裝得出來的。所以我常常會有些自豪地說,我的學生儘管調皮,()但是決不冷漠!其實,對於愛國主義教育,我實在是沒有大張旗鼓鄭重其事地講過,那麼,這些可能就是自己平時言談時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再仔細想想,其實我何嘗不是這樣?現在的我之所以會這麼想這麼做,也是因為自己在上學的時候接受了老師潛移默化的影響。

再讀《宗月大師》,老舍先生之所以會飽蘸激情地寫下這篇文章,不僅僅是因為在宗月大師的幫助下,自己能夠讀書並因之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不僅僅是因為受他的影響自己確立了與人為善和獻身救世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在借宗月大師歌頌一種精神:一心向善,坦蕩無私,施惠於人,不求回報,」仁者愛人「!

老舍先生為我們有意或無意刻制出的這樣一面鏡子,讓我們在生活的歲月里能透過它,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洗禮,精神時時得到比照。就讓我們的心靈在這些高貴心靈的指引下,更加潔淨、更加善良、更加熱愛生命,然後,再用我們的那顆重歸寧靜的心,去引導另外的一顆顆年輕的充滿嚮往的心。

宗月大師讀後感(二)

昨天從床下翻出了很久以前的一本雜誌。裡面有一篇老舍先生寫的文章,叫《宗月大師》,記得小時看過一遍,還認為文中的宗月大師很傻,獻出自己的全部家產做善事,知道今日重新拜讀,才有了更多的感悟,還有啊大家多給點評論我打字打的很累,哪怕鼓勵我一下也好啊!!不然我會好傷心的

」誰見過宗月大師那樣的人?反正我是不曾見過的。「這是我重新拜讀此文時的第一感想。

重新拜讀老舍先生的這篇散文,我幾乎不相信有這樣的人。他有錢,是富人,卻像一齣悲劇啊!從一個富人變成了窮人,兒子死了,他一家人都出了家,入了有一顆超乎尋常的愛心。他把他的家財隨著歲月一點點地捐了出去。幫助那些窮人和需要幫助的人,並為此傾家蕩產,一無所有;便是後來入了空門,還是要幫助人,還為此一度被趕出寺廟,但助人之心大有不死不休之勢。在我看來,這一生真的空門,難道這不是悲劇嗎?唉,我太俗,才會用一個平凡世人的眼光來看這事。宗月大師想來不是這樣看的。他為自己的善舉,心中大概都會充滿了自豪感吧。畢竟做那樣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知道一個人從是富貴變為貧窮,依然以笑聲對待生活,我真的懷疑,他是那個時代的人嗎?為此,我也曾問自己,可能像宗月大師那樣嗎?答案是,做不到。不止我,相信沒有人能做到。而且現實生活中,我也從未聽到過有這樣的事。大師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奇人啊!

老舍先生對宗月大師的描寫,也沒用什麼華麗的語言,整篇文字再樸實不過。先是說到他幼時上不起學的情景,於是一個」偶然「,他上學了。再就講到恩人劉叔如何為救人,竟至傾家蕩產,又喪子,繼而一家人都入了空門。文字語言普通簡練,就如同與人在閒談,講述一件極普通的事情似的。

「孩子幾歲了?上學沒有?」他問我的母親。他的聲音是那麼洪亮……「在老舍先生的描寫中,宗月大師在幫助了人後,會有這麼一句話:」人們吃他,他甘心教他們吃;人們騙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財產有一部分是賣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騙了去的。他不管,他的聲音照舊是那麼洪亮……「在明知人家是騙他的時候,也會有這麼一句話:」他窮,他忙,他每日只進一頓簡單的素餐,可是他的笑聲還是那麼洪亮……「當他一貧如洗,不得不出家成為一個和尚的時候,他還是這樣一句話。隨著主人公生活環境的轉換和主人公始終不變的助人態度,一個鮮活的、不可思議的形象就這樣在老舍先生的筆下躍然而出了。讓人看了,就無法忘掉了。

其實看完這篇散文,我最想說的是,沒有宗月大師,中國就不會有老舍!而老舍先生自己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沒有他,我也許一輩子也不會入學讀書。沒有他,我也許永遠也想不起幫助別人有什麼樂趣與意義。」是的,一代文壇名宿便在這「偶然」中誕生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