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我這一輩子讀後感

我這一輩子讀後感(一)

老舍《我這一輩子》是反應在社會變革與戰亂橫行的年代普通百姓的人生悲劇命運。看完後讓我非常的沉重。但在悲劇故事下我不由的感受到老舍文筆下主人公的幽默與諷刺。從小說里可以看出男主人公是一個聰明,勤奮,善良,善於學習的人。但這一切優良的品質又有什麼用呢?這些並不能讓他擺脫自身的困境,走出悲劇的命運。每一次的努力與付出,最終全成了泡影。

老舍通過男主人公的經歷與思想變化帶著我們審視這個世界,審視這個社會。男主人公在遭到無數社會不公的待遇後,終於明白無論一個人怎樣努力的掙扎,自身的努力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在封建社會下人們的性格遭到了摧殘與扭曲,在壓迫下人們漸漸失去了獨立的人格,學會了如何當「奴才」。男主人經過三年的學藝和壓迫,逐漸變成了「忍耐者」。

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男主人公的單純與善良。對於自己妻子和師哥的「通姦」,他沒有產生過一絲的懷疑,雖然他有時覺得自己的妻子有點「野」,但他並沒有進行干涉。這一切的「善良」舉動不僅沒能換取妻子的愛,還給妻子帶來了跟別人私奔的機會。他自認為對妻子不錯,他認為比他師哥優秀,他困惑,他迷茫。他想不通妻子怎會跟一個還不如他的人私奔。這便印證了那句老話「好人難當啊」!

在男主人公當上巡警後,老舍通過他當巡警的經歷。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官場腐敗,軍隊渙散,官員生活驕奢淫逸的世界。人們在這種世界裡,已沒有了人格的尊嚴,當發生兵亂時,不僅是那些當兵的強盜在搶東西,更甚的是搶劫的百姓比當兵的還多。但老舍並沒有對他們進行批判!是啊,命都沒有了,那還講尊嚴與道德呢?真是可悲可嘆!

從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所謂的「巡警」只是一種擺設,他們被當成掠奪百姓民脂民膏的工具。他們一邊在軍隊,長官面前當奴才,他們一邊又要受普通百姓的唾罵。他們里外都不是人,這「巡警」可真難當!想活命還真痛苦。

老舍通過《我這一輩子》告訴我們,如果你生活在黑暗與腐敗的社會中,不管是我這一輩子,還是自己兒子和孫子的一輩子,通通都只能忍飢挨餓,通通都只能給別人當奴才。不管你在怎麼努力也於事無補,除非這個社會變了天:變得光明與正義。

我這一輩子讀後感(二)

懷著對季老的崇敬之情,懷著對翻譯學的熱愛之情,我在幾天內就讀完了這本《我這一輩子》。

季羨林先生是中國著名的東方學專家、印度語言文學專家和翻譯家。他從一個貧窮的農村孩子成為一代學術宗師,走過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苦歷程。他在回憶自己童年時感到:「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直到步入學生時代,才感覺到有「濃綠的境界」。命運之神算是眷顧他吧,二十出頭的時候,就去德國留學,這一去就是十年,雖然飽讀了經書,做成了學問,這洋罪也沒少受。他對德國人的描寫,越發地讓我覺得德國是個優秀的民族,做事嚴謹、認真、求實、淳樸、老實巴交、守紀律、有秩序、崇尚學術、有反省意識。就是不知道德國人自己是怎麼看待自己的,倘若也覺得自己特別優秀而驕傲自大,眼皮子底下沒別人就不好了。他在清華讀書地那一段日記,一下子拉近了我跟這位大家的距離,一個讀書人的生活規律、讀書節奏、思想形成過程、各種煩惱、矛盾和快樂都是那麼地相似。他在日記里有這麼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當時是激勵他的,也作為激勵我的吧「一個大學者的成就並不怎樣神奇,其實平淡得很,只是一步步走上去的。」這讓人不自暴自棄,尤其是在逆境中的時候。而縱觀其一生,他的學術成就不可謂不巔峰,但是他的做學問的過程的確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走上來的,其平實、謙和的態度,清醒、理智的頭腦,也是一個學者應有的風範。

季老文革的那幾篇文章,讓我難受得不得了,一方面是隨著他的筆觸,看清了那段可怕地歷史,一方面心疼啊,為那些老知識分子。「士可殺,亦可辱」這是活下來的知識分子一種悲涼地自嘲,知識分子不缺的就是思考、反思,季老竟然反思到自己能在文革中活下來,是不是人格不夠硬?季老在書中問到的一樣,「文化大革命」為什麼會發生?這個問題他回答不了,我更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他的那幾個問題,也重重地叩擊在我的心中,「我們吸取了教訓沒有?」「知識分子的憤懣抒發了沒有?」「文化大革命為什麼會發生?」

季老研究佛學大半輩子,但是他不迷信佛教,不迷信任何宗教,用他的話說,一個研究工作者對自己的研究對象是有迷信,()有信仰的話,那麼就不能客觀地研究它,也就不是一個好的學者。說得太好了!我也從來都不迷信任何宗教,但是我也從來不武斷地排斥任何存在的東西,任何東西的存在都有它的根源,要想對它有發言就必須得先去研究它。就像宗教,馬克思的話是,宗教是人民需要的產物,是人為的東西。這都是一個唯物主義的求真求實地態度。

大起大落的50年,季羨林先生二戰十年留德求學,文革十年牛棚受辱,開放三十年發憤著述。面對厄運,他不喜不懼;面對榮譽,他居功不傲。先生的愛國情懷、治學精神、淳厚品格深深打動著我,他將激勵我在今後的工作中再接再厲、勇往直前。

我這一輩子讀後感(三)

利用短暫的假期想要好好的靜下心來讀讀自己喜歡的書籍,以此來充實一下自己。其中一本書是季羨林老先生的《這一輩子》,讀過之後頗感觸。

《這一輩子》全書共六個部分54篇散文,是季羨林老先生在自己生命的不同時期感物、感人、感事的文字。通過這些文字我看到了季老一生的悲歡離合和喜怒哀樂,看到了一個完整的具有大愛的大寫的人。正如季老自己所言:「在這一條漫長的道路上,我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

出身貧苦不學日文

季老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窮和餓是季老童年生活的寫照。」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這是季老對童年的回憶。6歲投奔濟南的叔父,在濟南讀完國小、中學、高中。學生時代的季老開始感覺到有」濃綠的世界「。但小時候的季老並不愛學習,喜歡打架;愛看」閒書「。日寇的入侵打亂了濟南的平靜,季老參加學生組織反抗日寇,17歲時險些死在日寇的刺刀底下。這段歷史對季老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眾所周知,季老會十幾種外語,但他唯獨不會日語。

因老師的影響而改變

1930年,季羨林同時考取了北大和清華。不愛讀書的季羨林能有如此大的轉變,與他的老師密切相關。

15歲時,季羨林考入山東大學附屬高中。在這所高中的老師們,古文水平很高,教國文的王老師對季羨林影響極大。他布置的一篇作文《讀<徐文長傳>書後》,季羨林寫得下力,他給的批語是」全校之冠「。從此,季羨林的所謂的」虛榮心「一下子被提了起來,再也不願意有不好的成績。於是,他一改過去貪玩不用功的習性,努力讀書。18歲,季羨林轉入省立濟南高中,遇到的國文老師就是翻譯家董秋芳。季老說」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全出於董老師之賜「。

作為教師的我,讀到這段也深深的感觸:教師對學生的影響非常的大,教師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信心,它猶如混凝土建築中的鋼筋,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力量和源泉,是學生自身行事的脊樑,是他們取得最終勝利的保證。居里夫人有句名言:」我們應該有恆心,尤其要有自信心!「自信心是學生成才必備的一種表現心理品質。同樣,一個學生要想搞好自己的學習,缺乏自信心是不可能實現的。正如魏書生所說:」培養學生自信心要從揚長開始。「以後的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體驗到成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讓學生在內心深處感受到」我也行「」我能行「。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