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的年代讀後感(一)
從昨晚七點開始,一個人在屋裡看電視劇《我們生活年代》。一共二十九集,一口氣全部看完,直到今天早上六點半才關上電腦,上床睡覺。
因為前幾集都在展開人物,交待情節什麼,所以基本上沒怎麼快進著看,怕錯失什麼。不過越到後來,隨著整個故事都糾纏在一個問題上時,我是越來越沒耐心了,走馬觀花的看著,現在我只想說說我的感受。
這部電視劇開篇有點節奏太快,給人的感覺是情節有點跳,就是說交待的太匆忙。但三人男主人公的性格是立起來了,一個書生氣,一個有點二,還有劉燁居於兩都之間,比較有腦子,但是給人感覺太城府,整天心事重重的。之後是整個戲要展現的重點,幾個年輕闖蕩社會,經歷著友情,親情,愛情的考驗,我還能隨時人物的遭受的考驗入戲,但最要命的一點是家樂與浩東的決裂這個本片最大的矛盾的處理我覺得有點不是那麼令我信服。因為在這個重要的戲劇衝突上總感覺劇本作的鋪墊不是太多。你想想就因浩東偷偷泄了工程競標標底的事,然後導致家東的父親懷恨而死,然後兩兄弟反目(通過我這些文字的描述可能大家以為這很正常呀,你泄了標底把人家都父親都害死了,能不反目嗎?)可是看看劇情你就會知道,根本沒到那種電視描述的地步,為什麼呢?家樂的父親雖然重視整個競標,但他也說了競不上也沒什麼大損失,況且沒到了競不上就活不下去的地步,競標失敗人是會受打擊,但不致於這樣,如果電視非要這樣講,你可以把劇情設定的更狠一點,比如讓家樂的父親競標必須要成功,到不成功還不行的地步。現在我只能說家樂父親的死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身體不行,浩東的行為只不過是一個誘因罷了。但劇本非得往浩東的行為上靠,直接的手段就是通過家樂的種種言行來表現,你可以站在家樂的立場說他接受不了他最好朋友害了父親,但這個我覺得只是劇中人物的一廂情願,畢竟我們是觀眾,我們是站在一個比較客觀的角度看的,我就一直覺得浩東有錯,但不是家樂所說的那樣。編導或者說劇中人物不能只站在他自身的立場怎麼怎麼著了,如果是那樣,我覺得太低估了觀眾的智商了。我知道編導更深層的想表現的是當事人雙方內心掙扎痛苦,可惜的是他做的不是那麼漂亮。
不知道什麼原因,當兩兄弟反目後其後整個劇情的走向就有點太矯情了,有點無法自拔了,感覺不大氣。作為觀眾之一的我只能頻頻快速瀏覽了,我沒有不尊重編導的成果,但我確實耐不下心的看著,我只想快速的知道下面會發生什麼?
但片中有兩個人值得我挺同情的,一個是紫雲,一個就是洋港。紫雲對浩東默默的愛,遠離北京,當得知浩東又結婚時那種內心痛苦,確實能擊中人心的。而洋港我總覺得編導讓玉芬死太過殘忍,不過也看出編導操控觀眾的能力還有是的。還記得一個場景:依蕾去世,浩東一個人坐在空屋內,抽著煙給紫雲打電話痛苦那場,確實能擊中人心,我看的時候眼眶也濕漉漉的,還好沒掉下來。總之片中人物之間的情感是真摯的,生活中確實也這樣,但是整個情節的設定我覺得欠妥。
我們生活的年代讀後感(二)
因為太喜歡看青春勵志片,讓我看中了最近一系列電視劇,因為固定時間播出,沒能看得過來,因此,一直都是下載到電腦里進行觀看,加之平時出差可以多看看,畢竟這些青春劇真的讓我這年齡段的人看了,感想太多,感悟太深。
已經在前段時間看完熱播的《我的青春誰做主》之後,我讓感受到新時代年青人,不但只是需要夢想,不但只是需要與父母反抗,更多了的,則讓我明白,在這個社會中,有時候並非都是自己真正想要反抗的,只是因為青春精力的過渡,太過於前了,演員們真的演得很好,也是前部《奮鬥》的第二版,在這時代是應該讓生活在這一年代的人及周邊的人更加多的去了解年青一代。
而在看完《我們生活的年代》的那一刻結局,我深深的被感染了,因那它似乎在陳述著我們這一代相齡人成長的歷史;因為從來沒人能這麼清晰的記得我們這代人與上一輩人是如何過來的,但電視劇中似乎是那麼實際,那麼富有感染力,在我們所生活的過程中,也許真的沒有他們三個兄弟以及周邊姐妹般們的歷史傳奇,但我們那時生活的大學,生活的年代,()也是那麼過來的,至今未能與那一起生活過來的同學朋友生活在一起,也是我單純的心靈那一格空間唯一的純潔;也使我更加體會到了人在他鄉的不容易,每一個角色都深深體現出每一種性格化的傳奇;說明人生最純潔的心靈不僅僅是那段生活在學校里同哥們般過來的時刻,能留下的也是最美好的……那一刻,我似乎流淚了……那淚水因為需要經歷才會流出。
想想影片中的故事,再結合自已實際的生活,這社會有著太多太多的複雜的東西了,因此,你如果身邊有類似於此類的朋友,希望你從學校里出來之前就能有,因為那樣的情感,可能在我相齡的朋友都無法想像的,這也是無價的……
結合《我們生活的年代》唯一不足的是導演單純的解釋著生活在那年代的我們里的心靈故事,卻缺少了家庭親情的那一部分,這也是影片中唯一不足之處,如果都能像《我的青春誰做主》這樣結合親情成分,那也將是最美好的……
學習人生,學會生活,學會成長……這就是現實版的《我們生活的年代》,記住除去金錢外有時候其它東西真的會更加重要,以後在我們的生活中,需要決擇的事情還有很多,但我們現在能做的是希望自己先學會做人……
我們生活的年代讀後感(三)
《我們生活的年代》是出生於70年代初期的幾個尋夢者的創業故事。在這個社會混三十多年,是不可能沒有傷的,特別是那些不太安分的人。有夢想的人更容易在錯誤中成長,在錯誤中成長就是帶著殘缺和傷痛,微笑地站立。
人生大抵如此:如果你安分妥協,收穫的就是無聊和抱怨:你追求夢想,就得傷痕累累。不過,受傷了不怕,犧牲了也不怕,只有走了自己的路,才算是活過。
出生在70年代的人,躲過戰爭擺脫飢餓,如果沒有什麼過分的想法,真是可以好人一生平安了。在這樣的時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成與敗,悲與喜,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一般苦難都是來源於自己的缺點,你有缺點你就得犯錯誤,你犯了錯誤就得受到懲罰。羅伯特·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是每個人都將面臨的選題,你總會發現在你面前有兩條路:一條平坦,卻無趣:一條崎嶇,卻充滿誘惑的魅力。第一條路,不管你走多遠,你都是原來的你,後一條卻有無數的刀劍,在鐫刻著你。
我希望所有的故事,都是有生活基礎的,不然它就沒有一點意義。故事中的那幾個人,十來年的得失又該如何衡量呢。生活的金子,就是在這樣的波折顛覆之中,淘來的吧。感謝你在生活中經歷的事與人吧,不管是讓你體驗了快樂還是悲傷。不管他是正確還是錯誤。正確的人給你陽光和溫暖,錯誤的人讓你寬廣和博大。既然有夜的存在,接受錯誤就是學會了在夜裡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