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穆旦讚美讀後感

穆旦讚美讀後感(一)

那樣一個沉默的年代,一切都凝固了,一切都靜止了。只有痛苦是鮮活的,亦只有愛是生動的。面朝黃土背朝天,千百年——這是中國人的痳木,也是中國人的堅韌。

我讀穆旦先生的《讚美》,仿佛看到那樣一個佝僂的人影,他搖晃著在黑暗中行走著。他行走著,並不匍匐;他行走著,步伐決然;他行走著,去迎接明天的朝陽。

那樣一個人啊,他蒼老的皺褶里沒有痛苦,也沒有希翼;沒有哀愁,也沒有欣喜。他有的,是超然後的平靜。

就像那樣一個午後呀,手心粗糲的老人坐在馬紮上,微微笑著堆起臉上的皺褶。他就慢慢地搖晃著手裡的蒲扇,慢慢地對你說:「你聽呀,我給你講我過去的故事。」他平靜,他讚美,「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時代凝固住的,是太多帶血的歷史;時代記住的,是太多痛苦的掙扎。因為血,我們不能沉默;因為痛,我們破繭成蝶。

「我們無言的痛苦是太多了」,我仿佛看到穆旦先生緊鎖的眉頭,微抿的嘴角,沒有一個看得清的人是不痛苦的——但他握筆的身影是那麼堅定,而他的胸懷,那樣的開闊高遠。

我又看到那樣一個人了,他或許是我中華億萬人中的一個,又或者他誰都不是。他是那樣蹣跚而艱難地走著,但他始終堅定不移地走著。我相信他能一直走下去,就像我相信時光在他臉上留下的刻痕。

若歲月倒轉,多想聽到已仙逝三十餘年的穆旦先生,在歷史的長河中凝視著我們,再說一聲——「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穆旦讚美讀後感(二)

讀穆旦的詩感覺很吃力,但卻有種忍不住的衝動去閱讀。他那詩歌中包含的對人生和人類及生命起源的深刻思考,讓我得到非常多的啟迪,而這次閱讀《讚美》卻更多的是感動。

《讚美》這首詩寫於上世紀40年代,那時中國正出於抗日戰爭時期,中華大地一片血雨腥風,炮火連天,百姓們處於水深火熱的痛苦之中,而在封建社會壓在最底層的農民更是困苦不堪,他們是受災難最多的群體,也是最辛勤最偉大的群體。這首《讚美》就是歌頌偉大的農民群體,也同時表達作者對中國農民的同情之心的。

「走不近的山巒和起伏,河流和草原,數不盡的密密的村莊,雞鳴和狗吠。接連在原是荒涼的亞洲的土地上,()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嘯著乾燥的風。在低壓的暗雲下唱著低調的東流的水,在憂鬱的森林裡有無數埋葬的年代。」這是這首詩開頭幾句,高密度的苦難意象群,給我一種悲涼和雄壯的感覺。這就是戰爭時期的華夏土地,荒涼、低調、憂鬱,沒有生機,所有的人、事、物、自然都處於一種沉睡痳木甚至是任人宰割的狀態。詩人說有說不盡的故事和說不盡的災難,而它們是沉默的,是的,那時中國的大多數是沉默的,未覺醒的,是令詩人傷悲的。詩人後面說「我有太多的話語,太悠久的感情。」我想這些話語是對仍舊被蒙蔽雙眼的人民說的,他們善良、勤勞,卻缺乏必要的醒悟。詩人是多麼願意他們覺悟起來,戰鬥起來啊。在恥辱里生存的人們,佝僂的人民,詩人願意用臂膀去擁抱他們,讚美他們,提醒他們,告誡他們,如果他們這個大群體起來了,一個民族也就起來。我想,這就是集體力量的重要性。一個民族的繁華昌盛是與廣大人民的團結和奉獻分不開的。

詩人看到了一個仍在田間勞作的農民,他是一個女人的孩子,許多孩子的父親,他身上肩負了父母和下一代的責任和希望。他會永遠只是跟著犁頭轉嗎?詩人當然不希望這樣,我們也不希望這樣。於是,覺悟的農民放下「古代的鋤頭」,融進了大眾的愛里,並且堅定地溶進死亡里。這就預示著農民已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農民,而是走向抗日展現的民族英雄。這些農民坦蕩赤誠,表面沉默內心卻熱血,願意為祖國奉獻自己的一切。在那個時期,要不是千千萬萬農民子弟超越個人苦難,投身民族救亡的心路歷程,那麼我們的民族怎麼可能解放和興盛呢?詩人用敘事的口吻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投身抗日的農民典型,從而讚美了千千萬萬的農民子弟兵。

一樣的是這悠遠年代的風,一樣的是從傾圮的屋檐下散開的無盡的申嚀和寒冷。一切的一切都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一切的一切都感染了悲傷的氣息。一個民族在卑微的哭泣,一個民族的人們也在哭泣,在掙扎,在尋求解放。當每一個中國人都為了多年的恥辱的歷史而踟躕,而傷悲的時候,他們的內心就必定會湧現愛國的熱情與獻身的激情,那麼就有無數人走向戰場,走向血腥,如果幸運的話,就會走向成功。一個民族就是這樣子起來的,讓我們同詩人一起歌頌這些偉大的農民,偉大的英雄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