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一)
決定買一本《季羨林談人生》,感覺自己的知識特別是智慧太單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時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從智者那裡學習智慧。
《季羨林談人生》,是季羨林(季羨林: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談人生問題的短文的匯集,是他在望九之年發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世事滄桑,從這樣一位智識老人口中道來的人生感悟,如陳年佳釀,沁人心脾。令人愛不釋手的是,季羨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簡潔、通俗的百姓語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難以找到時下一些教科書式的人生哲學教材中充斥著的概念和說教。
在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上,季羨林贊成張載「民胞物與」的世界觀,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點。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的夥伴,對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強制的手段。也就是說,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則,人類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或懲罰。
在人與人的關係問題上,季羨林提出:「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為自己著想而不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上,季羨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正是基於這種人生觀,季羨林對人生具體境遇的態度,無論是對人生的不完滿、世態炎涼,還是對愛情、老年等等的論述,都顯得豁達、寬容、樂觀和實用。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和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意義和價值基於平實的真理。季羨林的人生哲學也許不是無懈可擊的,但卻是平實而真摯、引人向善、切實可行的。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二)
也許真的是「書非借不能讀」,儘管久仰季羨林大名,儘管《季羨林談人生》就放在案頭,我卻遲遲未能細讀。年前在電視和網路中,聞年過耄耋的季老說,請摘去他頭上的國學大師等三頂帽子。我還和多此一舉的炒作聯繫起來,至於他那句「現在總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同溫總理談論當今社會時語),更是讓我等常寫時評的憤青耿耿於懷。
帶著這種矛盾的心情,為了完成暑假讀書筆記。我拭去《季羨林談人生》書面上的灰塵,一篇一篇地細讀起來。
前三篇直接談人生,季老開宗明意,首先點明了寫作的年齡背景,卻又「謙虛」:望九之年還不清楚什麼是人生。這樣的開頭很吸引人,一代宗師,著作等身,國家總理幾度探望,執手相慶;北大不避炒作之嫌,甚至特設「季羨林研究所」。活到這種境地,還一口一個「吾輩凡人老百姓」,真讓我等倍感慚愧。
《季羨林談人生》由數十篇千字隨筆組成。以前看到談論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義」一統,「口號」滿篇,而季老先生用非常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態,明了了世間春秋」的世紀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啟迪之意非同尋常。
人生的真諦是什麼?這是哲學永恆的話題。季先生強調,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聖殿堂里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你為什麼活著?人無法選擇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塗之中,我們應有所作為。他對人生意義與價值的一句評價:「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有所作為」「承擔責任」這類詞如果從一個普通人口裡蹦出,實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聯繫季老的學識與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認同。季老的文字初讀平淡如水,索然寡味,並無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誨。掩卷深思,頓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歸真;世間之真理,又何需華麗的辭藻來修飾呢?
季老先生還提出了「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他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詮釋。儘管人人都希望有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哪裡事事都會讓你稱心如意呢?況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脫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總是那麼圓圓滿滿,關鍵在於我們採取怎樣的生活態度。讀到這裡,我突然明白了他為什麼說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評價一個時期,如果不放在歷史的長河中找準參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標準去要求,明顯屬於空想。季老經歷「文革」,進過「牛棚」,他又對誰抱怨過什麼?既然季老都無法「力挽狂瀾、改變歷史」,我們為何不去試著改變自己的心境呢?
改變心境也就是尋求內心的和諧。溫總理曾對季老說:「有個問題我考慮很久,我們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心和諧。一個人內心的和諧正是一切和諧的基礎,是根本中的根本。」聯繫季老對人生的解讀,一切釋然。「積極進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極沉淪、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滿足,不保持心態平衡,又哪來內心的和諧?慢慢品讀《季羨林談人生》一書,他對人生的感悟洗滌著我內心的蕪雜、淺薄。如果不這麼細緻地讀他,我還真的質疑「摘帽」為「炒作」,讀過他,悟過他,才知道,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聲音,是他智慧內斂人生的真實渴望。
這些天,我一有時間,就走進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實,去品味「假話全不講,真話不講全」的中國式正直。也許有人還在以「真話不講全」為由苛求季老,其實季老是不憚講真話的:「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他們也從來不考慮這樣的哲學問題。走運時,手裡攥滿了鈔票,白天兩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點小權術,耍一點小聰明。甚至恣睢驕橫、飛揚跋扈,昏昏沉沉、渾渾噩噩,等到鑽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活這一生。其中不走運的則窮困潦倒,終日為衣食奔波,愁眉苦臉、長吁短嘆。即使是日子還能過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夠溫飽,然而也終日忙忙碌碌,被困於名韁、被縛於利鎖。同樣是昏昏沉沉、渾渾噩噩,不知道為什麼活這一生。」如此直截了當的批判式揭露,酣暢淋漓,痛快而又入骨。
讀了《季羨林談人生》,感覺很是中的,一直渴望與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種與上上輩人的閒談,而是真正談談人生中的許多對我來說還很懵懂渾噩的東西。而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對人生的感悟分享出來,於我似久旱之甘雨,潤心潤肺。有些東西,在這個紛亂的世界,我們來不及沉澱,在忙碌無為中忘記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會去考慮了。但在我的內心深處一直留有一個位置,存放它們。是季先生幫我拂去了存放它們的箱子上的灰塵,重新將它開啟,並確認了它們的存在與正確。季先生樂觀地相信人類會到達大同之域,為此,我們每個人都有著為推動人類發展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作用,只要抱有這份責任感,那麼個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就找到了。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三)
談人生問題的短文的匯集,是他在望九之年發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世事滄桑,從這樣一位智識老人口中道來的人生感悟,如陳年佳釀,沁人心脾。令人愛不釋手的是,季羨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簡潔、通俗的百姓語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難以找到時下一些教科書式的人生哲學教材中充斥著的概念和說教。
在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上,季羨林贊成張載「民胞物與」的世界觀,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點。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的夥伴,對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強制的手段。也就是說,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則,人類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或懲罰。
在人與人的關係問題上,季羨林提出:「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為自己著想而不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上,季羨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正是基於這種人生觀,季羨林對人生具體境遇的態度,無論是對人生的不完滿、世態炎涼,還是對愛情、老年等等的論述,都顯得豁達、寬容、樂觀和實用。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和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意義和價值基於平實的真理。季羨林的人生哲學也許不是無懈可擊的,但卻是平實而真摯、引人向善、切實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