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讀後感(一)
彼得·德魯克(PeterF.Drucker)1909年出生在維也納。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他對管理學界的影響一支延續至今。這也為他奠定了現代管理學開創者的地位。2005年11月11日,德魯克在美國加州克萊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歲。德魯克的回憶錄——《旁觀者》寫了20年,是他唯一寫作時間最長的、雖不是最好的、卻是他本人最喜歡的作品!
《旁觀者》是德魯克知識及人生旅程的記錄。該書每一章都可個別獨立,可以說是故事集。全書15個章節、15組人物,每一組人與事都緊扣著20世紀裡最重要的某些領域和特性。就在抒情的夾敘夾議中,真實的德魯克親切清晰地浮現出來。這若干個旁人的生活歷程,幫助我們勾勒了德魯克自己的生活。
作者希望藉此呈現社會的圖像,捕捉並傳達這一代的人難以想像的那種精髓、神韻與觸覺,比如兩次大戰間的歐洲、羅斯福新政時期(NewDealyears),以及二戰剛結束時的美國。
在德魯克「懷恩師」一章中,教學並不是老師得到了什麼,而是學生到底學到了什麼,文章中的埃爾莎和蘇菲小姐都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中要注重學習方法,並在實踐中加以套用。
在現今的公共管理工作中,要善於從以往的實踐中提取經驗,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工作方式,要做到以人為本的管理方式,還要培養自己的工作樂趣。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德魯克創辦了德魯克管理學院,但是他並不支持走精英教育的路線,他認為雖然中國沒有足夠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但有一大批在實際磨練中學會了怎樣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生存並取得了成效的人。有過高教育,但是這並不代表一切,一個人的能力要在他的工作中體現出來,畢竟實踐跟理論是有很大區別的。
在書中,德魯克先生回憶了他走過的青年時代,讓我不自覺的進入到他所描述的世界中,德魯克說過「從未認為哪個人特別無趣」,我認為世界上有著大多不善於觀察,不願意去體會的人,如果你能對自己周圍的人,有敏銳的洞察力,善於去發現,我想這會為成為一個管理者打下基礎。
旁觀,並不是要自己置身事外,而是要讓自己冷靜的觀察,分析,還需要有一顆淡泊的心。
如今的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21實際,在這個知識經濟的時代,管理已經成為一個企業的根本,一個好的管理者會帶領企業走向巔峰,會使上下的工作井井有條,在當今社會,並不是高學歷的人都能得到企業的青睞,因為工作中需要的不僅是專業知識高,更多的是協調、合作和溝通能力。無論學歷高低都應把企業看成是自己的一部份,這樣才能更好的為企業工作。對企業中低學歷的員工,應參加一些知識的培訓,使其在遇到問題時能自由變通。對學歷高的員工應多參加一些知識、技能的培訓,來提高自己的知識面。
德魯克先生讓管理成為了一種素養,把管理當做一門真正的綜合藝術,作為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我們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學會洞悉每件事的根本,學會觀察身邊的人或事,從中得到感悟。
讀完《旁觀者》,我更加覺得德魯克的偉大,在他生活的那段年代,他一直旁觀著歷史的創造,旁觀著各個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書寫者。只有他才能將這一切看得更清,更透,才能總結出對整個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管理學說。
旁觀者讀後感(二)
《旁觀者》是作者對成長過程中一些人,一些事的瑣碎回憶。間接的描述了自己管理學思想的形成的過程。而管理正是生活中的經驗總結。讀德魯克的書是一種享受,因為常常使人有種茅塞頓開之感,這是海爾集團張瑞敏對德魯克的評價。這位被尊為「大師中的大師」對世人有卓越貢獻及深遠影響,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
《懷恩師》是對我啟發最深的。可能是因為做了十多年的學生,對了解的各種老師也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在這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產生了共鳴。只有學生的話題與老師最密切,也只有學生可以辨別老師的好壞。我是對任何傳授知識給我的都稱為我的老師,不論年齡,有以人格魅力贏得同學認可和讚美的老師;有以其多年教學經驗贏得同學的敬佩;有的以其幽默和吸引學生的獨特方法得到親和力,有的教室是學習課程的設計者,當然有的教師只能讓人生畏,不懂得學生心思是啊,世上的老師何其多,個個都不同。每個老師都有其獨特的表現方式。當然老師也是一個很矛盾的職務。每個老師在講課時都需要小心翼翼,一方面要在同學面前樹立威信,另一方面又要培養親和力,並且傳授科學知識是馬虎不得的事。()非工作時間,為人師表還要為同學樹立榜樣。對於一直處於學習生活中的人與各種老師在一起的時間要比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還要長。因此人生中有些老師會對一些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旁觀者》中艾爾莎小姐和蘇菲小姐這兩位老師對德魯克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從艾爾莎小姐和蘇菲小姐那兒學到的要比他沒學會的那些更重要,而這些東西在他心中的地位也是中學老師教導的一切所不可比的。蘇菲小姐雖沒能讓我工於工藝,正如最偉大的音樂家無法使不辨五音者成為約樂師,但是因為她的教導是他一生都懂得欣賞工藝,看見乾淨利索的作品不禁為之欣喜,並尊重這樣的技藝。艾爾莎小姐教給我的是工作紀律與組織能力,讓他學會立下目標並組織自己的思考,做事情有計畫有目標,然後努力才可能成功。後在施納貝爾教琴的一角的感悟,可以在錯誤中體認,在成功中學習。
好老師就像是節目主持人,他們需要觀眾。老師沒有一定的類型,也沒有絕對正確的教學法,也許教學真的就是一種天賦,或許是一種個人特質,與技巧、聯繫無關、教也可以說成是溝通方式,教學的最後產物不是老師得到什麼,而是學生到底學到了什麼。目標不在於大,在於精。蘇格拉底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老師。但是他從來沒有說過他是老師,而是引導學生學習的人。因為蘇格拉底的方法並不是教的方法,而是學的方式。對學生來言,任何老師都值得敬佩,因為所有的老師都一個相同點:非常負責,因此老師是神聖的。學生眼中不好的老師只是根本上是由於不適應教育行列對老師而言,沒有所謂的壞學生、笨學生,有的只是不聽話的孩子。
當然,管理來源於生活,我認為,教師也是一類管理者,賦予感情與事業心的管理活動,從《懷恩師》可以看出,德魯克十分注重情感在管理過程中的作用。可以說,德魯克的情感管理,在大多時候有著很強的生命力。人格魅力是管理這應當具有的,管理者的權威一方面由精神而來,另一方面由能力及權力決定。
在看完《旁觀者》這本書之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要善於觀察生活,體會生活,思考生活。以旁觀者的態度,或設身處地思考,道理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