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人格教育讀後感(一)
今天早上8:20,河南法制頻道播出於丹老師主講的《中國小人格教育》節目,我們學校給每位家長都發了一張節目預知單,並發了簡訊告知。於是,爸爸和我準時坐在電視前進行收看。于丹老師認為,「中國小人格教育」,其實就是教育孩子如何追尋一種生命的快樂和尊嚴。
于丹老師的講述有理論闡述、有故事啟迪、有古語名句,旁徵博引、令人深省。通過收看這欄節目,我知道了「一碗米的價值因人而異,一個孩子的空間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師和父母能夠幫助他發現最大的價值空間,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來認知自己的生命」;知道了「一個孩子很小的時候,能不能擁有很多快樂,比他掌握很多知識更重要。」;知道了「一個小孩子,如果能用他的行動讓別人感到幸福的時候,那麼,他的收穫遠比他的付出多。」……由此,我更知道了老師和父母在孩子成長教育中的重要性,「我們能夠陪伴孩子成長,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讓孩子獨立去完成自己的發現,去完成自我成長的修復。真正愛孩子的老師和父母,不是教孩子怎麼去躲避挫折,而是教會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怎樣去修復生命。」
于丹老師認為,現在的大學生,都是從中國小過來的,與大學相比,中國小教育更重要。「現在的大學生,專業知識確定很專業,但他們人格的缺陷,卻是在大學裡無法彌補的。孔子說:一個人『十五至於學,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現在的孩子,四五歲就開始了學習,家長帶著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教會他們承受應試的壓力。今天該教孩子學什麼?不是知識,不是技巧,而是樸素的人格和內心道德力量,這些勝過知識和技巧。」
節目結束了,留給我的卻是思考。學校教育和親職教育中,我覺得學校作為一個專業教育機構更是責任重大,如何通過家長學校、教育部落格、學校網站等途徑和家長一起探討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想到此,不由得想起了我曾經寫過的一篇博文,那是從老師和家長雙重身份的一點體會和呼籲。
今天有幸和兒子一起觀看了北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于丹的關於《中國小人格教育》的講座,看後感觸頗深。講座中我認真學習了于丹剖析的《論語》中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她讓我從孩子的身上也深深感受到了這一點,在學習一種知識的同時,掌握它不如喜歡它,喜歡它不如快樂地接受它。是呀,一味的讓孩子去死搬的接受知識,並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相反的,久而久之,還會適得其反地厭惡學習。我們作為老師,雖然是傳道解惑的,但也要為孩子的快樂著想,在自己的課堂上加些作料,使得孩子能夠有興趣接受新知。于丹老師講的一個寓言故事讓我印象更深:有個孩子特別愛發脾氣,他的父親就在牆上釘釘子來記錄發脾氣的次數,孩子看到一天之中釘了那麼多的釘子,自己也傻了,發誓要改掉這個壞毛病,控制住一次就拔掉一顆釘子,慢慢地釘子拔完了,父親語重心長地說:「孩子,釘子雖然拔完了,但是那麼多的洞卻永遠也抹不掉,你發脾氣的時候,讓多少人為你痛心呀!」是呀,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學校里掃個地家長都要找老師論論理,試想這樣的孩子將來會是什麼樣的!作為一名教師,在今後的教學中不但要交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交給孩子禮儀教育和挫折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讓每個孩子能健健康康地為自己的將來而學習!
記得在星期四那一天,老師發了一張于丹老師主講的《中小學生人格教育》,上面有播出時間,那個頻道的,在星期五下午老師讓我們回家在星期天看《中小學生人格教育》,並寫觀後感晚上,麼麼在網上搜了一下於丹老師主講的《中小學生人格教育》,看了起來,下面我來給你介紹吧!
《論語》有一句話說的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就是:一個人了解一種知識,這隻叫知之者;比知之者高級的叫好之者,他有愛好、喜歡鑽研、肯投入;比好之者更高級的叫樂知者,生命樂在其中,享受發現。所以有時我老是覺得:老師布置的作業這麼多,好累呀!因為我上課不能認真聽講,不能投入進去,寫作業的時候,不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寫作業中,當然覺得很累。
一種好的表達,有的時候,跟溝通的內容同樣重要。為什麼很多人在長大以後容易跟別人起衝突呢?就是因為在家裡跟父母說習慣了。比如,我在學校下課跟同學玩的時候,老是脾氣暴躁,說話有時不好聽,所以很多同學在玩遊戲的時候不加我的原因。
最後精彩內容請看于丹老師主講的《中小學生人格教育》。
于丹人格教育讀後感(二)
李樂山說,要家長看一個片子,寫一篇觀後感,是于丹的「中國小人格教育」,網上搜到了,片子長度約2個小時,仔細的看了一篇,收穫很大,感受如下:
人格教育與建立「正人生」
于丹以「精神補鈣」為切入,分別從「尋找生命的快樂與尊嚴、喚醒內心的強大與力量、勇敢承擔愛與責任、成就別樣人生」四個環節,講述中國小人格教育的意義和方法。
于丹認為,學生要注意培養「工藝能力、挫折能力、職業能力」三大能力,目的就是構建一個人的「創造力、可能性和和諧人際關係」,從而成就一個能「發現世界」的自己。
我認為教育是「讓孩子意識到我們是獨一無二的領袖」,而「要做事先做人」,通過「正覺、正行為」構建個人的「正能量」人格,成就自己「正人生」。
自己動手——創造力從學會付出開始。為什麼我們不快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好、樂,三個階段,核心是樂,如何尋找到快樂?于丹認為從「控制以自我為中心」開始,構建「讓自己快樂的同時如何讓他人也快樂」的人格魅力。孩子從學會自己動手開始,用創造力讓被人幸福,這樣的收穫比付出更有意義。
比如鼓勵讓李樂山擅長快樂他人,比如為大家書寫春聯等方法,支持李樂山成長。
腳踏實地——可能性從不放棄開始。為什麼我們有時感到無力?于丹認為,我們要學會「腳踏實地」的做人做事,不要成為「草莓族」,而優秀不在於外表的個性和光鮮,要在於內心的堅韌態度,更是在於是否擁有「在挫折中如何修復生命」的能力,堅信「只要你自己不放棄,就有可能性」。
學會愛——和諧人際關係從二個人開始。為什麼我們有時易走極端?于丹認為,是沒學會愛,就無法構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好的表達和好的內容一樣重要,從確定兩個人的和諧開始,構建更多人的人際關係。讓孩子勇敢的承擔愛和責任,大人和孩子要和一起成長,學會互相愛。
改變自己最難,老師讓家長看這個片子,因為「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如果家長做不到以上于丹老師講的,我們又如何要求孩子做到呢?,我們大人就和孩子一起成長吧,「付出、不放棄、處理好與每個人和諧關係」。
于丹人格教育讀後感(三)
星期六早上,作為一個國小三年級學生的家長,我們懷著一顆虔誠的心收看了于丹導師關於中小學生人格教育的專題講座。通過諦聽大師的足音,讓我們感受到了智者的心靈,也讓為人父母的我們更加明白:學習成績不是孩子的全部,塑造孩子成熟的人格卻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在講座中,于丹導師首先講了如何培養孝心,並舉了感動中國人物田世國捐腎救母這個事例,讓我們明白盡孝道是孩子人生中不可推卸的一種責任;緊接著,于丹導師又用一個「仁」字詮釋了如何為人處世,讓我們懂得孩子的成長除了學業,更需要閱歷和人格;最後,她寄語孩子們要象乾茶葉一樣,尋找自己的方式升華自己,成全社會,創造未來。
觀看完講座,我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如何進行孩子的人格教育,大師以她獨特的思維,在不到一個小時的講課里,()為我們娓娓道來,並一語中的。想到我們的孩子龔蔣昊,我們覺得很慚愧。孩子從小到大,我們都是在用一種傳統的方式教育他。在我們的思維里,孩子只要把學習成績搞好就行了,別的事情我們可以代勞。於是,我們的孩子小小年紀就一頭扎在書本里,由於我們的忽視,他不能很好地理解什麼是孝道,他也不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更缺乏與小朋友們充分溝通和交流的能力。這種過於簡單的培養方式只會使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越來越偏離軌道,不能達到于丹老師所要求的學業與人格共成長。
今天的孩子是明天的希望。人格教育從孩子開始,是父母和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有所學,有所思,有所行,在於丹導師的箴箴良言下,以創新的行動來塑造孩子成熟完美的人格。具體來說,我們第一要做榜樣給孩子看,以對父母長輩孝敬尊重來讓孩子耳濡目染,明白「百悌孝為先」是一種責任。第二要在輔導孩子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孩子自立、自信、自強的能力和感恩的意識,讓孩子在知識不斷增長的同時,抵抗挫折的能力得到加強。第三要讓孩子走進社會、學會溝通、善於協調、融入群體,做一個生活的強者,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