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養成教育讀後感

養成教育讀後感(一)

養成教育是親職教育的核心任務,更是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內容。這個假期我有幸讀到一本關於養成教育的教育理論專著。它是中國第一本養成教育專著經典,科學,嚴謹,新穎,實用。本書的作者關鴻羽是我國著名教育專家。

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論述親職教育的專著《顏氏家訓》十分強調教育應當從小抓起。顏之推說:「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苔罰。」

顏之推在這裡提出了一個習慣的養成問題。我們知道,習慣的力量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習慣一旦形成之後,沒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難加以改變。許多人的習慣,終其身也無法改變。

這本書中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培養良好的習慣不只是為了成才,更重要是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義上說成人更為重要。」

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習慣養成之後看上去如自然,但是養成的過程卻並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長經常說:「樹大自然直」,並不符合自然的規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長規律。有些人確實在長大成人之後變「直」了,改掉了幼時的某些惡習,但是這要經過多少痛苦的磨練,碰了多少次釘子之後的結果,決不是「自然」的。現在對於青少年的教育,有種流行的偏向是只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把德育也緊緊看作是有關知識傳授的過程。德育卻是離不開社會科學知識的傳授。但是他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道德作為一種行為規範,實際上離不開行為習慣的養成。現代教育的長處是學科各有分工,而我們教育的任務正是培養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我們每一位教師、每一堂課都各有分工,任務是很明確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長,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實際上這只能滲透而且必須滲透到各種教育之中去。否則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學生怎樣做人的任務。所以,養成教育應當每一位教師、家長都能掌握的教育藝術。從多角度總結豐富的經驗,使我們得到更深刻的規律性認識。

怎樣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呢?養成習慣貴在躬行實踐。作為一位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實踐家,葉聖陶先生非常強調在習慣養成中的身體力行。他認為,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躬行實踐,才能收到相當的效果。正如柏拉圖在兩千年前所觀察到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訓練年輕一代尋找「正確目標指導下的歡樂與痛苦」。現代著名遺傳學家也獲得同一結論,相信對人類來說,進化的最好方法是學會在從事於必須去做的事情中獲得樂趣。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性格;把一個性格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命運。用科學的方法培養良好習慣,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錢,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養成教育讀後感(二)

近來認真閱讀了《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本書。讀完後不由得感到這是一本沉甸甸的書,並非這本書有多重,而是書中那流淌的思想,那細緻入微的點點滴滴教育經驗和養成教育的妙招,著實讓人感到身為教師的責任真是任重而道遠,讓我深深感到習慣的養成必須大處著眼,小處入手的道理,讓我對培養學生習慣的工作豁然明朗。感謝作者的付出,感謝張校長的推薦。受益匪淺!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麼?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句話一方面說明培養學習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是我們每個老師義不容辭的職責。通過讀書,讓我明白了「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結果,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行為的最高層次。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型的行為,它是經過反覆練習而養成的語言、思維、行為等生活方式」。一位偉人曾說過:「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是的,一旦「習慣成了自然」,當然是好習慣,那會使一個人終身受益啊!由此讓我很高興自己在平時教育孩子和學生時總是有意識地教給他們正確的語言、行為和思維。習慣培養特別重視孩子第一次出現的行為。正如封面上的兩句話所寫「家庭使習慣的學校,父母使習慣的老師」,當孩子第一次犯錯誤的時候,孩子的第一反應使先看自己的父母,他們會觀察父母的表情,當父母用嚴厲的表情看他的時候,他會意識到這樣做不好。但是相反,如果當孩子第一次犯錯誤的時候,父母還對他笑,那麼他就會認為這樣做是正確的。同樣,在學校我們老師也是一樣,當自己的學生第一次犯錯誤的時候,如果我們不去教育他們,而是認為無所謂,只是一點小事,那麼我們是在無形當中讓學生養成了壞習慣,當我們以後發現問題的嚴重性想要改變的時候,已經太晚了,因為學生的習慣已經養成了。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孩子第一次發生的處理策略,以防後患。

在家裡教育之初如此,進入國中,在學校更應如此。進入國中階段,生理心理漸漸成熟,逐步進入了所謂的心理叛逆期,往往一些容易忽視的問題極易造成不好習慣滋生,對將來的發展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我們求實中學在抓學生習慣方面堪稱典範,從學生進學校起,一言一行都從學生的習慣抓起,一刻也不鬆懈,取得了成果,起到了作用。但也並不是說我們就盡善盡美,從自身反思,著實讓我思考很多。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習慣。如書中的一段話:「您是否有欣賞孩子優點的習慣呢?如果您總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優點,並且恰當地表達出來,這表明您有一個好的教育習慣。再比如,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您是否注意傾聽孩子的訴說呢?如果您總是訓個沒完沒了,根本不給孩子申辯的機會,這表明您有一個壞的教育習慣。」看完了這段話,仔細想來,父母以及我們教師的許多教育習慣都應該值得反思了,因為教育習慣比一般的教育失誤更影響孩子的成長。

感謝作者的分析,更讓我明白了習慣的重要性。握緊拳頭,認真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習慣,爭取更高、更完善的教育吧!

養成教育讀後感(三)

隨著社會的發展,小學生已進入獨生子女年代,學校學生的養成教育已成為不可忽視的新課題。現在的小學生辨別能力較差,模仿能力極強,一些社會上流傳過的髒話、痞話、以及不文明的行為,可以毫不顧忌地說,待人長幼不分。很多學生在家長溺愛下自理能力較差,在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連作業寫完了,本子、書放在書包里都是家長代勞的。造成學生做事動作磨蹭,有始無終,丟三落四的壞習慣。面對現狀,學校要不斷提高養成教育的質量,僅靠單純的幾個制度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要讓社會、家長、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養成教育的重要性。以己之見,下面談幾點看法。

一、養成教育要從點滴抓起。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為什麼不少學生對《守則》、《規範》倒背如流,卻隨地吐痰、隨手亂扔紙屑;為什麼許多學生在校內學雷鋒做好事,回到家裡卻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因此,養成教育要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地,需要從學生點滴的養成教育抓起。見到垃圾隨手撿起來,()在校園內輕聲慢步地行走,見到老師主動行禮問好,上學衣帽整齊,佩戴好紅領巾……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實是實實在在的素質基礎,「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百尺高台起於壘土」,所以養成教育必須從小從點滴抓起。

二、養成教育要抓好學生的行為訓練。養成教育要重視行為習慣的訓練,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要抓好學生行為的訓練,首先要強調持之以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抓,持之以恆,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因為「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要持之以恆,要有耐性。有些教師對學生不良習慣矯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便灰心無輒了。豈不知矯正一個壞習慣,養成一個好習慣的過程是痙的過程。堅持才能勝利,持久才有收穫。如學生做作業動作慢,坐姿不正,由於這個壞習慣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你要一下子讓他改正,是不可能的,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不斷鼓勵,才能見效。

三、養成教育要廣泛動員社會和家庭,形成養成教育齊抓共管的格局。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的最佳化對培養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起著重要作用。例如:我班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裡不做作業,整天看電視,每天晚上不按時睡覺,學習用品到處扔……,希望老師嚴格教育。」難道家長把子女送到學校,就可以放手,一點責任也沒有嗎?《三字經》云:「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家庭和學校是孩子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家庭的教育和學校的教育需要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的。

總之,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反覆的、不斷強化的過程,要抓住關鍵時期從點滴做起,家長和學校共同配合對學生的進行行為訓練,只有長期、反覆、不斷的強化,加深烙印,習慣成自然,來促進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規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