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一)
英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培根認為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人從幼年期就應當通過教育培養良好的習慣,教育其實是一種從早年開始的習慣。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1978年,諾貝爾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學到了你認為是最重要的東西呢?」出人意料,這位白髮蒼蒼的學者回答:「是在幼稚園。」「在幼稚園學到了些什麼?」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說明習慣的培養非常重要,應該從小開始。
習慣是條件反射長期積累和強化的結果,因此真正的教育不在於說教,而在於長期、反覆的訓練,訓練是形成良好習慣最基本的方法。訓練可以使機體與環境之間形成穩固的條件反射,這種穩固的條件反射只有經過反覆訓練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貫的、穩定的動力定型。人的這種生理機制決定了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
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矯正壞習慣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耐心地訓練學生,也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協同配合,才能達到最終目的。
學習時坐不住是很多孩子的一種不好的習慣。但是有一位媽媽非常有智慧,她用了一種區彆強化的一個技術,對孩子說: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你能夠學習好。你1個小時站起來10回,是不是太多了?能不能讓我看到你1個小時只站5回?孩子知道媽媽注意他了,就說:5回就5回,第二天做作業,果然只站起來了5回。媽媽說:喲,我兒子真了不起,一天就改了一半,進步太大了,我看你站4回也能做到。孩子說:4回就4回……慢慢地,孩子做作業時就不站起來了。這位媽媽還會用別的很多技術來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例如,孩子特喜歡六點半看卡通片,就給他約定:今天你做作業時站起來在3次以內,你就可以看卡通片,超過3次,卡通片不能看。這就是說,達不到某個標準的時候,一定要有所限制,要懲罰,這個懲罰一定要剝奪他最喜歡的事情,這個時候不能心疼孩子,這沒關係。但是他達到這個標準之後,你就得獎勵他最喜歡的事情。孩子通過這樣的調整,慢慢地就習慣了,這位媽媽的經驗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發:培養好習慣用加法,改正壞習慣用減法。
烏申斯基還說:「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他的意思就是:你如果養成了好的習慣,你會一輩子享受不盡它的利息;要是養成了壞習慣,你會一輩子都償還不完它的債務。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所以我們要重視學生的習慣培養。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二)
通過喆媽公益閱讀我很有幸試讀了著名教育專家林格著作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本書,書中那流淌的思想,那細緻入微的點點滴滴教育經驗和養成教育的妙招,著實讓我感到身為人母肩頭那份沉甸甸的責任,真是任重而道遠啊。
本書被列為全國養成教育實驗學校(幼稚園)的通用教程。讀完這本書感到這是一本非常值得每個老師、家長、孩子去讀的書,更讓我深深地感到習慣的養成必須要從小培養,並且要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時候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和天生的一樣牢固。確實,兒童期是形成習慣的關鍵時期。培養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也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陶行知認為,兒童期是人格和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孩子的心靈是一塊神奇的土地,就像書的封皮上所寫: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習慣支配人生,成也習慣,敗也習慣。
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21天是個平均數,所以培養習慣重在一個月,關鍵在頭三天。
一直以來,最令我頭疼的就是孩子的寫作業馬虎問題,書中指出了應先分析孩子馬虎的原因:一是態度問題;二是性格問題;三是熟練程度問題;四是習慣問題;五是考試焦慮問題。
要教導孩子怎樣去糾正:一是認識馬虎的危害性;二是學會自檢,用驗算法檢查;三是整理錯題集,要寫清楚是如何錯了,是概念不清、用錯公式還是抄寫錯了?四是草稿紙不要太草,按順序標明題序號進行演算,以免檢查時重新動筆演算,提高檢查速度;五是認真審題,注意埋伏;六是學會「解剖習題」,找出給出的已知條件,可劃出圖形便於理解。
書中還例舉了一些馬虎的事例來講解馬虎的重要性:
有個孩子從少養成了馬虎的壞習慣,長大了當建築師,在計算工地用料時,把磚的數量後面多寫了一個「0」,結果工地的磚多運去9倍,蓋完樓還必須用汽車往回運。僅這一項國家財產就損失了上萬元。
書中還詳細介紹了「糾正磨蹭的習慣」、「糾正沒有目標的習慣」、「糾正不專心的習慣」,還詳細介紹了要用自己的風格來學習,十種類型的學習個性,書中詳細透徹的分析,對照問題發生的很多實例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在第四章,在校學習的三大核心習慣,詳細介紹了怎樣進行課前預習、上課如何去聽講以及需要不需要課外閱讀?課外閱讀很有必要,我的孩子就很喜歡課外閱讀,這一點我很欣慰,有時吃飯、上廁所都要捧著書看,但我擔心的是書讀了不少,但缺乏思考。對照書中的自測對照表格:我家的課外閱讀只能評為及格:知道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常常是抓來就看;泛泛而讀,不太有目標,()閱讀時很少注意重點;看看就算了,很少記憶。只有這樣去課外閱讀才能達到優秀:十分清楚閱讀課外讀本與讀活課本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有針對性強,有方向,有重點;將所獲知識與課堂知識融會貫通;有自己的閱讀計畫和安排;自覺記憶,掌握了很好的方法,並將所得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從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養成教育的14項內容及操作、終身學習的五大習慣、在校學習的三大核心習慣、克服不良學習習慣、用自己的風格學習6個章節進行詳解。有實例、點撥、建議、自我評估,是一本教育工具書,看後受益匪淺,是一盞引領老師、家長、學生具體怎樣培養好習慣的指明燈。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三)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人們已經忘記了他們在學校里所學的一切,剩下的就是教育」。最初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感覺非常費解,後來走上了教育崗位之後才漸漸明白這裡說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九月份校長推薦我讀《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本書是由教育專家、著名青年學者林格撰寫的一本有關養成教育的專著,主要包括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和養成教育的14項內容及操作兩部分,重點介紹學習習慣與學習個性的養成。看後總體感覺:實用且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教育的習慣,而所謂培養,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長期地進行教育和訓練」。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指出:「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可見習慣的養成有多麼重要。在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養成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養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使他們終身受益的事情。習慣,往往起緣於一件看似不經意的小事,卻蘊含了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巨大能量。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自信;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享受優質生活的能力。因此尋求最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實踐和探索的目標,通過養成良好的習慣,解放學生的大腦,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提高成績;同時健全人格,以便學生學會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實現素質教育。作為一名國小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任重而道遠,
在培養習慣的方法中有提到這樣的一條: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是的,任何一種習慣的養成,反覆訓練,不斷強化,才是實現轉化的關鍵。由此我想到了雨露老師給家長講座時提到,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嗎,讓他重複33次,想改掉他的壞習慣嗎,讓他重複上百次。在平時的工作中,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也可以堅持這樣去做。首先保證訓練持之以恆,「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其次訓練必須嚴而又嚴。只經過痛苦的磨練,才能養成好習慣;再次訓練必須要求具體。這樣學生才容易掌握要領;最後訓練必須是紀律制約與自我要求想結合,只有把內部的意志力與外部的強制力結合起來,良好習慣的養成才有保障。國小階段是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教孩子五年,給孩子五十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培養習慣,就是教育。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習慣養成的環境氛圍,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逐漸養成好習慣。這些好的習慣也將會成為他們一生受用的寶貴財富。我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懷著一顆真誠的心學會與他們溝通,建立朋友式的師生關係,得到他們的信任,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諄諄教導,循循善誘,幫助其克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在體驗中感悟,在實踐中成長。調動家長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讓我們在教育這片廣闊的天地里與孩子共同成長!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養成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