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我家鄉國小作文(一)
說起我的家鄉,既不是名勝古蹟,也不是旅遊勝地。而是一個坐落在文登市內一個不起眼的小鎮—埠口鎮。
它既不象上海那樣有名並且富有,也不象香港那樣人才輩出。它不象城市那樣喧囂,倒是和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好有一拼。
據傳說,我家附近的一座工廠,以前是一片沙灘,沙灘下面埋著一件寶物,任憑有多大的風浪,海水也不會淹沒岸邊。不過,現在,那件寶物已經被運走了。
我們那裡有山有水,山上種者各種糧食,有玉米、小麥、白菜等等,遠遠望去一片金燦燦綠油油的,在春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偶爾還有一陣撲鼻的香味兒,沁人心脾。
小時侯,最喜歡和爺爺奶奶到山上去,因為有時還能捉到有趣並且奇怪的東西來玩,偶爾還能看見一條蛇穿過草叢。最妙的是,大雨過後,山上顯得坑坑窪窪的,裡面還有雨水,有時也能看見一些不知從哪裡來的蝌蚪,我經常和小夥伴們去捉蝌蚪。山上非常的寂靜,不過,有時,還能聽見蛙鳴聲和鳥叫聲。
我家門前的右邊,用不了5分鐘的時間,就到了池塘,池塘的另一邊就是廣闊無垠的大海。夏天,釣魚的人特別多,不僅人多,而且魚更多。有時,魚鉤剛伸進去,就有魚兒上鉤,幸運時,還能釣上幾隻螃蟹。
有一次,一位大叔居然捉到了一隻野生王八,最終,將它放生了。
我家的門前還有一片菜園和草地,我經常和小夥伴門到草地里捉螞蚱,一捉就是幾十隻。有時,甚至在院子裡也能見到螞蚱。晚上,更是蛐蛐開演唱會的時間。
我們那裡的晚上沒有城市的紅燈綠燈,不過也是熱鬧非凡,尤其是在夏天。有的人在外面談笑風聲,有的人在海邊散步,有的人擺起了小攤,好掙些養家餬口的錢。而那些小孩子們則跳皮筋、丟沙包、捉迷藏、防風箏、打籃球,就連小貓小狗都在玩鬧嬉戲。充滿了歡聲笑語。
我7歲時就搬到了這裡,第一天晚上就和四周的鄰居,坐在一起吃烤紅薯,這是我第一次吃烤紅薯。紅薯是各位鄰居的叔叔阿姨辛辛苦苦種出來的。
有一位老奶奶是開小吃店的,有時,我放學回家或過年過節時,老奶奶就會給我送來一隻新鮮的烤雞,雖然,她的生意並不是很好。
還有一位老奶奶,她曾經是一名國小教師,別看她的年紀有些大了,但她卻是捕蛤的好手。她總是把捕到的一些蛤送給鄰居,她捕到的蛤不僅乾淨而且新鮮肥美。
我家鄉的人十分熱情厚道,相處的十分融洽,至於打架吵架之類的事更是少之又少。剛鬧完矛盾,用不了多少時間就會和好如初。
我們那裡有一位修腳踏車的大伯,雖然算不上是顧客盈門,每天來和他聊天的人卻很多,也算樂在其中。
在商店門前,擺放著一個小方桌,專門供行人打牌、下棋。
在我們那裡,5天就能去一次集市,集市上的人很多,每次從集市上回來時,都是被擠出來的。
我家鄉山每、水美、人也美;我家鄉空氣新鮮;我家鄉屬於威海境內,是世界上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我為我的家鄉感到驕傲,我愛我家鄉。
我愛我家鄉國小作文(二)
家鄉是花園,有著鮮花的芬芳;家鄉是森林,有著綠樹的清涼;家鄉是田野,有著收穫的希望;家鄉是雪景,有著冰晶的閃亮。
回憶過去,家家戶戶為了不愁吃,菜園裡滿是瓜果蔬菜。一年四季,只要能種點什麼,菜園裡就會滿滿的,各種顏色摻雜交錯,好擁擠,好雜亂的小菜園。現在,各家都不怎麼種菜了,而是種花。一年四季,芬芳不斷,花園般美麗的鄉。
再想起以前,村里村外都光禿禿的,幾乎沒有樹了。到了夏天,在外邊聊天的大人都順著牆邊坐,小孩們大多都躲在屋子裡扇扇子。而現在,房前房後,街道兩邊,村里村外,都種上了綠化樹。夏天,大人們在樹下乘涼,小孩們在樹下嬉戲。茂密的樹葉,送來了陣陣清涼。回首以往,我們村到處都是菜園,密密痲痲的,菜園裡種上了各種各樣的蔬菜。那時人們的種植技術還不算高,雖然辛勤努力了,但收穫卻十分不理想。現在呢,隨著科學技術的普及,遍地都是綠色無公害蔬菜,實現了機械化,省時又省力,農民的腰包卻來卻鼓,業餘生活也非富了。
回首往事,垃圾有一片樂土——街道,任意呆在每個角落,有時還迎著風翩翩起舞,甚至在水中游。現在呢。垃圾都有了自己的歸宿--------垃圾場,街道整潔了,鋪上了水泥路,成為了一個耀眼的亮點。
家鄉在不的變化著!在我心中,家鄉如妙齡少女,越變越好看,我從心眼裡熱愛我的家鄉!
我愛我家鄉國小作文(三)
我的家鄉很美,那裡有清澈的河流,幽深的峽谷,有整潔的街道,友善的鄰里。我生在那裡的一個小鎮,一條石板小街留下美好的童年記憶。我成長在區府所在的小城,一座古老而精緻的小城。那裡交通不發達,工業不發達,農業不發達,商業不發達,所有關於經濟的一切,似乎都不發達。可那裡也曾是西南地區重要的煤炭產地,解放前還曾是交通樞紐,解放後,作為一座資源型城市,也有過她的輝煌。但從我記事起,我身邊的人們似乎都以衝出大山的包圍,衝出家鄉的懷抱為目標, 「有本事的人」都以離開這座小城去大城市發展為榮,包括我自己也不願意在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去。
那裡曾經非常閉塞,在高速路通車之前,從家鄉到重慶市區需要乘五個多小時的火車或者是四個多小時的汽車。每逢春運,客運車皮都要調到主幹道去擔任加班車的任務,留給我家鄉人民的就是「悶罐車」,其實也就是裝牲口的車皮。每年春節,我都會跟著父母坐在擁擠惡臭的車廂里像牲口一樣地被運到重慶市裡的外婆家來。()
在資源耗盡之後,家鄉也曾試圖發展旅遊,但有限的旅遊資源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經濟狀況,閉塞落後的家鄉終於還是走上了被撤區合併之路。撤區的提法已經有好多年了,但當家鄉的名字從行政區劃上被刪去的時候,還是讓我感到很難接受,我很難接受自己被稱作「綦江人」,不,到任何時候,我都是「@@人」。因為有了這樣的情結,我能夠理解我的鄉親們那些「過激」的舉動,我看到家鄉傳來的圖片,人們拉出的橫幅上寫著「還我@@區」,我理解,這背後不只是利益之爭,這裡還有對於本土的歸屬感。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在同一時間站出來向權力說不,為什麼人們選擇在這種時候站到政權的對立面去?
看到老人兒童以他們的身體擋在警車前面的畫面,我心裡壓著石頭,眼裡含著淚水。看到我熟悉的街道上冒起滾滾濃煙,我發自內心地為我的家鄉感到悲傷。環抱著她的青翠的大山也蒙上了一層厚厚的迷霧。美麗的「@@壩子」,那個精緻的小城,我曾堅決要離開的閉塞之鄉,也是我魂牽夢繞的歸宿,你知道有多少身在他鄉的遊子在為你今天破損的容顏而揪心呀。
人們只想過上更好的日子,只想要家鄉更美,沒有人願意看到自己的家鄉從地圖上被抹掉,更沒有人願意自己的日子因此不如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