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北京中考成績公布,很快,白岩松就知道自己兒子的成績,「是個高分」。
白岩松鬆了一口氣,不僅因為兒子「考得好」,更在於「沒考得太好」。中考前,他和孩子開過一個玩笑,「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就跟你斷絕父子關係。」
以白岩松的個人經歷來說,有誰能想到一個曾在班裡成績倒數的人,在三十多歲時就已經抱得「中國金話筒獎」,以及後來的「中國十大傑出青年」、長江韜奮獎和中國電視榜「最佳時評節目主持人」獎呢?近日,白岩松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的採訪,談起自己的成長和教子經歷。
白岩松小時候對成績並不是「很在意」,中考時,他只比當時的重點高中錄取線高出一分。
就在中考的前幾天,他的精力還放在黑澤明的《姿三四郎》和衛冕冠軍阿根廷0比1負於比利時的世界盃揭幕戰上。那是1982年,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火遍大江南北,白岩松躲在同學家的黑白電視機前面正看得津津有味,卻被母親逮個正著。
這種「不好好上課,不好好學習」的習慣一直保持到高中,整個高一高二,白岩松在老師眼中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差」學生,用白岩松自己的話說,「我最慘的時候,混到全班倒數第二。」
直到高三,到了「之前陪你玩的同學都跑去複習」的時候,白岩松才意識到,「是該衝刺了」。
接著,他用了一年的時間,從倒數的位置追到了全班前10。在最後一個學期的模擬考試中,如果不算上外語,他的成績總分在全班就是「第一、第二」。
聊到這裡,白岩松特意強調說:「我不覺得這可以讓其他孩子借鑑,因為我是文科,可以完成這個逆轉,理科可能很難。」
更為重要的是,白岩松有著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和規劃,而不是沒頭緒地複習。
對文科生來說,不需要做過多的練習,所謂複習就是看書和背書,白岩松的方法是,把語文書、歷史書、地理書等所有需要複習的書全都釘在一起,然後計算著日子,在高考前,每天需要看多少頁,只要今天看完了,扔下課本就出去玩。
計畫一條一條地落實,高考前,白岩松從頭到尾看了4遍,「我不認為這是我有毅力的表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了計畫然後按照計畫去做是很簡單的事情,因為,當你量化之後,目標感強了,這比你糊裡糊塗傻看要輕鬆得多。」後來,他以全班第8名的成績考上了當時的北京廣播學院(現名中國傳媒大學)。
那一年,他所在的班級拿了內蒙古自治區「四個第一」,「一個總分第一和三個單科第一」。高考複習時,班裡同學常常在課間「彼此發難」,考的內容卻是「課文以外的東西」,比如說「正文下面的各種注釋」,白岩松說,「在這樣一種充滿樂趣和友誼的環境中,你作為一個個體,也會學得非常有勁兒。」
回過頭看高考,白岩松曾經對母校的師弟師妹這麼說:「為了讓別人看到你卓越的才能,你必須先擁有優秀的成績。如果你說,我現在有很多卓越的才能,只有學習成績不好,那麼,在目前這個年齡段,你就擁有不了讓別人接受你的機會。所以,我們要清醒地意識到,在我們讀國中、高中、大學時,我們的才能要透過我們的學習成績去展現出來,尤其在高中階段。」
與「不愛看課本」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從識字開始,白岩松就是一個愛讀雜書的「狂熱分子」。
1980年代,文學熱席捲中國。《人民文學》、《收穫》這些純文學期刊,都達到了百萬份的發行量,白岩松的中學時代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度過的。
在那樣一個「書店裡有書也沒錢買書,更沒有電腦和網路去看書」的年代,白岩松所在的城市有兩個圖書館,為了能讀到書,他便拿著母親的借書證,頻繁穿梭其中。這個在當時「只比櫃檯高出半頭」的男孩已經開始嗜書如命了,「一個借書證已經滿足不了我讀閒書的頻率了!」
當時,母親每把新的《十月》、《當代》拿回家裡,白岩松就搶著去看。他還依稀記得,當時尤愛科幻小說,比如《小靈通漫遊未來》、《飛向人馬座》以及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還有中篇和長篇小說,比如《高山下的花環》,等等。
當然,愛讀書和他的家庭氛圍也分不開。白岩松的父親、母親、姑姑、舅舅以及舅媽都是教師,非常喜歡讀書,而且他讀什麼書,從來也不干涉。
如今,不少家長不願讓自己的孩子去讀課外書,或是閒書,但在白岩松看來,「書無閒」,如果非要定義課外書是閒書的話,也還是一定要讀,因為,「不從閒書進,無法從正書出」——
一上來就讀正書,孩子讀不進去,沒有樂趣,慢慢地,他就視讀書為畏途,不進去了,這就「瞎了」。而從「閒」進,就是為了讓孩子從興趣出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養成讀書和聆聽的習慣。
白岩松的兒子也是一個書迷。快國小畢業時,白岩松的孩子迷上了金庸,並一口氣讀完了金庸全集。之後,孩子便對清朝、明朝的歷史來了興趣,便去找這方面的書看。此外,孩子像白岩松一樣也喜歡上了搖滾樂,但白岩松對此沒有絲毫的緊張,「可能很多人會認為這不是瞎聽嗎,有什麼用?但是,他在聽搖滾樂的過程中,每天翻譯一首歌詞,英語水平上升得很快。」
對於孩子的興趣,白岩松也從不去刻意地培養,「只有讓孩子自由,才能成長得更快。」如今,孩子的興趣、愛好基本上都是「耳濡目染」的結果,白岩松喜歡看球,孩子也愛看球,白岩松是阿根廷的球迷,孩子小名則叫巴蒂。
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白岩松對孩子興趣的支持近乎於「縱容」。曾有一次,在第二天有課的情況下,他同意孩子在頭一天半夜看球,結果是孩子次日放學回家驕傲地告訴他:「我們班沒有任何人敢這樣。」如今,孩子已經晉升為一支民間球隊的隊長,白岩松對此有說不出的「開心」。
同樣地,白岩松並不認為「看球是瞎看,沒啥用」,這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白岩松舉了個例子,孩子最喜歡的是曼城隊,有一場事關曼城隊奪冠的比賽,同樣是在夜裡看。在比賽接近尾聲時曼城隊還是1∶2落後,但就在最後的四五分鐘,奇蹟出現了,曼城補時3分鐘連入兩球逆轉,奪冠!
「請問在人生中,哪有這麼好的機會,讓孩子感受到不放棄,結果可能會發生改變的例子。課堂上給不了。」因此,即便是在那天,孩子一直到兩三點還沒睡,但白岩松相信,孩子第二天上課一定比往常更認真。
白岩松相信這樣一句話:閱讀打開世界,但是運動讓人更早地體驗到分享、團隊精神以及勝敗的意義。
外界通常對白岩松有一個誤解,就是作為一個全國人民都熟知的「國臉」,他應該不是一個好父親,「他那麼忙,哪來時間陪孩子,又拿什麼影響孩子?」
白岩松對此不置可否,但他舉了個例子,他家裡住頂層,每到晚上坐電梯回家。上了頂層後,他都會摁下「1層」,讓電梯下去。因為晚上的大多數人都是回家,如此方便其他回家的人,縮短等待時間。後來,白岩松發現,以後每晚回家,孩子非常自然地也有了這個習慣,而他從未跟孩子說過「你該怎麼怎麼做」的話。
「家長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角色,所謂言傳身教,你認為這個年齡的孩子,你天天摁在這兒,跟他講大道理有用嗎?」白岩松問。
孩子中考完的這個假期,白岩松希望他多跑出去玩,讓自己放鬆放鬆,並開玩笑似地告訴他,「你要是在這個假期學習,我打斷你的腿」,突然有一天,孩子跑過來說,「老爸,我特想學習」。「你每天翻譯一篇歌詞不就行了?」白岩松說。
「你以為天天讓孩子學習有用嗎,但是反過來,你不讓他學習,他再主動要求去學,就是出於一種習慣和樂趣,這樣不更好嗎?」白岩松說。
談及自己對孩子的教育,白岩松也常常回憶起自己的成長經歷。事實上,像第一次一起抽菸,一起喝酒這樣的哥們兒義氣,所謂的壞孩子生活離白岩松也不遠。他說,「把任何一代孩子中學時代的成長真相,和盤托出在父母面前的話,一定會讓他們感到驚心動魄!」有幾個人沒打過架,有幾個人沒偷偷地抽過煙、喝過酒,偷偷地單相思過?白岩松認為,要接受這些,只要它沒有變成主體,就沒問題,不經歷這些「好奇」,被改變,怎麼可能成長?成長,就是充滿好奇、波折,但也在不斷地被校正、改變。
就像很多父母對中學生談感情問題時所說的,「思想可以很複雜,但行為要簡單」,白岩松對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他說,「如果成長永遠是一個模式,順理成章,陽光燦爛,潔白無瑕,那不是成長,那是不合格的文學創作。成長是真實、立體的,也會讓人有一些擔心,但不出格,守住底線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