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哨讀後感(一)
今天上午第三節課是語文課,像往常那樣,孩子們是累了,他們多數人已經躍躍欲試著想要趴下去了。
我知道這時候只有老師精神飽滿地講授,加上有吸引力的課文解讀,孩子的情緒才會弔上來的。所以,在課前幾分鐘我總是把音量提得高高地,孩子們也似乎感覺到了老師的特別,也乖乖地聽起來了。心中暗自欣喜:目的達到了!
今天學習的課文《麥哨》是貼近孩子們的,講述的是鄉村孩子在五彩繽紛的春天,在生命力極其旺盛的春天,享受著他們的運動場——田野帶給他們的無限的歡快與自在。從而展現了鄉村孩子天真、淳樸、可愛的形象,全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情趣。
孩子們在讀文時,能感覺到他們並不是很感興趣,從整體上把握這篇課文的教授方法可以說在這堂課上是失敗的。於是,我就在細節、在字詞中引入課文內部,多讓學生劃劃,讀讀,記記,使學生感受到這篇課文的美。而當我從小地方著手時,學生們很樂意接受,喜與接受,並從中聯繫到課外,一時間,學生們有話想說,有話可說,原本比較沉悶的課堂變得活躍起來了。我也抓住這一時機,馬上請學生們朗讀,果然效果好了很多,似乎我一直都在尋找的學生的積極性(熱情)突然迸了出來一樣。
而此時學生的情感完全與上課前幾分鐘截然不同了,我又一次體會到了教學的樂趣!我想只要你投入足夠的熱情,就有可能成功!
但值得反思的是在備課時,預設比較少,所以當學生問我「茅茅針」的情況時,我不能很好地回答。再則,雖然我引導學生從字詞中體會,學生也能從這裡感受到鄉村孩子的那份難得的自在與歡快,但是卻沒能把課文好好地延伸,由於時間的關係,只不過是匆匆地結束了。下課時小天竟跑來和我說他的讀後感言:我還真羨慕鄉村的孩子呢,哪像我,五一長假只能待在家裡,不是看書,做作業,就是看電視!同時,也要提高調控偶爾插嘴的學生的技能方式。
麥哨讀後感(二)
《麥哨》是國小人教課標版四年級下冊的一篇描寫田園風光及生活的閱讀課文。李老師為我們上了這堂課,聽後感觸很深。
我要講的是「如何在欣賞美、感悟美的基礎上去積累美」。李老師很成功的為我們上了一堂文字優美的散文課。這篇課文很美,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字都透著美。所以這類課文如果把握不當,會讓學生產生審美疲勞。但李老師有層次、有詳略,運用圖片、音樂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去讀,去悟,去感受,從學生朗讀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都學的很不錯,體會到了這種美。那欣賞了美麗的畫面,感悟了優美的語言文字,如何去消化、吸收,讓本課所學融入到自己的語文學習中來呢?李老師恰當的運用了寫,讀寫結合,這些都非常好。但,畢竟一片好文章,每個個體的感悟能力有差異,基礎有不同,我認為如果在寫之前融入積累更會錦上添花。積累是創新的前提,新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知識的積累:有較豐富的積累;擴大知識面,增加閱讀量;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進行字、詞等知識的積累就是集「米」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才可能有文章之「炊」。
人們認為:語文能力的培養要經過一個「死去活來」的過程。其實「死去」的過程就是大量記憶、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可以借詞、借句,還能借氣、借勢,最終翻出新意。日常的積累越豐富,我們就越能汲取知識的養料,在運用中便會「心有靈犀」「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是「死去活來」之「活來」——創新過程。因此,作為教師,應清楚地認識積累和創新的關係,大膽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知識積累。當堂課背一背,背誦文字優美的一段或一句;寫一寫,選擇文字優美的詞句寫在積累本上……這樣會為學生從學到用架起一座橋樑,從而達到學習語文的目的。
麥哨讀後感(三)
今天,我讀了《麥哨》這篇關於鄉村裡的孩子做遊戲的文章,文中小孩子玩的遊戲不僅多,還非常有趣。他們和我們城裡的孩子不同,吃得沒我們好,衣服比我們少,很簡樸。但他們卻過得比我們快樂。鄉下有樹有野果,真特別。
他們幹活也有很多的樂趣,一邊幹活一邊玩,什麼摔跤啊,翻跟斗啊,玩豎蜻蜓啦,太有趣了。玩累了還有很多野果可以吃,真特別!我從來沒吃過野果,好像也嘗一嘗啊。
文中還寫了很多美麗的田園風景,如田野里長了許多花兒,各種各樣的,有金色的油菜花,有雪白的蘿蔔花,黑白相間的蠶豆花,好多花,我見都沒見過。湖邊的草又肥又嫩,男孩子都去那裡玩,翻跟頭,豎蜻蜓,還玩蟋蟀。真是太幸福了,因為那裡的草地柔軟又有彈性,比城裡我們這裡的墊子還要強,而且不用買,純天然。
鄉下多好啊,空氣多麼新鮮,風景又好,真是個好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