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鄧肯自傳讀後感

鄧肯自傳讀後感(一)

在我們家,我是最有勇氣的人。當家裡沒有食物的時候。我總是自告奮勇到肉鋪去,利我的小聰明讓肉鋪的老闆賒給我幾塊羊肉。家裡人也總是讓我去麵包鋪,想出各種理由說動老闆繼續讓我們賒購麵包。在這些差事中,我總能體會到冒險的樂趣,特別是當我成功的時候。

老師要我用腳尖站在地上,我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就說「因為這樣美」,我說這樣既難看又彆扭。就這樣,上了三節課後我就走了,而且再沒有回去。

其實在看書的時候,語言文字,圖片,標點,符號都象水一樣從眼前流過,真正思考的空間很少,之所以要寫讀後感,是因為有意識地要讓自己思考,並逐漸養成習慣。鄧肯雖然家境貧苦,而且父母離異,但就象她自己所說的---要追求自由,她有一種勇氣,冒險的勇氣,挑戰的勇氣和批判的勇氣。她說「我的舞蹈本來就是自由的表達。」所以她會在十二歲時非常自信的做巡迴演出。她認為「我們留給孩子的最好遺產就是讓他們自己闖天下,完全用自己的雙腳走路。」我自認為我有一種根深蒂固的依賴心理和懦弱的情緒。我想可能不止是我,或許這一代人都少了許多「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對生活缺乏思考,行動軟弱無力。固然有生活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差異,但這種精神是應該去追求和找尋的。

「那時候,任性而為不等於靈性。人們認為,人的精神應該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而精神力量必須藉助巨大的能量和活力才能充分發揮出來。頭腦只不過是身體多餘的動力;而身體就象章魚一樣,它吸收遇到的一切東西,而只是把它認為不需要的送給大腦。」

這時候的鄧肯已經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她的舞蹈藝術也逐漸被更多的人認可。雖然她從各個藝術大師那裡吸收各種靈感,但也是理性的,有她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思考,以上這段是她對理察。華格納的理論做出否定後的感想。她後來認為這是「自負」「狂妄到了極點」,但這種挑戰權威,懷疑的思辨精神無疑是可貴的,當然,這些都必須建立在對對象充分了解並思考的基礎上。不是不問青紅皂白的橫加指責,不然那就是無知了。我的看法可能是淺薄的,現在很多人都不願意思考了,也沒有了批判的熱誠,更多的是趨向潮流的跟風(我也不排除在外),有諺云: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你能看見上帝在遠遠的雲端微笑嗎?我想,鄧肯看到了,所有思考的人都看到了。

「眾神在賜予名譽,財富和愛情的同時,也索要了鮮血,眼淚和刻骨銘心的悔恨。我總是置身於這樣的烈焰中。自童年時就有一個精靈告訴我——要堅強。」

前半句話,中國有句古語可以與之等同: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依。這些道理既可以讓人從絕望的大山上劈下一塊希望的大石,也可以提醒人們,當沉浸於幸福快樂中的時候不要忘乎所以,所謂「樂極生悲」。因為生活是公平的。後半句話給我的啟示是:面對厄運,要有強大的內心;不能改變命運,那就改變自己,用自己意志的柔韌力去面對事實。

希望是一棵難以砍死的大樹,不論砍掉多少枝條,它任然要長出新的枝芽!

鄧肯自傳讀後感(二)

太陽雨的初夏,邁著歡快的步子欣賞初夏綠焰。花起舞,鳥鶯歌,轉角處一書店,遇見鄧肯。

窗外下著暴雨,點上荷葉香,一口氣讀完《鄧肯自傳》。透過文字,看見鄧肯優美的舞姿,她的思想與主張,仿佛一位百年老友向我道說一段璀璨的生命歷程。在文字的帶領下,思維早已隨之起舞。

閱《鄧肯自傳》,仿佛雙人舞,產生如此強烈的共鳴。我試圖去追尋鄧肯的舞步,卻只能透過匱乏的文字呈現心靈點滴;生命交響樂,在心靈深處激盪,語言此時如此蒼白。正如鄧肯所說「當你想把自己的親身經歷用語言表達出來時,你就會感覺到這些語言有多麼難以捉摸」,「我的藝術就是通過舞蹈動作和節奏來努力展現真實的自我」。鄧肯是幸運的,有一位愛著音樂的啟蒙媽媽;也是自由的,()在貧困與流浪中任然堅持夢想,展開軀體為理想而舞,並成為現代舞的先驅。她的率性而為、對心靈細膩的體驗,對藝術的深刻剖析。

面對每一個來訪者,每一次靈魂起舞,我不希望他人干擾,那一刻,需要感應自身與他人當下的心靈,以讓自身的顫動貼近來訪者的顫動。而對於自我舞蹈,靜心體驗靈魂深處的呼喚,跟隨靈魂的指揮起舞。

雖然小時候學過音樂,也學音樂治療;自小繪畫,也學繪畫治療。但心靈舞蹈,才是我一生要追尋的理想。小時候看見少年宮那美麗的芭蕾裙與磨破的芭蕾舞鞋,還有刻苦用功的朋友們伸仰長長的脖子,試聽課下來,我卻感到身心備受摧殘,於是逃離了舞蹈的天堂,即使那時很愛跳舞。

感謝過去很長一段日子裡,國標拉丁區老師的嚴格訓練,深刻體驗在刻苦訓練中仍要堅持信念;感謝花老師的生命習作,調整心靈震顫細膩;感謝父親,從小訓練敏感的耳朵;感謝母親,讓我來到這個文化沉澱之地。

感謝初夏,重逢鄧肯。在24年後,帶著無知與好奇的心,重回舞蹈殿堂。同時帶著過去的知識結構,瓦解,再重建,助我更好地從不同層面理解心靈。

鄧肯自傳讀後感(三)

在本學期的第一次成長港灣會議上,柴老師就向我們幾位年輕教師推薦了《鄧肯自傳》這本書。先前不知道鄧肯這個人物,於是去百度上搜尋了一下:鄧肯是20世紀最偉大的女性,她的自傳文筆優美、表述暢達,融苦難和幸福於一體。為了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我當天就在當當網上下單買了這本書。

像任何藝術天才一樣,鄧肯是個瘋子!任何擁有藝術家性格的人一定都體會過想像力飛馳卻找不到表達機遇的痛苦,一定都飽受著理想化和現實之間矛盾的折磨,一定為了保護內心的夢想而保持著與世俗之間的距離。有幾個人能像鄧肯一樣幸運地出生在藝術家庭,有著和她一樣性格的母親和兄弟姐妹,能夠一家人為著崇高的藝術理想而背井離鄉呢?!聽母親整夜整夜彈奏貝多芬,逃課到海邊奔跑,自己創辦舞蹈學校。鄧肯的童年是絕對自由的!正是這寬鬆的環境培養了她獨立、不羈、自信的性格,給了她無窮無盡的藝術靈感。

鄧肯的勇敢和堅強成就了她的事業。從美國出發,一文不名,甚至沒有錢買船票。靠借,靠打工,甚至靠騙,鄧肯一家硬是跨過死亡線活過來了。跳舞打發寒冷的冬夜,從一個劇團轉戰另一個劇團,鄧肯的奮鬥史在常人看來充滿了艱辛。而生性樂觀的她卻秉持著最初的理想,與艱苦的生活戰鬥,與傳統的藝術觀念戰鬥,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她是靠自己而不是靠上天成功地把自由舞蹈推銷給了整個世界!

她的生命動力只有兩個:愛和藝術。而兩者又是那樣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她的愛往往和藝術有關,而她的藝術又表達著她的愛。她對自然的愛、對男人的愛、對孩子的愛都是那樣熱烈而真摯。雖然經歷了愛情的分分合合,鄧肯始終像一個小姑娘一樣單純地愛著。她每一次的愛情都是那樣浪漫而轟轟烈烈,突破傳統而又純潔無暇。而她對孩子愛比大海還要廣闊和深沉,遲遲不能忘記孩子的影子而消沉憔悴的她讓人心疼憐惜。啊!她簡直就是為愛而生的精靈!

她的自傳字裡行間洋溢著無限的激情,充滿了幻想和喜悅的力量,仿若孩童熱情奔放地述說著自己的理想。不避諱、不掩飾、不矯揉造作,並非文學家的她卻以行雲流水的筆調寫出了千古傳誦的讚美詩,關於一個偉大靈魂的讚美詩!

這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以自己為主人翁講述的童話故事。它給我的人生打開無數道新的門,讓我知道,人的一生可以在愛和美中度過,女人也可以盡情地書寫自己人生的童話!

我總是在想,當我有一天回顧自己的生活,回顧自己的一生時,是否能夠寫出一本自傳,能否滿足地拿著它用於填充自己日漸模糊的記憶,用於懷念自己青春歲月?想到這裡,有點想淚流滿面的感覺。覺得自己現在做得實在太差勁了。自己不能再等待了,等待是一件很折磨人的事,也是一件最能消磨人的青春歲月的事。當伊莎多拉在22年後和母親坐在自己家鄉的咖啡館裡的時候,她們想到了她們曾經那麼貧困的生活但是卻擁有無限的快樂和理想,可是現在功成名就的她們,卻是如此的哀愁,這是一種何等的悲涼啊?

鄧肯有太多值得我懷著一種朝聖的心態來解讀的地方,就如同她在書中所說,原本以為自己的一生遭受了如此多的磨難,經歷如此多的痛苦,但卻用不多的文字也就描述完了。一生中留下東西究竟有多少呢?她是幸福的,她的藝術影響著一代一代的人,而我們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