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聽泉讀後感

聽泉讀後感(一)

這個世界裡,我在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我不知道。我做著什麼?為了什麼?也不知道。

原以為東山魁夷回是我的知己,也許他會是我在這個喧鬧著、即將沉沒的世界上最後的樂師。可讀過《聽泉》後,我更加茫然了。我已是一個在深藍的夜裡,深藍的海上的一隻望不見燈塔的小木筏。

他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煩亂生活遮蔽了他的聲音,當你夜半突然醒來,你會從心靈深處聽到幽幽的鳴聲,那正是潺湲的泉水啊!」可我心中的泉又會說什麼?難道真的「只有捨棄自我,才能看見現實」嗎?我從不追求完美,但捨棄自我的那種虛無,我不會理解。我可以不用眼睛去看,不用耳朵去聽,但我必須有一顆心,我必須用心去感受,這才是真正的現實。不錯,鳥兒的疾飛會使它們消逝的更快,但一旦它們停止飛翔,它們便不再是鳥兒了,即使活得更久,即使它們會停在一個永遠春暖花開之中,可又有什麼意義?它們不再飛翔,不再自由了!它們在這世上又會扮演什麼角色呢?它們將永遠消失。

也許無奈和迷惘是我疾飛時必經的黑森林,但當我的翅膀繼續成長、堅強時,我將一掠而過,陽光將會等著我。

這就是我的角色。

人啊人,你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是偉人,還是凡夫?是在於你的一念之差,還是在於你的終生奮鬥?誰能說的清?

聽泉讀後感(二)

「泉水一衝出深山罅隙,月光就撲了過來。一輪梨花月變成了液體,揉碎了月光。叮叮咚咚唱著歌,奔跑跳躍在惠山的綠竹林,青草地。」這是課文《聽泉》第三段中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是作者韓靜霆用來描寫《二泉映月》的。讀了這段文字,你是否有想一飽耳福,來聽聽這與天籟齊鳴的曲子的衝動呢?

我有!這段文字讓我感受到了作者不僅僅是在講述著曲中的故事,還向我們展現了那如詩如畫的風景。讓我們感受他那如痴如醉的對《二泉映月》的敬仰。我們覺得他不僅是在用語言描述,而更多的是用心靈在講述,在感悟。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在皎潔的月光下,在淙淙的流水旁,看著那清澈的泉水流向遠方。帶走了喧鬧,帶走了煩惱。留下的只有阿炳獨自一人的寂寞與淒涼。

而又是誰把這美麗的泉水引出來的呢?又是誰讓這淙淙泉水奔流至今的呢?作者在本文前面兩段有作介紹。引出「泉水」的是阿炳。留住「泉水」的是楊蔭瀏先生。過去俞伯牙和鍾子期在琴台偶遇談瑤琴,那現在的阿炳和楊蔭瀏先生呢?則是在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中品二胡。作者在第二段當中講了楊蔭瀏為曲目取名一事。一語道破阿炳的心門。這種知音,()豈不比俞伯牙和鍾子期更偉大!他們品藝卻不品情,而楊蔭瀏卻和阿炳談心,談藝,談二胡,這才有了這流傳至今的《二泉映月》。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吶!連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都由衷傾倒為之感嘆,寧願雙膝跪地來一品這首美妙絕倫的樂曲,是因為他被阿炳那在曲中表現出來對黑暗社會的厭惡,對生活的熱愛,對天道不公所產生的憤怒所震撼!

整篇文章沒有一處直接描寫聽泉的美好,而是不斷的在描述樂曲內容。卻能讓讀者產生心靈的共鳴,真正的用心去感受,去聆聽!

聽泉讀後感(三)

鼎湖山是一處令人嚮往的風景勝地,那裡綠樹成蔭,遍地都是翠綠的青草,偶爾也會聞到風中夾雜的花香,卻見不到花的身影。而那裡最吸引人的,還是清脆的泉聲,泉水叮咚,再與茂密的叢林相配,構成一幅優雅寧靜的山水畫。

今天,我讀了謝大光的名作:《鼎湖山聽泉》,被那裡美麗的景色迷住了,感受到鼎湖山動態美與靜態美的完美融合;清泉與綠樹的交加,更顯得生機勃勃。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青翠欲滴的草叢中,流淌著許多縱橫交錯的小溪。當溪流流到樹木疏朗處,便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當水滴滴到草尖時,好似晶瑩剔透的珍珠。啊,一股夾雜著泥土馨香和花兒的香味隨風飄過,令人心曠神怡。竹木青翠挺拔,枝纏藤繞,猶如大海的滾滾波濤,氣勢宏大。來到半山腰的慶雲寺,各種各樣的樹木令你眼花繚亂,驚嘆不已;這裡也是花的海洋,美不勝收。

鼎湖山最美的顧名思義是優美的泉聲的無窮變化。泉聲是山的靈魂,不絕於耳,把我們帶入了綠色的網路。萬籟俱寂的夜晚,泉聲清朗,音律各不相同:那清脆的琵琶聲,是石縫間漏下的滴泉彈奏的;那柔曼的小提琴聲,是草叢中淌過的溪水拉出的;那厚重的貝司聲,是萬道細流匯聚於空谷實彈奏出的;那雄渾的銅管聲,是飛瀑急流跌入深潭時吹奏的。還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忽揚忽抑,仿佛在演奏一曲美妙的交響樂,那種聲音,猶如天籟之聲,久久迴蕩。鼎湖山泉水孕育了山間萬物,蓬勃生機從這裡萌發了。

鼎湖山真美,我多希望能親自去體驗,聽一聽那裡動聽的泉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