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讀後感(一)
榜樣是無比強大的力量源泉。我雖然沒有看過托爾斯泰的代表作《戰爭與和平》,但我看過他寫的『童話和寓言』,我聽爺爺講過,他是俄國最偉大的作家。
一口氣地讀完了《托爾斯泰的故事》,分析了他的童年,幼小時父母雙亡,喜歡幻想,從小堅持寫日記,有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
托爾斯泰的童年告訴我,他從小失去了父母,反而促使他們早熟,促使他們堅強自理。留守兒啊!不要自卑,父母遠離,雖然有欠缺,但也是鍛練自強自力的好機會啊!我要學習托爾斯泰從小記日記的習慣,但堅持真難啊!羨慕托爾斯泰有那麼優秀的哥哥和妹妹,這是獨生子永遠的欠缺啊!
托爾斯泰的青年是在軍隊裡度過的,他參加過激烈戰鬥,幾次死裡逃生。我想正是這種豐富的生活經歷,生與死的體會才使他寫成了不朽的《戰爭與和平》。
托爾斯泰關心兒童,開辦農奴子弟學校,為兒童寫課本,關心貧民,深入農村,把自己的所有財產施捨給農民,為農民寫作,為災區人民捐款。比爾。蓋茨把自己的財產全部捐給了慈善事業,諾貝爾把自己所有的遺產獻給了有貢獻的科學家。每一個偉大的人都充滿一顆博愛的心,所以會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永遠是我們的榜樣。
托爾斯泰終身學習,42歲還學希臘語,50歲專注學習老子、孔子、孟子的學說,直到暮年。他一輩子都在讀書學習,而我學習總是不自覺,爺爺叫一叫,我學一學,爺爺不叫,我就開溜了,與托爾斯泰爺爺比,我真慚愧呀!
托爾斯泰吃苦耐勞,他下田幹活,穿著樸素的衣服,他徒步朝聖,我相信是勞動,使他健康,使他活到了82歲。我除了幫奶奶提東西,賣東西外,很少家務勞動,今後我要熱愛勞動,多加家務活,自己的事自己做。
托而斯泰爺爺,我會永遠記住你的話:「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結果是使自己什麼也不會創造,那他的一生永遠是模仿和抄襲。」「不知道並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麼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假裝知道。」
托爾斯泰讀後感(二)
「我覺得人的美貌就在於一笑;如果這一笑增加了臉上的魅力,這臉就是美的;如果這一笑不使它發生變化,它就是平平常常的;如果這一笑損害了它,它就是醜的。」他,就是列夫·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是俄羅斯最有名的文學大師,他寫了許多文學作品,至今光芒依然四射。如《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鴻篇巨製,它們對世界文學史有著深遠的影響。
托爾斯泰的一生是寂寞和孤獨的。他死後,遺體被安葬在安靜的森林中,沒有墓碑和十字架。可他用畢生精力所鑄就的人性光輝已經豎立了不朽的紀念碑,高高地聳立在十九世紀文學的封頂。茨威格稱這是「最美麗的墳墓」。
他是個偉大的人,他隨時身上都會帶著筆,他會將他偶然想到的靈感一絲不苟地記錄下來。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好的學習習慣會成為通向成功的階梯。如果我能經常帶著一支筆和一個小本子,就能夠把日常喜聞樂見的事情記下來,那麼,寫起作文來就水到渠成,不再那麼費力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讀完這本書,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平時養成良好習慣,不斷積累知識,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托爾斯泰讀後感(三)
托爾斯泰自從站在世界文壇之上,就被人們一直關注著,其中比較有名的是羅曼羅蘭所寫的《托爾斯泰傳》,這部作品對研究托爾斯泰具有很大的作用。因為畢業論文的關係,一直在看這方面的書。希望對自己的論文有一定的幫助。
這部作品是以傳記的形式來寫的,大多是一些評論性的語言,缺乏敘事性,比較枯燥。但是作家以自己的方式來構思作品,使作品看起來不會很亂,而是比較有條理性,結構相對緊湊。作家以一定的順序展開敘述:首先介紹托爾斯泰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堪稱可與莎士比亞媲美;然後介紹托爾斯泰的生活及家庭狀況,出生於貴族家庭,身邊有許多事情都被當做寫作的素材;再次介紹作家的宗教信仰,他的一生一直處在懷疑、放棄、堅守信仰當中,當他出現對宗教的懷疑,他的情緒變得很糟糕,對許多事情都處於懷疑激憤的狀態,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做,當他不再相信宗教,生活就沒有了支柱,投身於學校建設,卻沒有成功,()就越加的不如意,當他再次堅守時,就會重新找到方向,繼續前進;進而介紹了關於托爾斯泰的三部著名的作品《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對這三部作品進行了思路梳理,同時在作家的生活中找到原型,其中的一些人物就是托爾斯泰家族中的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就是托爾斯泰本身的塑造,他像列文那樣經歷了哥哥的死亡,以及出現的種種抑鬱煩躁的心情,他沒有像列文那樣得到最終的解脫,而是一直處於煩躁之中;最後介紹了托爾斯泰在生命的最後十幾年沉醉於對藝術的研究。
作品中讓我感到新奇的是托爾斯泰伯爵夫人在托爾斯泰的文學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她為托爾斯泰營造了一個安靜和諧的創作環境,一直支持著托爾斯泰的進行文學創作。正是由於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托爾斯泰才堅持著創作。但是在完成《安娜卡列尼娜》之後,托爾斯泰便投身於藝術評價,無論伯爵夫人怎樣勸說也無法把他拉回來。托爾斯泰之後的作品很難收到大家的一直好評,《復活》可以說是托爾斯泰創作的最後一個高峰。
羅曼羅蘭的這部作品,讓我又進一步認識了托爾斯泰。再偉大的人物,也有其不足之處。作家沒有因為對托爾斯泰的喜愛,而沒有看到他的不足之處,而是對自己喜歡的地方作出正確的評價,並結合當時大家們對他的評價作出正常的評說。對於作家最後幾年的作品也給出了客觀的評價,指出其不足之處。整部傳記結構嚴謹,有理有據,對於托爾斯泰作品的分析非常客觀到位,沒有說人云亦云,整部作品都是對托爾斯泰的一生作品的概述,講述有詳有略,觀點明確可以看出作家對托爾斯泰的喜惡。
作品的最後增加了一些附錄,簡單介紹了托爾斯泰的遺作,同時也留有遺憾,其中的一些作品中敘事緊湊和清新可與《復活》中那些最優秀的章節相媲美。托爾斯泰與亞洲的許多國家都有書信來往,其中他最為欣賞的是中國的老子,無為而治。托爾斯泰提倡無為,不反抗,沉默地對待侵略。最後還有一封關於托爾斯泰死前兩個月給甘地的信,信中提及了對與信仰的看法,提出基督教中的博愛,不反抗主義,都是他極為欣賞的。
這部作品雖然不到二百頁,但它表現出作家的真實想法,清晰明確的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