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書筆記

復活讀書筆記

復活讀書筆記(一)

《復活》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問題,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的復活體現了一位偉人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世界百部經典著作之一,俄國文學史上的經典名作。

《復活》是俄國有名作家托爾斯泰的代表作,相信有很多人在學生時代就曾閱讀過這本書。在我國自20世紀初至今已出版過6種譯本,三四十年代先後有戲劇家田漢和夏衍改編的同名劇本的發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已成為我國讀者和觀眾極為熟悉和喜愛的人物形象。

《復活》是托爾斯泰的世界觀轉變以後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他思想、宗教倫理和美學探索的總結性作品。它是以一個真實的案件為基礎構思而成的小說,表現了主人公的「心靈淨化」過程,同時揭露了沙皇專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質以及教會的醜惡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爾斯泰世界觀的終結作品。小說情節起伏跌宕,人物刻畫入木三分。以托翁晚年爐火純青的老辣筆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與女性在「靈與肉」之間的痛苦掙扎。這部史詩般的經典著作,被譽為「19世紀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

《復活》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書中體現了卑劣與德性,一切都以不寬不猛的態度、鎮靜的聰明與博愛的憐憫去觀察。它高於《悲慘世界》,因為這裡沒有一點幻想的、虛構的、編造的東西,全都是生活本身。在這裡,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繪的精確、筆力的雄渾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這與作品內容的嚴厲性是相符合的。在這裡,面對人類的苦難,作家保持了高超的鎮靜,然而讀者卻不得不為見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動。托爾斯泰在這裡的挖掘比以往要深。可以說整個俄國都被他翻了出來。他再現的藝術世界已經達到可作為一面「鏡子」的程度。偉大的真實!正因為作品除去了浪漫主義的萎靡因素,因而整個顯出了威力,如同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一般。然而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偉的紀念碑。它把19世紀末整個俄國的現實熔鑄進去,上面刻有窮人、貴族、獄吏、監犯、革命者、醫生、學生……裡面混合了懺悔、憐憫、寬容、無恥、欺詐、放蕩……這裡,作者唱出了人類藝術最崇高的歌:「我們為不幸者撒一掬淚,人世的悲歡感動我們的心。」當我們打開這本書,我們不禁感受到有一種心靈的復活--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的復活!

即使是當代,許多人也許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這些美好的感情卻毫無所覺。在這種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正是《復活》這樣的作品來喚醒沉睡的心嗎?正如花草需要春天的甘霖才能長出新綠,人類需要博愛與同情才能繼續不息、日進無疆。抑或這就是使《復活》不朽的原因。

《復活》裡寫的雖然是貴族的懺悔,但是托爾斯泰並不是把這個母題當做貴族,他是把懺悔放在人的心靈的內在的、普遍的矛盾中展開的。人都有神性和獸性。當人放縱了自己,就可能墮落;而當人自覺,就可能「復活」。所以托爾斯泰主張以「道德的自我完成」來改變社會的不平等和罪惡。在社會革命激烈的時代,他提倡「勿以暴力抗惡」,是反對階級鬥爭的。但是,作為人類尋求精神解放的一種文獻,在我們這個把道德的自我完善當成笑話的時代,讀這樣的書,也許會引起某種慚愧的感覺。

復活讀書筆記(二)

《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三大名著之一,這部作品從1889年寫起,斷斷續續,延長了1年才完成。列寧稱其為最清醒的現實主義作品,十九世紀皮瓣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峰及藝術總結。

《復活》這本書,我讀了至少三遍以上。我比較喜歡看書,起初,父親把他作為生日禮物送給我。那時候年紀小只是被他的書名所吸引,就懷著什麼是復活,哪些東西能復活這些問題在書中找答案。也只是粗淺感覺這本書寫的好,很與眾不同,但是具體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讀的書多了,積累的知識多了,偶然與同學談及此書,這本甚至連作者都不是太了解書,竟然讓我的生活中多了一個志同道合的好友。看她對此書很是喜愛,便將一直珍藏的書贈與她。我們閒暇時便一起討論文學上的問題。對這本書的認識也就更加深刻一點,鑒於對列夫托爾斯泰的好奇,便將他的所有作品仔細研讀了一遍。與此同時也深深被列夫托爾斯泰的文字所折服。他字裡行間的言語都是當時處於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的心聲,都是現實存在的心靈的聲音。他的文字雖然沒有浮誇的修飾,也沒有華麗的裝飾,但是,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震撼,讓人們的思想得到洗滌,恢復到最本真的自己。

一代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晚年過得很是樸素,他經常混跡於街頭,背上搭著個口袋,()從莫斯科步行到到200公里外的雅思那雅·波良娜,像個落魄的流浪漢,到樂得自在,甚至接受過一位貴族夫人的賞錢,使得知真相的夫人懊惱不已。列夫托爾斯泰並沒有什麼架子,親切的很,他也算在嘗試脫下那些特權後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想必文中那些關於農民土地問題,也是他的親身經歷,實際的經歷比任何空談文學更加震撼人心。文學作品的價值大都在於它可以歷久彌新。

雖然《復活》寫於十九世紀,講述的也是沙皇統治俄國時的故事,按理說,我們這些二十一世中國新青年,與這大部頭的外國文學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去,但是,即便故事是舊的,作者列夫托爾斯泰借主人翁傳遞出那種精神卻是鮮活的,值得我們去學習、去體會。文中的聶赫留朵夫明顯帶著托爾斯泰的思想,敢於突破階級界限,驅除階級偏見和自私的個人主義,帶著平等博愛的原則去關愛並照顧社會「底層」人們。同樣,對於我們而言,我們時常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為了自己的利益服務,很少顧及他人,而《復活》告訴我們,當你為自己的私慾而活的時候,你是一個「動物的人」,用中國哲學大師馮友蘭的話來說就是「小我」,這是最狹隘的人生境界;但當你不只為自己而活為自己而活為自己而活為自己而活,你的身上敢於擔當起另一種責任時,你便成為了一個「精神的人」,即達到了「」大我「的人生境界。人人都會犯錯,我們需要的是去認識這樣的錯誤,不要久而久之將它當作對的事去做了,我們更需要不斷完善自己,改造自己,完成心靈的救贖,精神的復活。

《復活》文章中體現出列夫托爾斯泰對於階級制度、教會制度、社會制度,乃至經濟制度的批判。他從農民的角度出發,將農民的心裡放進自己的批判、自己的學說中。男主角聶赫留朵夫對於農奴私生女瑪絲洛娃的玩弄是其階級、社會地位的支持和慫恿造成的,也是瑪絲洛娃屈辱命運的根源。造成這種不公正待遇只因為農民的貧困、無權,農民的貧困、無權是由於土地問題無法解決所造成的,因為農民根本不受法律保護。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