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生命如歌讀後感

生命如歌讀後感(一)

《生命如歌》和《唐俊的部落格》這兩本文集以宣傳丹東為主線,涉獵「旅遊美食、健康保健、民風民俗、親情孝道、人生感悟、識人交友、股市投資、閱讀欣賞」等諸多方面內容,真可謂是一部膾炙人口的小「百科全書」、「旅遊指南」。讀後,使人受益匪淺。

唐俊仁兄不善言談,但喜歡讀書,勤於著書,他的業餘時間大都在「讀與寫」中度過的。久而久之,讀書著書就成了他的一種「養生之道」。他說:「文化能養生,也能造就一個城市。如果人人都有文化,這個城市一定會是一個書香城市、文化城市。有文化的城市就能變得大氣秀美。丹東正朝著這方向努力,未來的丹東一定會是一個文化強市,書香名城,一定會更加大氣而秀美!」

唐兄說得在理。文化助力於經濟發展,早已成為了現實。當下,建設文化上海、文化杭州、文化青島等成功範例,再次證明「文化」不僅能助力城市發展,而且還能提高城市的品位。城市文化需要有文化的人解讀和保護,而一個人有文化、獲得文化最主要的路逕自然就是讀書,增長閱歷。所以,諸多城市相繼都開展了「讀書月」、「讀書周」活動,希望喚起民眾讀書的欲望。讀書本是人生份內之事、尋常之事,到了需要號召的程度,多少有些尷尬。其實讀書「有用」,無人不曉,但有用的事很多,讀書「有用」到什麼程度,是不是有一個投入產出的問題,常常讓人困惑。至於活到老讀到老的價值問題,更是很少引起人們的思考。

古今中外,說讀書的文章多如牛毛,讀書體驗更是五花八門。這既說明讀書的好處,亦說明讀書不是一個簡單地尋本書來看的問題。讀書娛樂,可以讓人放鬆身心;讀書求智,可以讓人高瞻遠矚;讀書求財,可以讓人規避彎路;讀書養生,自然可以讓人修身養性。所以,在諸多「真理」之中,開卷有益至為重要。其實,開卷有益大家都懂,只是後來時代發展了,「有益」的事兒似乎多起來,似乎「開卷」之益,與其他之「益」有了些急功近利的比較,於是開卷之益被冷淡了,被淡化了。如果說人們經常會幹些「捨本逐末」的事,那不再篤信開卷有益,差不多就是最大的捨本逐末。

唐俊仁兄不僅愛讀書,而且不惜本錢寫書、出書,這對於不讀書和光讀書而不善於思考的人是無法比擬的。

不讀書何來文化?沒有文化,自然就談不上文化素養和文化底蘊了。一個人沒有文化素養,豈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城市缺少文化底蘊,豈能快速發展?又怎能變得大氣秀美?有文化的人多了,城市就有了文化氛圍,城市的書香氣就濃了,城市也就隨之變得大氣了。正如市委書記戴玉林說的那樣:「構建大氣秀美新丹東,不僅城市要大氣,產業要大氣,人也要大氣,有了文氣、書卷氣,才能有朝氣、銳氣和浩然之氣。」

我想,丹東的文氣、書卷氣濃了,那麼,我們所盼望的「文化宜居」就不會太遠了。

唐俊仁兄在書的前言中說:「我常常在想:作為丹東人,我能為自己可愛的家鄉做點什麼呢?我認為,了解和認識丹東是我的本分,熱愛和宣傳丹東是我的義務,獻策和建設丹東是我的責任。」為了踐行此言,他心甘情願做一名導遊員和志願者。他的兩本文集面世,我們暫且不談它會為丹東實施「文化強市」戰略起到多大推波助瀾之作用,就其目的和作法無不令人怦然心動,深受啟迪。我想,如果我們每個市民都能像他那樣把宣傳丹東作為己任,讓世人了解丹東,嚮往丹東,進而到丹東旅遊觀光,投資興業。那麼,實現「構建大氣秀美新丹東」的目標將為期不遠,將會變成現實。

作為丹東人,生於斯,長於斯,對這片土地,我們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懷。我們有義務立足本職、不辱使命,儘自己所能,宣傳丹東、推介丹東,讓更多的人了解丹東,用時下網上一句最流行的辭彙說,給力丹東,將我們的智慧和力量儘快融入丹東的發展、建設中去,為打造「書香城市、文化丹東」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這是我從唐兄的書中受到的一點啟發和教益,同時對唐兄的新書付梓表示誠摯的祝賀,希望唐兄有更多的好作品問世!

生命如歌讀後感(二)

很久沒這樣了,從頭至尾,仔仔細細,一字一句地讀一本書。沒時間,也沒心情,我們都這麼疲於奔命,然後在遙遠災難的流言中聞風喪膽。是時候認真想想生命如什麼了。想出來了,就快樂地奔赴吧——但是,如果想不明白,也別在讓抱怨、計較、紛爭等成為生命這首歌奏響時的雜音。

這是一部真是的記錄。普立茲獎得主特雷西·基德爾耗費七年的時間,跟蹤採訪了從兩次大屠殺中死裡逃生的非洲男孩德奧。這是一部震撼人類心靈的好書。書中沒有過多的傷感與矯情,有的是對人類殘忍無度的抨擊、對種族屠殺的指控、對自由與和平的讚揚,和對人性善美的追求。德奧是一個擁有通透靈魂的人。雖然記憶因為屠殺而被烙上了仇恨的醜陋印記,但他用自己的方式安靜地詮釋著自己的反抗與堅持,回歸人性中那份不可磨滅的真誠。

生命如歌讀後感(三)

讀了這樣的散文,一切的有心人自然都會有話要說的。我也是,我在發言之前,對自己要說的話還起了一個題目,也就是我的突出的感覺。這就是充滿激情與詩質的散文。

這些年,由於所擔負的編輯工作和其他文學方面的工作使然,我與散文接觸得多一些,深知散文在發展中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也出現了不少時尚化的潮頭。諸如「大散文」、「文化散文」之類。這種多元化是散文發展中的一種必然現象,自然應該予以重視。但與之同時我也感到一個問題,這就是必要的激情不是太多,而是不足;作為散文的文學特質也有「水土流失」之虞。

正因如此,當我讀了劉玉慧的《生命如歌》時,便不由地產生出一種久違般的欣喜。這本《生命如歌》,不是哪一篇、哪一類文章,可以說是從頭到尾,一以貫之地洋溢著「生命如歌」的激情。不僅是寫昂揚向上,值得欣幸的事情和心情時如此,即使涉及不那麼順暢甚至屬於憂傷的感情,也沒有陷於那種低迷的自怨自艾,而仍能使讀者見到作者自己對於生命的珍惜,對於生活著的這個世界的熱愛。我覺得,這是在一個經濟發展繁榮但不乏喧囂與壓力的時代中頗值得稱道的心理狀態。而且我注意到,當作者已屆不惑之年時寫的一些散文也是激情不減。她到了一個地方,看到一個場景,仍流露出那種極其年輕及其熾烈的驚喜,在這種狀態下流出來的文字自然會對讀它的人產生強烈的感染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