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幫助讀後感(一)
《老子的幫助》一書中第十三章《寵辱無驚》給我的印象很深。王蒙說:遇到好事或者壞事,受到抬舉或者侮辱,人都會很受刺激很激動。為什麼呢?毛病就出在太看重自身了。
這段話讓我想到了錢鍾書先生。「文革」後的學術界,對錢鍾書先生的稱頌日漸聲高,然而錢家的書齋內一如繼往的平靜。他謝絕了一切記者和學者的拜訪,難免有人將此誤讀為「清高孤傲,自以為是」,但知他的楊絳先生說:「他從不側身大師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學問。」
錢鍾書先生在大樓門口遇到別人,也總是面帶微笑,點一點頭,側身讓對方先走,不管先來後到,不管熟識與否,也不管是不是後生晚輩。這是一種有內涵的優雅,而這種優雅在有教養的前輩中十分普遍。
錢鍾書先生長期致力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著作等身,飲譽海內外,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貢獻,卻能淡泊名利,甘於寂寞,待人謙遜有禮,我想這便是寵而不驚的典範了。
誰都明白,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你有得意的時候,但你不可能永遠得意。你也會有失意的時候,但也不可能永遠失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達此境界者非錢鍾書一人,我又想到了司馬遷。
司馬遷因為李陵辯護而遭飛天橫禍,受辱腐刑。忍受如此屈辱,是什麼力量支持司馬遷勇敢地活下去呢?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所以隱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進而發出「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趣異也」的千古名言,而且自比於「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是秋》」,立志做重於泰山之人。就是這樣的信念,支持他在「腸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掙扎中頑強地活了下來,幽而發憤,堅忍不拔,終於實現了他的夙願,完成了他的大業。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正是以修國史為己任的高度責任感,才使他從逆境中奮起,而且表露出強烈的自信心。
在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中,不可能都是「萬事如意」、「心想事成」,時常與「事與願違」、「逆水行舟」相伴。如此潮起潮落之中,關鍵是要認識自己,相信自己,腳踏實地走好自己的路,保持一顆平常心。做好每天要做的事情,享受生活,享受做好每一件事情所帶來的快樂,就會有足夠的力量承擔一旦到來的挫折和痛苦。只想著「如意」,不付出努力,不經歷曲折,是不可能「事成」的。因此,一個人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就需要有經受成功、失敗、得寵、受辱、幸福、痛苦的準備,因為這些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歷程。保持一顆平常心是一種感覺和心態,是世事泰然處之的品質,是一種自信和成熟。只有保持一顆平常心,做起事來才能遊刃有餘,達到一種「勝似閒庭信步」的狀態。
明代洪應明說過: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每人都應淡泊名利,不應以一時榮耀而忘形,不應以一時屈辱而自棄。願你我之心皆如海闊,皆如天空。
老子的幫助讀後感(二)
《老子的幫助》,這是一本類似註解的東西,並無新的觀點。全書的結構是複述+例子+感想=解讀。從全書看得出來,王蒙老爺子在用自己的人生經歷解讀《道德經》,以此教給年輕人們一些混得開的技巧。我看完這本書後只想說一句話,不如讀原本。
我說的原本是指推薦大家看《道德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老子,都有一本《道德經》」老子能給的幫助要靠自己領悟。
道德經,我自認為沒有這個能力從全書解讀,我只對其中幾句話,寫寫我個人的淺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歷代以來有無數種解釋,我自己對這句話的解釋。道,《說文》所行道也,有道路和行走的意思;非,有必須的意思。常,通長,長久。名,名字;通明,明白。所以這句話可以這麼解釋,「道路可以作為道路,必須長久被人行走;名字可以作為名字,必須長久被人明白」。這僅是個人的解釋,()類似大白話的解釋,看客看過即可。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我比較認同的解釋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但是,斯,析也。《說文》,析,有分開的意思。所以老子的意思可能是,美醜,善惡本為一體,只是我們要學會怎麼去分辨它們。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不加干預而任由其自生自滅。這是說,自然看待天地間萬事萬物都是不加干預而任由其自生自滅。這種態度看似冷漠,其實正是最好的態度。自然經過漫長的演化,萬物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平衡,如果妄加干預,破壞了其中一環勢必引起連鎖反應,後果不堪構想。所以自然中最好的道就是不加干預。
老子的幫助讀後感(三)
最近,從機關黨委周書記那兒得知,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出了一本書叫《老子的幫助》,值得一讀。這引起我極大的興趣,遂買來閱讀,試從中了解王蒙先生是以什麼樣的視覺去讀老子,又得到了什麼幫助。
看到書後,首先被書的裝幀所吸引,黑色的封面、零散細鎖的白點,正面的頁面中間一個大大的行書「道」字,顯得很瀟灑,靈動!第一印象:簡約而不簡單!而在右上角才會看到這本書的名字——《老子的幫助》。全書分為前言、意譯與證詞、老子的精彩等三部分,其中意譯與證詞是該書重點,共八十一章,近36萬字。該書濃縮老子思想精髓,融老子的大道於生命體驗與真實的人生經歷,為現實的困境解惑,其觀點大膽新穎,內容豐富充實,「惟陳言之務去」,對於目前陷入浮躁的社會是一劑清醒的良藥。
讀老子需要一種經歷和積澱,需要一種環境,一種心態,更需要一種境界。王蒙先生是著名作家,年輕時被打成右派,後擔任文化部長,但不久便辭去職務,潛心寫作,成就斐然。他自雲「年輕時已經迷上了《老子》」,老而彌篤,以致「皓首窮經」,自成一家。他寫的《老子的幫助》一書,獨闢蹊徑。他說:「我是追求其大意、其整體含義,追求其前後文句中的內在聯繫與邏輯關係,當無見樹忘林之虞」,「讀書的最樂在於從中發現了生活,發現了生命的體驗,生活的最樂在於發現了類書本,發現了迄今書本上尚無的或語焉不詳乃至有誤的新道理、新說法、新見識」。正是由於他的這種追求,所以,他的書和一些學術大師的書很不相同,寫得淺顯通俗,但不乏廣博深刻;抓住根本,而又廣泛聯繫社會人生;既推崇老子的智慧,又不乏個人的卓見;不咬文嚼字,但求符合生活的真實;讀之既能啟發智慧,又能陶冶性情;加深對《老子》的理解更是功莫大焉。老子被稱為中國的哲學之父,可以與歐洲哲學史上的蘇格拉底相媲美。而《老子》是中國文化最著名的經典著作之一,它對我們國家的哲學、政治、經濟、軍事、文藝、宗教等都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德國哲學家尼采感嘆道:「老子的思想像一口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如果說我開始對《老子》一書是一種獵奇和興趣,那麼現在就感動了。兩千多年了,每讀《老子》,仍然給人以衝擊,給人一種新鮮感,甚至有一種醍醐灌頂的醒悟。」我們不得不認可:老子為人類提供了最深刻、最完善的生態智慧。追溯遠古,孔子、莊子都曾對老子感嘆。我們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晚年曾說:「中國古代政治哲學實在比西方好!」魯迅先生也曾言:「不讀《老子》就不知道中國文化。」胡適先生說:「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老子深邃的「道」,窮微極妙,浩蕩而宏博,廣大而深刻,傾倒多少中外鴻儒大家啊!
閱讀《老子的幫助》的過程,也是閱讀王蒙的過程。我們可以從他的思維、思辯、人證、物證、事證,甚至反證的過程中,看到他採取老子智慧的過程。無為是一種信心,虛無是一種聰穎、一種風格,更是一種境界。他在政界曉知「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以水作為自己的榜樣。他知道最好的狀態是水的狀態,最好的品德是水的品德。水滋潤著萬物,晶瑩乾淨,為一切洗滌、清潔所必須。水很會給自已定位,它有廣闊的胸懷,有很好的容受性,它容納一切,包容萬象,亦愛憎分明。水有很多很大的能量,但它與世不爭。它說到做到,聲到水就到,他踏實做事,認真做水,從不欺世盜名。它充滿生機、動感十足,它映射天空大地,自己卻無色透明。水做事很有規律,它最會體現「道」,它是「道」的最佳體現。如果我們領悟到水之「道」,我們就能領悟天之「道」、人之「道」了,也就讀懂王蒙先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