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資料大全

道德經讀後感

前些日子,學校舉行了書香校園活動,不僅每個人發了本《道德經》,還請了教授前來舉行講座。忙裡偷閒,我把《道德經》讀了一遍,感受一下老子的風采,也領悟了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

《道德經》,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道德經》是中國道學思想的經典。以自然無為之說,解釋了天地萬物產生,發展,滅亡的自然規律。並相應的告訴人們如何認識自然,對待自然。後來成為許多思想流派的基石。

魯迅曾經說過:「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林語堂也曾對《道德經》大加讚賞,他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

《道德經》第一章就講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其中的大概含義是:」道「是可以說清楚的,但不是人們一向所說的那樣;道的名是可以叫出的,但不是人們一向所用的那類名。」無「是天地的本始;」有「是萬物的根源。所以,堅持從」無「的角度考察」道「,想要以此來認識它的與眾不同;堅持從」有「的角度考察」道「,想要以此來認識它的作用之廣大。」無「和」有「是從不同角度對同一對象所作的不同刻畫,將」無「和」有「統稱為」玄「,一個」玄「再加上一個」玄「,就是一切奧妙的總出處。這一章說明大道玄妙的特性,告訴人們怎樣去認識大道。在老子看來,」道「是不能夠用語言確切表述的,但它又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而轉移的客觀存在。」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和始源,它深遠而又深遠,是萬物所從出的地方。

《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源流之一,但被後世的張道陵等人奉為」經書「,成為宗教。其中的意味也不言而喻。

教以」道「名教,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煉,或言符籙方術,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而派生,即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回歸自然。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的。天,既指現實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門,內有瓊樓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騎有天馬,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將、天女。其奉行者為天道。地,既指現實的地球和萬物,又指鬼魂受難之地獄。其運行受之於地道。人,既指總稱之人類,也指局限之個人。人之一言一行當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即可陰中超脫,脫離苦海,姓氏不錄於鬼關,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義思想的偶像體現。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沿襲了中國古代對於日月、星辰、河海山嶽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祖的信仰習慣,形成了一個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複雜的神靈系統。道教提倡無極,元極,太極,中庸即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道教的思想基礎是老子和莊子在當時條件下對大自然和人類的理解和認識,存在著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唯心主義思想並存的現象,有些思想現在看來有點無稽之談的感覺,但在當時條件下,正由於這種無稽之談的聯想的解釋中產生了理論宇宙無極與太極玄學秘籍的大門。也就是說揭開宇宙的奧秘。誰也無法否認我們只有一個宇宙的道理。這就是」道生一「的一個理念,」存「和」亡「是」一生二「的一個理念,存是萬物的基本意義,亡卻是萬物的最終結局。因而迫生出」二生三「的理念,萬物為生存而奮鬥,在奮鬥產生矛盾,在矛盾中產生新物質,這就是」三生萬物「的理念。這就是潛藏於古代宗教中的哲學思想。

而關於宇宙萬物的」有生於無,無中生有「的形上與形下問題,以西洋哲學的治學習慣來說,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學中宇宙萬有的來源論,以及純粹哲學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無神等學說的尋探。假定宇宙萬物確是從本無中而生出萬有萬類。無中何以生有?便是一個莫大的問題。以宗教神學的立論,從無生有,是由第一因的主宰的神所發生。但在佛學中,既不承認神我是第一因,也不承認有一情緒化的權威主宰所能左右;可是又不否認形而下神我的存在。只說」因中有果,果即為因「的因果互變,萬有的形成,有生於空,空即是有,因緣和合,」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因此,與老子的有、無互為因果論,恰恰相近。所以後來佛學輸入中國,與老莊學說一拍即合,相互共存了。

這個有無互為生滅的觀念,從周末而到現代,幾千年來,一直成為中國文化中普遍平民化的哲學思想,在中國歷代的文學詩詞或學術史上,到處可見,尤其明、清以後有名的小說,如《紅樓夢》、《西遊記》等等。《紅樓夢》開頭的一僧一道的開場白,與有名的夢遊太虛幻境,以及」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乃至假託林黛玉的筆下反罵賈寶玉:」無端弄筆是何人?剿襲南華莊子文。不悔自家無見識,卻將醜語低他人「等等老莊與禪道思想,幾乎俯拾皆是。難怪後人有強調《紅樓夢》是一部道書。甚至趕上現代的時髦,又說是一部禪學了!而第一章的」有、無「與」有名、無名「問題告一段落。跟著而來的,便是」常無、常有「的附帶問題。我們既已認可首章的」無「與」有「兩個字各自標成一句,構成一個觀念。當然文從字順,下面句讀,也使承認是」常無「與」常有「,而不照一般傳習,讀成」常無欲「與」常有欲「了。不過,以一般從事學習修道或專講修心養性之道的立場來講,認定」常無欲「與」常有欲「的句讀才是對的。那也不錯,反正增增減減,都在尋章摘句之間玩弄文字的把戲,如以老子看來,應當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了!

前面已經說到本無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萬物萬有的來源。因此,他跟著就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檄。「」故「字,當然便是文章句法的介詞,也就是現代語文慣用的」所以「的意思。老子這句話用白話文來說,就是——人們要想體認大道有無之際,必須要修養到常無的境界,才能觀察——體察到有生於無的妙用。再說,如果要想體認到無中如何生有,又必須要加工,但從有處來觀察這個」有「而終歸於本來」無「的邊際。」徼「字,就是邊際的意思。

老子《道德經》五千字,古今中外解釋者逾七百餘種,然釋意離題萬里者自不必說,想找到能用現代人思維來詮釋,而拋卻」道「、」規律「、」奧妙「之類語言者,卻是難事。

正如盧川芳郎所說:《道德經》這本書洋洋五千言,是完全沒有固有名詞的,是用警句和格言來編輯的,但它採取了對偶和韻文的文體,而其內容表現同採取了巧妙表意的逆說法。《道德經》有一種魅力,它給在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在知識的海洋中,在老子的帶領下,我將繼續前行。

道德經讀後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