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讀後感(一)
其實我還是第一次讀道德經呢,因著老師這此布置的作業,沒辦法硬著頭皮去圖書館借了本道德經,從讀書館回來的路上,拿著那本道德經全文後,我突然間覺得這本書該是我應該早去讀的,看著封面上的幾個大字,豁然間心境一片舒坦,究竟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
道德經應該說分成上下兩部,上部道,下部德。(長沙馬王堆出土過上德下道的版本,不過公認是上道下德)
按照這種劃分,我們來分開來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規律。
它表現為幾個方面,一是「易」,也就是變易的意思,道德經第一句就這樣說,「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說出來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個方面就是「易」的規律,所謂「易」的規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萬物都是逐步成長,但是「物壯則老」,便要漸漸消減,於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狀態。
且不說老子寫這部道德經上部道經的目的就是闡述道德規律,下部德經則主要講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將天道套用於人事?我們就不難知道。其實老子寫道德經的側重點便是落在下部德經上面。
讀了《道德經》之後,最大的感受還是來自於心靈深處某處的弦被觸動,。「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但是僅看當今社會,能做到將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幾人呢?寥寥可數,高速膨脹的經濟時代,讓更多的人在利慾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說,這是社會的可悲,更是我們不願看到的。
《道德經》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讀去理解,你會發現當中的道理我豈是區區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無為思想,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無為思想用在為人處事的觀點上來看,便是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讀後感(二)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一群笨偷——小螞蟻不請自來,住進了我家新裝修沒多久的牆壁里,它們不僅偷吃我的蜂蜜,搬走我的白糖,還沾污我的餐具、紅酒。不僅如此,當我們一家人就餐時,它竟然也爬上了餐桌,當我在房間裡度步思考時,有時竟然也看到它在地上晃蕩,面對此景,何止是火冒三丈啊。
其實,這些小東西是很笨的,更談不上思考了。比如當它們偷吃蜂蜜時,竟然不知道蜂蜜是液體會沉,以至我的蜂蜜罐里浸滿了它們同類的屍體,當它們侵入我的白糖罐搬白糖時竟會迷失了方向,在那迷宮般的糖堆里打轉。我就奇了怪了,這麼笨的小東西是怎麼在這充滿了智慧的世界上生存下去的?
不過要消滅它們卻也有一定難度,由於它們住在牆壁里,要找出它們巢穴的準確位置比較難,而且更為主要的是即使找到了,礙於裝修好不足二年的牆壁和家俱,卻顯得有些無可奈何。這裡我突然想到了我小時候玩的一個叫「誘螞蟻」的遊戲,小時候在農村,閒著沒事時,我們一群小夥伴就用小動物(如蜻蜓、蒼蠅之類)的屍體去引誘螞蟻傾巢出動來搬,然後就用水或火來殺死,這是當時我和小夥伴們玩得最起勁的遊戲之一。
在一個星期天,我決定如法炮製。由於沒有小動物的屍體,我決定提高檔次,用它們最喜歡的冰糖,我從密封的罐里找出一小塊冰糖,看準了一隻正在找食物的螞蟻,突然把冰糖放在它的面前。一開始時它還嚇了一跳,以為突然來了一個什麼大怪物,不一會,發現這怪物不會動,對它沒有威脅,它就試著用觸角去碰了碰,沒反應,再進一步用嘴去添一添,發覺正是它喜歡的美味,它似乎一下了來了精神,它快速圍著小冰糖塊轉了一圈多,然後又倒著轉了轉,又用嘴添了添,確認這正是它們的美食後,似乎更有點興高采烈了。它快速地往回跑,從牆壁踢腳線和地鋼磚間的一個小縫隙中鑽了進去。我不竟暗自得意:小東西,連這麼簡單的引誘你都看不出來,我看你怎麼活。
不一會,原地又鑽出二隻小螞蟻,快速來到冰糖處,繞著糖塊正著反著轉了幾圈,其中一隻還用觸角去碰了碰,再用嘴去添了添,然後它們就分開了,其中一隻留在原地,另一隻則又快速返回巢穴,不一會,踢腳線和地鋼磚間的小縫隙中又鑽出螞蟻來,一隻、二隻、三隻……成群結隊地出來了,直奔糖塊處而去,這次它們也不再用觸角去碰,就直接用嘴去啃了,它們有的站在地鋼磚上吃,擠不下的、夠不著的就直接爬上冰糖塊,從上往下吃,把這塊冰糖圍得嚴嚴實實,而更多的螞蟻正源源不斷地趕來,路上形成一條浩浩蕩蕩的螞蟻隊伍。不一會有的開始往家裡走了,似乎是吃飽了又似乎是去通知更多的螞蟻來一起享用。奇怪的是這次它們只拚命地吃並沒有要往家搬的意思,記得小時候螞蟻是把小動物往家搬的,現在怎麼不搬了?進化了還是習性改變了?
這時我突然想,它們既然不往家裡搬,那第一個發現冰糖的螞蟻要是不回去告訴別的螞蟻,那這塊冰糖就是它一個的了,別的螞蟻也不一定會剛好找到這裡來呀,那就足夠它躺在冰糖塊上享用一二個月的了,它怎麼還要傻乎乎的回去告訴其它螞蟻呢?這時,我又突發奇想,現在要是有一個人類突然發現這麼個寶藏(冰糖對於螞蟻就好像寶藏之與人類),他(或她)會怎麼辦呢?他(或她)會去告訴同事嗎?會去告訴小區的鄰居嗎?會去告訴他或她的國家嗎?以現實情況看,我猜99.9%是不會的了,不僅不會,我估計他(或她)還會把它隱蔽起來或設定陷阱以防被其它人看到拿去。實際上,從現實社會的情況看,不要說這些意外的無主財物,有些已有主即已明確是別人家的財物,卻還總有那麼一些人在挖空心思地想要把它占為己有,君不見,為了占有別人的財物,有殺人搶劫的、有偷竊的、有行騙的、有以權謀私的、有以次充好的、有不顧別人死活亂排污的等等;往細里說,比如各種各樣的電話詐欺、簡訊詐欺以及地溝油、毒奶粉、毒澱粉、毒生薑、毒韭菜、毒豆芽、染色饅頭、塑化劑、瘦肉精、蘇丹紅鴨蛋、老鼠肉做的羊肉……總之一句話為了搶占別人的財物而不顧別人的死活,什麼事都幹得出。
老子曾說過「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可看看現實社會,奢侈品、富翁及排行榜都聽得耳朵生繭,現在是污染環境越多、掠奪資源越多、掙的錢越多、得到的頭銜和榮譽就越多,只要錢多其它的錯誤幾乎可以不論,即使偶而有批評富翁或「富二代」、「官二代」生活奢靡的,可那口吻卻分明是羨慕,巴不得那被批評者就是自己,活生生的一個笑貧不笑娼。在這樣的社會裡,道德還會在人的腦子裡被想起嗎?再看教育,現在強調的從小孩開始就要「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然後整個社會向他(她)們灌輸的就是競爭、排名、考試,可曾教育過要友愛、團結、互助?這樣一來,本來應是親如兄弟的同學活生生地成了你死我活的競爭對手。為了排名可以不擇手段。嗚呼,這樣的「智慧」又有多大意思呢?團結、友愛、親情、道德這一切都已成了真正的奢侈品了……
這時,我再回過頭看了看在地上正吃得歡的一群沒有「智慧」的小動物,不竟悲從中來:難道人類真的不應該擁有「智慧」嗎?螞蟻,螞蟻,我怎麼忍心殺你啊,我多麼希望我是你的同類啊。
《道德經》讀後感(三)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並不永恆)。「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說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裡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子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裡,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畫、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範圍。
老認為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於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雲遊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說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於無為老在《道德經》第七篇里舉了一個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