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學生找回自信
人的自制力與自覺性多半要靠後天培養,而多數人的自信是與生俱來。人處於幼年時期,只要發育正常,身體健康,都是天生好動且好奇心極強,大人不讓動的東西的偏要動,大人不要摸的東西他偏要摸,大人不讓去的地方他偏要去,大人叫做的事偏不做,或者做了也要磨磨蹭蹭,不是三心二意,馬馬虎虎,就是半途而廢。這就是缺乏自制力和自覺性的表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加上家長和老師的引導和干預,自制力和自覺性就慢慢養成。
說到自信,絕大多數的孩子都不會缺乏,所以,說自信是與生俱來不是沒有道理。就拿具體某個孩子來說吧,如果你一定要問你長大了想當什麼的話,孩子都會很乾脆地說,我長大了要當醫生,我長大了要當警察,我長大了要當老師,我長大了要當科學家……這就是自信的表現。為什麼有的孩子到稍微長大之後自信心就沒了或者表現得不夠強烈了呢?這不是原三就沒有,而是由於諸多的原因喪失了自信。在這樣情況下,作為孩子的家長,特別是作為孩子的老師,就要通過自制力和自覺性培養來讓孩子找回自信。
自制力和自覺性是做事成功的基礎,對孩子來說,也是搞好學習的基礎。一個失去自信的孩子,如果能通過自己的自制力和自覺性去做一件事,並把事情做成功了,孩子就會有一種成就感,再加上適時地得到家長或老師或同學夥伴的肯定,自然而然就會找回自信。由此看來,自信是在通過行動才會找回。
面對學習上的各種困難,多數一個學生都會說:「我能行」。「我能行」,並不等於就是自信。因為「我能行」還只是嘴上說,如果不能馬上落實到行動上,不僅不能找回自信,反而還會喪失自信。(勵志一生 )心動不如行動,更何況只是嘴上說說。喜歡說空話的人,其實就是缺乏自信的一種表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要自覺動去學,總會有一些收穫,比如說,完成一次作業,寫好一篇作文或日記,課堂能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能背誦一篇課文或一首詩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具體的行動產生的結果,都是收穫。不斷的有收穫,就能不斷地找回自信。
自信從行動中來,又到行動中去。通過做事,有了成就感,就有了自信。有了自信,就會驅使你去很多的事。再大一點說,有了自信,就有了人格和尊嚴。
學生在學習中的最大動力莫過於自信。幫助學生找回自信,就是一個老師的職責所在。作為一名老師,與其說教給了學生多少的知識,還不如說,幫助學生找回了多少的自信。
閱讀了本文的用戶還閱讀下列精彩文章,你也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