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感

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感(一)

閱讀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對作者書中的一句話感觸很深,她說:「現代教育中,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時間和心思,不就是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歷程嗎?」我由衷贊成作者的很多觀點,比如不要捉弄孩子;讓孩子愛上閱讀;培養學習興趣大於看重分數的高低;驚嘆孩子想像中的河流是粉紅色,雲朵是藍色;父母要自己帶孩子;母親對生命的熱愛會像她的焦慮一樣感染孩子,陪著孩子長大是收益最高的投資……

這本書的作者尹建莉,是一名教育學專家,也是一位教女有方的媽媽。她既是好媽媽又是好老師,寫這本書意在溝通學校教育和親職教育,因有感於親職教育的被忽視與不得法,而取名為「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她用自己多年來教育女兒的親身事例來論述教育觀點,因其舉例充分、語言生動,這本書比晦澀呆板的教育論著要好讀得多。

作為一名教師,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不時會有驚喜的發現,書裡有很多的理念對我來說是耳目一新的。比如作者認為要使孩子的學習能力強,不是去上各種提高班,有一種「魔杖」就是課外閱讀。凡從小有大量課外閱讀的孩子,他的智力狀態和學習能力就會更好;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孩子在國小,甚至國中低年級時,僅僅依靠聰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績的,但如果沒有閱讀墊底,年級越高越會顯出力不從心。她反對給那些閱讀經歷尚淺的孩子去上所謂提高「寫作技能」的作文班,閱讀對寫作來說,是最根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大技」,而拋開了閱讀所講的種種技巧,最多可以稱為「小技」。沒有大技,一切小技都沒有實現的條件。她還提出了好多關於閱讀方面的建議,比如應該讓孩子感覺到閱讀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沒有任何其它的目的;好閱讀儘量用書面語,壞閱讀拋開書面文字大量使用口語;好閱讀要求快快讀,壞閱讀要求慢慢讀;好閱讀在乎讀了多少,壞閱讀計較記住多少;好閱讀讀字,壞閱讀讀圖。正因為在她正確的引導下,她的女兒國小時就讀完了金庸全部武俠小說共十四部。說起作者的女兒,也是讓人羨慕,國小時跳過兩次級,10歲便上國中,16歲參加高考,取得了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個性品格方面,也表現出超越年齡的成熟,自主自立,樂於助人。可在作者的書中,卻處處被描寫成一個和普通孩子沒什麼不同,而且也經常犯錯誤的孩子,幸運的是她遇到了一個好媽媽。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是所有教育者的共識。平日,老師們總是花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來督促孩子養成好習慣。無形之中,好像把這樣重大的責任全放在了學校教育上。作者指出,對於這一張白紙,最先畫上一筆的不應該是老師,而應該是家長。兒童養成好習慣的起步應該是身邊朝夕相處的家長,媽媽給孩子文明的氛圍,孩子就將在這文明的氛圍里生活。作者舉例說,當年教女兒整理東西時,也曾大費周章。儘管反覆提醒女兒要提前準備上學所需,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孩子還是丟三落四,常要父母往學校送東西。有一天,孩子又落了家門鑰匙,而這也是母親在出門前反覆提醒過的。針對這一情況,母親果斷地決定這次不再送東西。這樣,女兒回家,進不了家門,父母又加班。只好在門外苦等了一個多小時,耽誤了寫作業的時間。晚上,母親找女兒談話:「往常這時候早做完的作業,耽誤到現在,什麼原因啊?」女兒回答:「因為鑰匙沒帶,進不了家門。」「不方便吧?」「嗯。」這時候,母親從女兒懊惱的神情中已經知道,孩子已經深刻體會到自己的丟三落四帶來的不便,就不再說什麼了。第二天,母親發現孩子在出門前特意確認了一遍鑰匙帶了沒。從此,忘帶鑰匙的事再也沒發生了。

這只是眾多事例中的一點,但卻讓我看到了一位頗具教育智慧的媽媽。帶鑰匙是家裡的事兒,帶文具書本是學校的事兒。學生常常苦著臉告訴你:「老師,我忘帶文具盒了!」這時,老師是不是也該換個方法呢?

「有些無傷大雅的錯,就讓孩子犯吧。」聽起來,這是很多嚴厲的老師和家長所不能容忍的。作者提出,兒童犯錯,上帝都會原諒。大人永遠不能期待一兩次犯錯之後,孩子就會馬上改正,教育的作用立竿見影。絕大多數情況是,你教育、懲罰了千百次,孩子還是照樣犯錯。這時,如果你還是無法容忍,那只能把自己「逼上絕境」,糟糕、憤怒的情緒籠罩頭頂,進而殃及孩子。而一旦孩子對大人產生恐懼,將會築起心靈的防線。無疑,這會嚴重妨礙更深層的溝通。所以,有些錯,如果無傷大雅,就讓他錯吧。你不能精確估計孩子改掉這個錯誤的時間,那就踩踩剎車,讓兒童在成長中自行修正。

書中的很多觀點來源於生活,被作者一提煉後顯得生動準確,而且極易讓讀者接受。「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不是用天平衡量親職教育和學校教育孰輕孰重,反而,讓我這個天天要跟兒童打交道的國小老師,獲得絲絲啟發。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希望我的家長朋友們都能讀一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相信一定會有所收穫。

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感(二)

這個假期我閱讀了《孩子不得不管》,《千萬別管孩子》,《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等書,但其中對我幫助最大的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也許是自己剛剛做了母親,非常想把自己的女兒教育好的原因吧,我從頭到尾認認真真地閱讀了全書。本書的尹老師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專家,曾經做過老師,同時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培養了一位出色的女兒,她用自己16年的教子經驗向我們娓娓道來了教育的最好境界——有心無痕。全書共分七個章節,每個章節一個主題,從愛、學習、品格、習慣、家長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誤區等多個方面向我們講述了耳目一新的親職教育原則,給了我們意識形態上的震撼和生活細節中的指導。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一、學習不要「刻苦努力」。

尹老師強調要讓孩子們輕鬆學習,千萬不要用學習作為懲罰孩子的手段,引導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把所學的東西套用到生活中去,真正體會學有所用的樂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運用「逆向思維」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與我們常見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學習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獎勵……這些觀點聽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點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細讀之後,你會恍然大悟,你會發現尹老師在向我們講述一個樸素的道理:要讓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讓孩子愛上它。

很多老師都說過這樣的話:不談學習,每個孩子都可愛。換言之,在學習上,這孩子是不可愛的,是讓人頭疼的。()可是在學校、在家長眼中,學習卻是最重要的,學生學生,不學習那哪行啊?於是,這孩子就被貼上了「不可愛」「差生」的標籤。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孩子平時都是那麼活潑可愛,聰明機靈,而在「學習」這件事上就變成差生了呢?「你這孩子挺聰明的,就是在學習上不用心,不刻苦。」這是老師說得最多,而家長們又最容易接受的理由。

一個人不可能既討厭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愛上某件事,他才能把這個件事做好。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小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孩子的求知慾,讓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

尹老師設了一個「記功簿」,記錄孩子成長中外在的一些進步,同時也記下了她內在的進步與成長。每頁只記一件事,畫一朵小小的紅花——算是給孩子的獎勵。這個方法,很多家長和老師肯定都用過,但卻有些小小的不同。有的除了「記功簿」還有「記過薄」,想藉以提醒孩子不要再犯同樣的錯,沒想到這樣的結果是,優點會鞏固成為真正的優點,缺點也會鞏固下來,成為總也改不掉的缺點。也有的在設「記功簿」時,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如作業得了幾星,考試得了幾分,比賽得了幾等獎……,忽視了更為重要的品行的培養。

兒童和成人一樣,都喜歡受到肯定、受到激勵。在肯定和激勵的環境中,他們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進步。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會愈挫愈勇,他們需要成功體驗。而事實上,孩子成長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點進步都是應該得到肯定的,如「幫媽媽洗菜,洗得很乾淨」「幫鄰居奶奶收衣服」「扶受傷的同學上醫務室」「主動撿起地上的垃圾」「能主動承認錯誤」「勸阻同學玩危險遊戲」等等。作為教師,還要想辦法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體驗。成功體驗不是偶爾得到的高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後的喜悅。

三、對孩子要謹言慎行。

在這本書中,這位媽媽對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是那麼用心,字裡行間都流露著她對女兒的理解和尊重,更是懂得用一個個巧妙的方法來促進女兒的成長。當讀到這些內容的時候,便開始反思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面對學生的錯誤行為時,多以發火、批評、懲罰等方式來處理、對待。讀完這本書之後,我開始改變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開始去了解學生,遇到一些事情全班商議,讓學生真正成為班級的小主人。

四、絕不可急功近利。

家長和老師們很多不恰當教育行為都來自於急功近利的心理。我希望孩子們能夠在我提出一個要求之後,就一下子記住,不許再犯。如果再犯就會受到懲罰。可能孩子們會很快養成一個好習慣,但是他們之所以養成了習慣,並不是因為覺得這樣的好習慣對他們的學習或生活有幫助,而僅僅是因為害怕受到老師的懲罰。這樣的好習慣不是真正的好習慣。

以上是我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一些認識和想法。我覺得收穫不僅僅是具體方法上的收穫,更多的是對自己的反思。

看這本書,真的覺得受益匪淺!教育就在身邊,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機,關鍵是你擁有什麼樣的教育理念,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導。讓我們記住她的一句話吧!「孩子不是為了」長大「或」成功「、」成才「活著,孩子首先是為了」童年「而活著。」教育不應該有功利性,愛孩子才要施教,施教應該溶於濃濃的愛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