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員的八條「軍規」
教研員隊伍是頗具中國特色的一個教育者群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打著「計畫經濟」烙印的單一課程體系、單一教材教法及單一評估手段的產物。教研室曾被戲稱為「考研室」,而不少教研員也只是重複著聽課、評課、命題的工作方式。新一輪課程改革旨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強調課程整合、創新教育和教師培養,這對教研部門而言是一場嚴峻的挑戰,需要對教研員的工作方式進行全面的審視與反思。筆者根據自己教學、教研、行政方面的體會,總結了如下八條「軍規」:
一、不要用同一標準去要求所有的教師
新課程標準評價體系力圖體現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教學活動實際上是教師和學生雙方主體性的共同發揮與建構的過程,學生是課程學習的主體,教師是課程實施的主體,因而對教師的評價也應當具有多元化的特點。
教研員一般來自教學一線,多年的實踐及研究使他們潛意識裡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好課」的常模,而且會常常以這種常模為參照進行評課。傳統觀念將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目的,而把教師發展排除在外。在這種認識中,教師是成熟的主體,其教學主體性似乎無需在教學活動中建構,或者認為教師的教學主體性已在教師職前教育過程中建構了起來。實際上這種認識是不恰當、不符合實際的。一方面,不同教師對同一教學內容的理解有差異性,恰恰是這種教學的差異性、多樣性,才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教學風格、學習風格和教學效果。另一方面,由於理論素養、教學經驗、業務能力的不同,教師的教學過程與效果各不相同。教研員應充分尊重教師業務水平的差異性,站在特定教師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能看到每一課的優點與不足,用發展性的標準來衡量其教學過程,指出改進的方向,不要隨便將教師評得一無是處,否則極容易挫傷一部分教師的積極性。
忌語:「這節課上得太差了!」
二、多一些對話,少說大話、空話、套話
教研員站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上,是連線課程改革目標和常態教學現狀的橋樑,因此,教研員對課堂教學的評價應具有前瞻性和導向性。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有些教研員喜歡套話連篇,開口必談「新課程」、「建構主義」,卻總是一言堂,而且空而無物,繞來繞去繞不到實際的教學內容上。
將新課程掛在嘴邊的人並不一定真正理解新課程。新課程不需要理論家,而需要身體力行的實踐者。教研員要科學定位自己在課程改革中的職責和作用,適應以參與性指導為主的多元化服務方式,要讓教師談體會談感想,要提倡對話。教研員還應善於「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也就是在研究與思考的基礎上,多從具體教學的過程設定與環節處理的角度與教師共同探討,促進其業務水平及理論素養的提高。
忌語:「這種課太傳統了,不能體現新課程理念。」
三、不要一評了之,要跟蹤關注改進的過程
教研工作就是要發現、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中存在的問題。教研員一般都有課後及時點評的習慣,但不少人喜歡一評了之,對所提建議的落實情況缺乏跟蹤性關注。普通教師的工作負擔很重,有時對教研員的聽課及評價也只是不得已的應付,只有在建議恰當且給予適量的關注時,改進工作才能落到實處。
教研員要摒除「專家」意識,多一些研究者的心態,能真正地關注教師的發展。在進行了常態的教學分析與策略指導後,教研員應針對普遍性的問題,將可操作的方案制定到他今後的工作中,並且定期回訪,運用教師訪問卡、交流札記、反思案例分析等方式與教師共同嘗試解決問題,共同獲得成功的體驗和研究的快樂。這樣可以調動教師課程研究的主動性、提高專業發展的自覺性。
忌語:「你自己多聽聽好課,多看看理論書!」
四、視服務為天職,當好教師的助手
課程改革對教研隊伍提出了許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要求:「教研機構要充分發揮教學研究、指導和服務等作用。」「研究」是基礎,「指導」是形式,「服務」是目標。教師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促進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教師是教學研究與實踐的主體,沒有教師的成長就沒有學生的成長,而教研工作正是教師發展的助力器。
新的課程標準和多樣化的教材對於教研員來說是全新的東西。要當好教師的助手,必須對課程標準和教材要先學一步,必須在理論素養、實踐能力方面協調發展。除親身體驗課堂教學並適時指導外,教研員還可以採取到學校蹲點的辦法,參與學校的教師培訓,參與學科教學計畫的制定,多通道提供信息資源,建立信息庫、案例庫、工具庫,給教學實施提供豐富的物質保證。( )教研員要利用自身的科研優勢,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處理教材,善於創設互動生成的課堂教學,敢做示範,敢亮絕活,與一線教師共同磋商,共同進步。切不可以服務為藉口,以批評為大棒,以分數為槓桿來進行教研。
忌語:「我只看考試成績。」
五、管好自己的口和手
教研員不是教育行政官員,卻擔負著一定的管理評價職能,評業務骨幹、評優秀論文甚至評審職稱都與教研員工作相關,於是會有單位或個人對其曉之以「禮」,動之以「錢」。
教研工作的性質、特點和職能決定了他們還是教輔類報刊資料出版商、經銷商的「攻堅」對象,在出習題、做評審、當「特約編輯」或是編著教輔書的背後常常有與蠅頭小利相關的故事。
如果說教師的人格魅力是學生對他尊重程度的界尺,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尊重,那麼教研員的人格魅力自然會使教師們增加教學研究的熱情。一個優秀的教研員首先應當人品好,是位有書卷氣的「謙謙君子」,否則即使其知識素養再好、理論水平再高、表達能力再強,終究會為教師們所不齒,從他口中說出的新課程理念也會蒼白失色,不可能充滿人性的光輝。
忌語:「……」
六、創建學習型的教研團隊
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的時候,課程就不只是「文本課程」,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同樣,一個人的視野與智慧總是有限的,當多樣化的教材、教法伴隨課程體系一同走向開放的時候,教研員常常會感覺力不從心,許多教研工作只能浮在表面上。在這種知識爆炸的課改大潮中,孤軍奮戰顯然是行不通,而創建學習型的教研團隊不失為一舉多得的好辦法。
教研型團隊可以是研修班形式的骨幹隊伍,也可以是頭腦風暴式的主題沙龍、主題論壇,還可以是基於現代網路技術建立的交流平台。其特徵應當是學習型的專業修煉,教研員則是這個開放式團隊的組織者和參與者。當你的團隊產生歸屬感、認同感和支撐力時,可以引發更多的思想火花,從而對某些問題的解決形成更為開闊的思路。在平等互動的學術氛圍中引發深層次的、發散性的思考不僅會帶動全體參與者的進步,也會促進教研員專業水平的提高。
忌語:「一、教研員永遠是正確的;如果教研員錯了,請參照第一條。」
七、養成跨學科聽課的習慣
新課程觀的核心理念是課程整合,學科課程中已經超越不同知識體系,知識的分割線和學科間的隔離帶將不再明顯。課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徵就是學科交叉性和立足於能力的培養。
傳統意義上的教研員只關注自己學科的發展,所以當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合併在一份試卷上甚至出現在同一條題目中時,一些教研員開始不知所措。教研員不妨試試先從相近的學科開始,每周堅持聽一次學科外的課,如果能參與課後的討論,效果會更好。跨學科聽課不只是擴大視野,還會對本學科教學方法帶來啟發。
忌語:「我只懂……」
八、建設自己的「量化」工程
教研員的工作比較繁雜,所以有些人在走上了教研崗位後,便開始不思進取。不可否認,教研員常常是一個地區學科高度的標桿,因此應當對自己的業務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其基本方法是給自己制定一個量化的計畫表。如計畫在每學期帶一名徒弟、寫一篇科研論文、做一個示範性教案或課件、出一份診斷性試卷等等。教研員還應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並做些筆記或是積累些文本資料。通過這樣巨觀與微觀的努力,教研員才能真實了解本學科的教育教學情況與動態,才能發現本學科教育教學中尚待解決的問題和進一步研究的方向,進而明白自身的研究方向與研究重點。
忌語:「我太忙了,沒有時間讀書寫作。」
閱讀了本文的用戶還閱讀下列精彩文章,你也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