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那些事讀後感(一)
一提到歷史,似乎在人們的印象當中都是一個枯燥乏味的東西。要將原本一眼一板、循規蹈矩,而且語言深刻難以體會的歷史用生動有趣的白話文來體現,《明朝那些事兒》正是讓我們學習歷史的一條捷徑。
《明朝那些事兒》共著七本,雖然只拜讀了前兩本,卻已經讓我受益無窮、愛不釋手。
第一部可分為三部分:明朝的誕生,開國治國,叔侄反目。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第一部,那就是「奮鬥」。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是經過許多生生死死,在冒死的拼搏奮鬥下打下的江山,是用無數條生命鋪出走向皇位的路。那麼就先從朱元璋的一生說起吧。
朱元璋從苦難的童年——從一個放牛娃開始。長大後在饑荒之下家破人亡,之得入寺為僧,維持生計,卻被人指謀反,無奈之下「逼上梁山」,加入了起義軍對抗元朝。朱元璋在起義軍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先後擊敗強大的對手——陳友諒、張士誠和元朝。
在鄱陽湖與陳友諒的「無敵軍艦」殊死一搏,在易守難攻的「第一堅城」平江與張士誠鬥智鬥勇,最終將自己最大的敵人——元朝擊敗,北伐肅清北元獲得全盤勝利。朱元璋用他的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將天下征服。他一直盡心盡力,想要管理好國家,打擊、杜絕貪污腐敗,用殘酷的刑罰令人望而生畏,但在他死後明朝卻成為歷史上貪污最嚴重的朝代之一。為了保證天下永遠在他的手中,同時也為自己的下一代鋪路,勞心勞力,將後代所有的事都先做好,以防不測——奪去兵權、斬殺許多開國功臣。但歷史這個不被人力左右的編導,卻讓朱元璋嘔心瀝血鋪好的路在百年內盡殆。終究,皇位還是被自己的兒子——朱棣從孫子朱允炆的手上奪走了。
如此,即使你機關算盡,但還是不能改變未來這個不可抗拒的結果,未來是不能被人所操控的,總會有一些讓你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卻無法避免,命運之神總是出人意料。接下來的這個人,他在父親朱元璋的基礎上,雖然謀權篡位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但還是將大明發揚光大,成為萬國朝拜的「帝國」,對明朝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他就是雙面人——朱棣。他有著兩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仁慈和善——與老百姓在一起時,為他們主持正義,愛民如子;殘暴嗜殺——殘忍荼毒一切不服從他的人。
他野心勃勃,戰功顯赫,長期在名將常遇春、徐達、傅友德等名將中長大,對戰爭和死亡早就司空見慣,自然而然成為了一個驍勇善戰的軍事家。因為自己是並非是朱元璋的將來接班人的培養對象,對於朱元璋對太子朱標及其兒子朱允炆的偏愛而變得冷酷,對死後朱元璋傳位給侄子朱允炆卻沒有傳給他而心存憤恨,在明朝第一陰謀家——一個名叫道衍的和尚的引誘下,終於走上造反這條不歸路上。朱棣固然殘暴,但也是在他的統治之下,將明朝的發展推向了巔峰。鄭和七下西洋,用友好和強盛將大明帝國的名字傳遍世界。朱棣後的兩任繼承人也選的不錯,可惜統治的時間都很短,朱高熾和其子朱瞻基一共只統治了十一載,雖然沒有朱棣和朱元璋的驚天動地,但在這十一載中,卻是明朝的黃金時期,兩人合稱「仁宣」。
書中有令後人敬佩的、寧死不屈的錚錚傲骨,如鐵鉉、方孝孺,雖然都只是一介書生,一個文臣,但在朱棣的暴行之下,仍不屈服,心中懷中對正義的信念,無所畏懼。這不禁震撼了我:堅強的意志和勇敢的決心是無可戰勝的,執著的信念與不滅的正義才是最強大的武器。書中除了正經的歷史,但幽默是在每一行中都能體會到的。其中令我覺得最經典的黑色幽默:「……如果你有幸拿到兩張鐵劵,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別是第一版『開國輔運』,因為據有關部門統計,拿到這張鐵劵的人80%以上都會有朱元璋同志額外附送一張陰曹地府的觀光遊覽劵。此外特別說明:單程票,適用於全家老小,可反覆使用多次,不限人數。」
除了幽默的調侃,還凸顯出朱元璋當時滅臣人數之多。這就是《明朝那些事兒》,能將歷史如此簡潔明了,幽默生動的娓娓道來,一篇偉大的著作。能將歷史寫成如此,已是一種創世之舉。
清朝那些事讀後感(二)
清朝一個統治中國三百多年的王朝,給中國人留下了太多的驚訝與沉痛。晚期的清朝留給我們的映像是腐敗無能,帶給中國人的是屈辱災難。但無論從電視上還是史書上我們都看到清朝從開始的努爾哈赤到後來的皇太極,康熙,雍正,乾隆個個都是雄才大略。雖說後來的幾位皇帝不及父輩們的輝煌但他們卻也是勤政的皇帝。
不得不說一句話「時勢造英雄」也不得不說英雄成時勢。努爾哈赤「在仇恨的襁褓中誕生了新王朝——後金」。而皇太極,康熙,雍正,乾隆更是對女真崛起入主中原並建立了一個繁盛的王朝做出了巨大貢獻。
翻開歷史我們會看到這樣一個事實:一個人一旦跟皇位扯上關係就很難再講感情。努爾哈赤從創業階段便舉起了屠刀,為了權勢他一殺親弟二殺長子。而我們更知道的是康熙年間的九子爭嫡,最終四阿哥胤禛繼承大統,而雍正繼位後對親兄弟的也是容不下的。
后妃們的那些爭寵的事有的人是為了權力為了地位。但也有人只是想在深宮中活下去,有自己的一片立腳之地。一入宮門深似海,當成了那個角色,到了那個環境就會被影響,就會去學那裡的生存法則。皇宮也就是我們的一個小的社會圈子,要想活著並活得好很難,生存技巧有時必要的學學。明哲保身不是所有人都有的能力。
其實之所以會對清朝的歷史感興趣是因為近來電視上對「清穿」大戲的熱播,見識了皇子之間的爭位,后妃之間的爭寵,臣子之間的爭權。各種明爭暗鬥,爾虞我詐。但電視劇的真實性不高於是便想了解真實的歷史是怎樣的。書讀罷,腦中仍在徘徊著,心裡還在想著人物的影子。是努爾哈赤建後金是天時地利人和,但若沒有他的勤懇,沒有他的勇猛,沒有他的征戰哪裡來這新的政權。康熙登位年僅七歲,一個小孩想在那個被虎視眈眈的位子上坐穩又有多少困難;當一個十幾歲的少年感到了危險,擒鰲拜,他又需要多大的智謀與膽略。得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坐上皇位若不能駕馭就會變得如傀儡一般,就會置天下於危機之中。所以皇帝們勤勤懇懇的守著那份家業。所以雍正才會有累死一說。
我們雖說不會有皇上們那麼高的地位那麼大的權力,但我們也會有自己的機會,會有自己該得到的,會有自己失去的。我們也學學皇帝們在自己的位子上做自己的事;自己的機會沒來時努力地準備著;機會來時要敢打敢拼,敢捉住,是自己的就去爭取;得到以後要懂得維護,珍惜它;要讓自己把可以做到的事做到自己可以的最好。
清朝那些事讀後感(三)
這幾日近乎瘋狂地閱讀《明朝那些事兒》。從「壹」一直到現在的「陸」(未出版的部分見作者的部落格)。從我自己的角度來說——太喜歡了。
網路時代成就了許多草根專家,這位「當年明月」(儘管才27歲)只是憑著自己的喜好,閱讀了大量的典籍,用一種輕鬆真誠地方式為我們描述明朝的整個(目前剛寫到萬曆十五年)歷史畫卷。用他自己的話說,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而事實上,他做到了。其實這也不出奇,非專業出身的人,憑藉自己濃厚的興趣,往往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
應該說,當年明月在寫作的過程中,除了用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比較接受的敘述方式以外,能夠把一個個臉譜化的人物描述得如此鮮活,在於他在閱讀典籍的過程中不是單純地了解歷史,而是認真地體察這些歷史人物的性格和內心。這是全書的關鍵。用作者自己的話說,其實歷史人物也是人,都有自己內心的掙扎和堅持。當然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只要在歷史上能留下印記的,一般都是比平常人要更聰明的。我想從這個角度切入,應該受到了作者十分推崇的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王守仁先生「心學」思潮的影響,這點我們在文中能明顯感受到。
對於大多數如我一般被應試教育所裹挾的人們,對於我國歷史中浩如煙海的文化、思想精華,並未有太多的涉獵。由此看來,基礎教育中的歷史教科書是時候應該反省了。我想如果當初的歷史課是以《明朝那些事兒》的方式來教授,那麼會有更多的人願意沉下心來對我們民族多年的歷史有更多的了解。
以這種易於接受同時又真誠嚴肅的敘述方式,在時光的交錯中,可以看到幾百年前那些先輩們面對抉擇時內心的掙扎、隱忍和堅持,無論是北京保衛戰中堅定無畏的于謙,還是隱忍多年最後剷除奸黨的徐階,或者是才華滿腹心憂天下的張居正,他們也有自己的猶豫和欲望,都是一個個真實的血肉之軀。有許多讀者(尤其是男生)都說,在陪伴這些人物「走過」一個個大風大浪之後,留下了眼淚。大概是自以為冷漠地生活著,而在這裡,內心中的真實找到了共鳴。而這些鮮活的人物和客觀存在的歷史史實,比小說中杜撰的,一定更有說服力。
過去在提到明朝,我可能更多想到的是一個封建中央集權達到極致的統治,明後期開始,中國的國運開始走下坡路。那麼,如果僅以這一觀點作為前提,是不可能看到書中的一些有趣的貼近人心的分析的。而當年明月做到了。因此,我們面對一個命題,應該通過更廣泛的閱讀和思考來獲取分()析的工具,然後越過一些既定的權威和結論去看待,才能得出更讓自己信服的結論。方法論的問題,才是關鍵。這一點,是我從本書本身的知識以外的另一體會。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整部作品也是一部很好的厚黑學教材,建議那些專心權謀的人完全不必去讀什麼官場小說,把幾百年前的這些人如何鬥爭的技巧學會就不錯了。當然,真正能夠會的,一定要是聰明人。因為他們中隨便走出一個,都才華橫溢,十幾歲能中進士的大有人在。所以,比如我吧,看了之後覺得自己簡直就是個白痴。當然,白痴有白痴的好處,那就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