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清朝歷史讀後感

一冊長篇歷史小說《大清相國》深深的吸引了我,每晚當夜深人靜之時,翻開《大清相國》,追逐歷史的足跡,眼前浮現出的是三百多年前的官場風雲……

《大清相國》塑造了以陳廷敬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了一個我們山西人引以自豪的、特定歷史境遇中官場人物―陳廷敬的人格、道德和行為的艱難選擇。康熙時期是我國清朝歷史上步入繁榮的轉折和關鍵時期,究其復興的原因,得益於康熙周圍聚集了一批名臣, 然而,縱觀各位大臣,大都不能善終, 明珠被削權罷相,索額圖身死囹圄,徐乾學去官之後鬱郁早逝,高士奇備享尊榮卻被退回杭州原籍……但是,陳廷敬例外,他行走官場五十餘年生涯,康熙送給他八個字的評價:寬大老成,幾近完人!

在《大清相國》裡,陳廷敬從 一個 進京趕考 擁有正義感的青年舉子,逐步成長為胸有城府、老練沉穩的官僚,縱觀陳廷敬的一生,如履薄冰半輩子、慢慢悟透官場秘訣,終於建功立業名垂青史,陳廷敬在屢次涉險、多次犯上的情況下仍能保全自己,我認為主要基於以下五點:一是做事出於公心,讓人抓不到把柄,找不到誣陷理由,無私即無畏;二是有真才實學,有才學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三是有理智,不能逞一時之能,該隱忍時要隱忍,尋找最佳時機和反腐勢力搏擊;四是做人要正直,不參與派系與集團鬥爭,有自己的道德操守;五是 低調做人, 識時務、處處小心謹慎、避免鋒芒畢露。

從陳廷敬身上我們看到 他 主要功績之一是整頓吏治,他個人很剛正和清廉,處理案件鐵面無私,同時很注重策略, 一生主張清廉,為好官善始善終,在今天具有了許多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陳廷敬的品格有許多值得現代官員學習的地方。 不管歷史如何變遷, 古往今來,對人的要求,無不以做人為根本, 要做好乾部,首在為人,俗話說" 立業先立德,做事先做人" ,總的感受就是「做官就是做人」。 在清朝 對" 清官、好官、能官、德官" 提出了" 宅心仁厚、精明能幹、從善如流、不乏鐵腕" 的16 字標準,這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 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20 字好乾部標準有一定重合。

試想,在一個人治的封建社會裡,陳廷敬尚且能夠清正廉明,一心為朝廷;如今在一個講法治的社會主義時代, 我們身為國家公務員 更應該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的是教誨,守住做人的底線、幹事的底線、為官的底線, 堅定理想信念, 廉潔奉公、勤政為民,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不懶政、不怠政,一切從實際出發,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 中國夢 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清朝歷史讀後感(二)

劍橋中國晚清史讀後感

粗讀《劍橋中國晚清史》後,使人豁然開朗:晚清史與當今中國多麼的相似,歷史總是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當然,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不可能輪迴,但不能排除是螺旋式的向前發展。所以,研究晚清歷史對看清當今社會的發展走向仍有不小意義。

鴉片戰爭強行打開了清朝封閉的國門,出現了清朝的改革開放—-「洋務運動」,之後出現了大量的特權階層,特權階層的擴張、分化、重組、分裂,最終導致了晚清的滅亡。一方面,特權階層的擴張使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相當於現在的民營企業)的發展遭到沉重的壓抑和打擊,使更多手工業者、半手工業者等淪為無產者,加入了反政府力量的大軍。另一方面,特權階層的分化、分裂,中央集權的弱化和地方政權的強勢,使清政府的整體統治力量減弱。彼強此弱,兩方面力量對比的翻盤,終於使清朝滅亡。

中國的,世界的。中國的民主化進程,也是世界的民主化進程。我不希望看到中國歷史的輪迴,循環在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的社會狀態中。美國等西方國家有義務協助中國走向民主化。在這個民主化協助過程中,戰略上,美國等西方國家要有絕對的長遠眼光,不能圖一時眼前利益讓中國民企競爭垮掉,跨國公司應按國際分工、國際慣例運作。戰術上,一方面扶持中國民族企業的發展,興倡民主民權;另一方面,大力打壓中國的特權勢力,迫使中國精簡官僚機構。官僚特權勢力的擴展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中國漫長封建歷史的輪迴根源就在於中國社會每次「改革開放」後的特權擴展。

中國地處亞洲腹部,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市場廣闊。中國發展了、民主了,世界也就發展了、民主了。美國奉行的商品生產與交換的創造性發展模式,是中國也是世界各國發展的模式。從國際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方面說,中國的明天,也是美國的明天……中美兩國人民終將走在一起。

清朝歷史讀後感(三)

細說清朝讀後感

最近看了黎東方所寫的《細說清朝》這本書,得知清朝的建立從努爾哈赤開始舉旗反明開始,努爾哈赤先統一女真各部創建「滿八旗」然後逐漸侵占了明朝的遼東諸城並建立後金,解決了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和尼堪外蘭 為其日後同明朝對抗建立了根據地。努爾哈赤死後(),其子皇太極繼承父業繼續對明朝作戰,同時在瀋陽稱帝建立大清,其先後對朝鮮和蒙古作戰並取得決定性勝利,另外為擴兵員建立蒙八旗和漢八旗,並仿照明朝在滿八旗的基礎上初步建立並進一步完善國家治理結構,為入主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640年(崇德五年)七月,皇太極帶病急援松錦之戰,親自指揮清軍取得松錦大捷,生擒洪承疇,殲滅明軍五萬餘人。在降服松山、錦州後,清軍占領了除寧遠外的明朝關外全部城鎮。皇太極最後是死於寧遠城袁崇煥的大炮還是病死至今是個歷史之謎。皇太極死後,其弟即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多爾袞以攝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福臨即為順治皇帝。第二年多爾袞即率領八旗入關,主要得益於明朝關內李自成農民大起義,山海關總兵吳三桂起初投降農民起義軍後因起義軍占領北京後非禮家人所以同起義軍作戰,但寡不敵眾,所以求援多爾袞,這才使得多爾袞能輕易入關。入關後,多爾袞以滿旗將領協同叛清明將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同李自成大順軍和明軍作戰,逐漸統一了中原,奠定了清朝一統中國取代明朝的基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