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把欄桿拍遍的讀後感

把欄桿拍遍的讀後感(一)

梁衡先生的《把欄桿拍遍》,她曾經說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感受。但由於當時沒有太多的時間,到了大學的時候才有了空餘的時間來看一下,看過之後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說過看一篇文章,應該注意裡面的知識和思想內容以及審美,我們看一本書,雖然不是上政治課,但其中的思想也將會影響我們的一生,會構成我們認識社會、人生的參照系。

從中我感覺當我們看一本書時,要學會審視其中的內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學會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學其精華,這樣才算真正的讀一本書。這些使我認識到了讀書的真正的意圖和方法。原來我讀書就只是看一下,不會走太多的內心,只是名符其實的讀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時,不會太深入內心。雖然和梁先生講的有點出入,但也相當於沒讀。但這不禁使我想到現在的好多讀者,他們讀了一本書,情緒太過於投入其中,使得他們感覺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從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觀所惑,對整個現實的世界都有了錯誤的認知,從而釀成了許多悲劇。這就正如梁先生所說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觀點或建造的文學世界,要學會批判的接受,學會審視。這樣才能真正的從書中汲取到營養,不算白讀一本書,不正確的閱讀只會適得其反。

梁先生在《晉祠》中寫的古晉名勝晉祠,在文中他說晉祠的山美、樹美、人美,使我對現今的另一非常熱門的現象??旅遊有了新的一些看法。現在的人們很喜歡旅遊,一到假期或者空閒的時候就會去旅遊。但現在的旅遊我感覺更是一種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勝古蹟去照個像留個影記個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區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參觀一下,不管有多累。曾經讀過一篇文章作者說「旅遊最重要的是尋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鬆心情,讓靈魂得以升華,而不是只是一個任務,讓旅遊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義」。

對此我深感認同。如今太多的已經不懂得發現美,只是痳木的去景點照相,留念,仿佛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務似的。現在的人們太浮躁,不會真正的靜下心來去真正的感受我們的生活,更別談去發現美,人們只會痳木的照相取景,不會真正放鬆心情,感受自然,升華靈魂。正如梁先生在晉祠的感受:春來黃花滿山,徑幽而香遠;入秋草木鬱郁,天高而水清,無論何時抬級登山都清悅神爽。梁先生真正的在景區中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既放鬆了心情,又升華了靈魂,是真正的旅遊者,大自然的欣賞者,是我們都應該做到的。

最後,梁先生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人人皆可為國王》。一開始其便寫了國王的權高位重,一國之財任其所用,一國之民任其役使。所以很自然就成了人人的目標。

但接著梁先生就說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有的時候長短並不是絕對的,王亦有局限。王也有其所不能得到的。當然也不是人人都想成為王,有的人只喜歡遊山玩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不被權勢而折腰。但其實如今的社會是多元的,國王也是多元的,每個人在其行業中在其領域內都可成為王。接著告誡我們只要努力,人人皆可稱王。正如北宋的劉永,雖被仁宗貶謫,但其在他的領域??詞域中成為了他的王。所以我們不要自暴自棄,埋怨社會的不公平,只要我們肯努力,就會成為自己的王,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誰也不用自卑,更無須驕傲,努力便可成為自己心中的王。

這就是我讀梁先生的散文的感想,相信之後我會真正的學會讀書,學會發現美,學會努力,不怨天尤人,我相信我的人生將會更加美好。

把欄桿拍遍的讀後感(二)

最初對於稼軒的認識是在國小的課本里讀到了「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那時對他的印象只是停留在知道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個人罷了。而第二次是在中學課本上,從老師的介紹中得知他生平資料的一點皮毛,前兩次都在課本上遇見他的,而今天卻是在一張充滿了平凡氣息的紙上再次與他對話。

「把欄桿拍遍」,多麼有詩意的一個題目,讓人眼前浮出一片景象:一個政途不順的詞人在一排安靜的欄桿前輕輕拍過,心情是複雜的。他想建功立業想讓自己的滿腔熱血注入到國家發展的罈子中。但是夢想有時雖然離現實很近很近,就是中間隔著一堵牆罷了。南宋的皇帝沒有練就一雙善於發現人才的眼睛,以至於老是看見一些像浮藻之類的東西,而終不知那從淤泥中破水而出的荷花才是真正值得欣賞。但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朵荷花並沒有因為無人欣賞而馬上枯萎凋謝,而是用它的芳香,它的儀態,最重要的是它的品性——一種不在乎有沒有人注意的但始終是為自己的夢想而奮鬥的品性——在風雨飄搖的時代從未動搖過收復失地的決心!

從歷史這本書裡慢慢去翻閱去找尋,壯志難酬的人真不少。陶潛也是有建功揚名之心的,只不過官場對他來說是一個黑黑的染色坊,所以他及時的抽身,為後人留下了一篇篇清新秀麗的田園詩作,不再執著於自己曾經的建功立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歐陽修在仕途不順的時候,也只能在小亭子裡舉著杯子,望著斜陽,喝喝悶酒,曾經的理想變成了自己閒置時的偶爾的回憶。但辛棄疾不同,因為他是真正操過刀的人,正如文中說道的「是快刀利劍殺過幾次人的。」這說明他的詩詞真的是從刀刃上用血洗蘸過的,是真的從鐵蹄黃沙的洗禮中抽出來的,帶著對於「希望再回沙場」的無限渴望,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只是拿著劍或是舉著酒杯在某一個容易勾起回憶找尋感覺的地方寫下詩或是抒發自己心中的憤懣之情。

如果在這浩浩蕩蕩的歷史長河中,若宋朝是一棵參天大樹,那辛棄疾則是一片樹上的葉子,而且不是長在樹的冠頭,天天都能夠享受陽光的充分愛撫,恰恰是長在最下端的沒有陽光沒有充分的養料,但就是這樣的一片葉子卻是不停地向上生長,從未停止過自己心中的信念,一種追求功業,追求北伐的愛國信念。這種執著又何嘗不是可貴的呢?這種執著的心又何嘗不是神聖的呢?

也許我們當代人,特別是當代的青年人,也應該去試著擁有一顆執著的心呢?試著向一顆種子學習,學習一顆種子是怎樣的從硬如土石的大地下鑽出來,然後是怎樣從一株小芽去努力地汲取養料從而歷經歲月風霜地長成為一顆參天大樹的。這個過程是漫長的,是困難的,也是陰霾籠罩的。所以,你就需要從現在開始,向一顆種子學習,學習它的執著,也勇敢地去嘗試!

把欄桿拍遍的讀後感(三)

《把欄桿拍遍》,多麼有詩意的題目,它就出自辛棄疾的《水龍吟》。讀者題目,就讓人產生一片聯想:一位壯志未酬的詞人在一排安靜的欄桿前輕輕拍過,懷著複雜的心情。

看了這篇文章,首先會被辛棄疾的精神所感動,其次就會被作者的文字所折服。辛棄疾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取得大成就的卻是他的詞,這在歷史上也算是很少有的了。不平凡的遭遇,強烈的愛國之心,讓他活出了不一樣的人生,更讓他寫出了千古絕唱,深深的讓我們折服。正如他的《破陣子》,除了岳飛的《滿江紅》能與之媲美,還有哪個詞人能寫出這金戈鐵馬的戰場場景,誰還能像他那樣,有如此深的感觸?

一位沙場英雄,有著「封狼居胥」的壯志,有為君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熱血,然而現實卻將這一切無情的敲碎。愛國將軍辛棄疾南歸之後,手裡失去了鋼刀利劍,有的只是一支羊毫軟筆。他筆走龍蛇,淚灑宣紙,一遍一遍的呼喊,一聲比一聲悲壯,為國為民的心,從來沒有迷失。可留下的只有遺憾的嘆息與無奈的自嘲。

那又怎樣呢?軟弱無能的南宋政府永遠不會是辛棄疾那鋼刀利劍的盾牌,它也永遠不可能打壓到辛棄疾的愛國之情。所以在他的詩詞當中,縱有悲嘆、遺憾、自嘲,大家記住的,最多的還是他沙場點兵的場景,和他愛國愛民的光輝形象。

其實,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實屬正常,從辛棄疾的一生中我看到了一種崇高的信仰:對自身責任的擔當精神。正是這份信仰使他的一生不管經歷怎樣的艱難困苦都具有強大的精神支柱,這也是支撐他勤學苦練保持節操的源泉。現代人如果能從這點上體味自身真正人生價值的取向,為自己的夢想奮鬥終身,哪怕是失敗,也失敗的盪氣迴腸,也不會後悔自己畢生的追求,因為信仰的力量足以讓他從精神上得到慰藉,我想這就是辛棄疾眼中的人生吧。

我經常思索,辛棄疾一生堅持理想,堅持信念,面對重重阻力,經歷各種失敗和失意的打擊,仍然能夠獨自堅守著心中那片綠苗,等待著春日陽光的滋潤,到頭來等到的卻是無盡的苦雨。這樣值得嗎?這樣值得嗎?現在我會回答:值得,值得!這個社會正是有千萬個像辛棄疾這樣的痴心苦命的平凡的人認定守候著一個共同的理想,即使失敗也始終不渝,我們才能看到這個社會希望的亮光。即使是現在一無所有,即使是無比失落,即使是被別人看扁,可只要心中有夢,我堅信也一定會成功。

看了《把欄桿拍遍》,讓我仿佛重回了那戰亂的年代,重新去了解、感受辛棄疾。眼前,一位英雄默默地把欄桿拍遍。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