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事情讀後感(一)
有人認為,葦岸的英年早逝是可惜又可悲的。我卻認為未必是這樣。他活著,雖然有痲雀,胡蜂,螞蟻,小麥,雪等的陪伴,但他也會對那些貪婪、功利之人充滿憤恨或是別的不高興的情感。他對現代科技越是牴觸,就對人性惡的一面越是失望。他活著,雖有一顆慈悲的心卻並不如神佛那般無憂無慮。
大地上的事情總是如葦岸描寫的那樣動人美好的嗎?他不斷讚美農業和人類初始文明但這些東西真的就是我們應該放棄科技的理由嗎?
我認為儘管人類文歷史有了上千年,但此刻這應該歸納為一個新的人類歷史章程。這是全新的章程,可以說我們的境遇與選擇,很多時候是不能與古人的相比。古人最為珍貴的境界,可能是「憂國憂民」。而現在我們卻有了很多種選擇。可以是「獻身科學造福人類」可以是「獻身自然,造福人類」可以是「獻身教育,造福人類」……只要是懷著一顆積極的心幹什麼似乎都可以扯到造福人類上。
在這個新的章程,我們再無絕對可言。信仰和生存是可以並存的;婚姻和愛情可以並存,那麼自然與科技也一定可以並存。它們似乎是對立的,但前面說過,在嶄新的時代,一切再無絕對可言。我們只要肯去創造就一定可以找到這種平衡。但這些前提必定是心中沒有過多貪婪,過多欲望。不想要不屬於自己的,只是去創造屬於自己的。一邊生存,一邊追求思想的健全,有信仰、追求、思想。
我們不必為了一個方面去犧牲其他,不為金錢犧牲信仰,不為思然犧牲生命;不為科技發展犧牲自然環境,不為自然環境停止科學的進步。當然這個平衡是人類控制的,控制到位,我們就贏了。
就會有那麼一天,我們一切在科學中獲得福利,一邊在自然中找到快樂。我想這才是葦岸想看到大地上的事情吧!
大地上的事情讀後感(二)
家鄉的土地令葦岸魂牽夢繞,於是他花費大半生精力,寫下這部《大地上的事情》。
大地上發生過、也正在發生著許多事情,而葦岸正是這一切的追隨者。
這是書中一段關於日出的描述,令我印象最深:
「觀看落日,大有守侍聖哲臨終之感,我看過日落,大約3分鐘。觀看日出,則像等待偉大英雄輝煌的誕生。太陽從露出一絲紅線到伸縮著跳上地表,用了約五分鐘。世界上的事情在速度上,衰落勝於崛起。」
衰落勝於崛起。
這一段描寫,雖然寥寥數筆,卻引出了一個作者經過深思熟慮的大發現,這條或許有些悲傷的哲理之所以產生,是源於他的親眼所見、源於他無比豐富的內心。這是自然的定律,也是作者自身作為一個人註定的結局。
葦岸的一生只留下寥寥十幾萬文字,這是因為他致力於描寫自然,追隨自然,同時融於自然。他以自然界變化的速度,以家鄉金黃的麥稈作筆,以清凌凌的河水為墨,隨四季輪迴而寫作。
他的這些樸素的觀念使他成了一個素食主義者,使他開始懼怕新世紀工業大發展的到來,使他在自然和自身發展之間做著掙扎,也使他留下了這樣明亮真切的文字。
人們腳下這塊神奇的土地——自從人類漸漸從農耕社會走向遠離與土地接觸的生活,自從人們為了一點蠅頭小利,遺忘了她,毀滅著他,就一直在哭泣。而葦岸與他人不同,他是一個善於觀察的人。通過感悟,他聽到了大地母親的哭訴,感受到了她的脈搏,理解她的痛楚。葦岸的筆下,轉述的是大地()的傾訴。
葦岸已去,但大地上的事情還在發生著,等待我們去觀察、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