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武志紅的著作《為何家會傷人》對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又有了一些認識,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包括武志紅,海藍,《靈魂擺渡》作者 ,教育行走理念的學者張文質,認為認識自我得從童年開始。
「童年是一個人生命成長的背景,就像你腳下的土地,你一生都要從中汲取營養!土地的營養不斷地導向你生命的所有的部分。這種『導』的過程從來不會中斷。所以,我們總要不斷地回到童年,重新從那裡汲取營養,汲取力量,汲取理解。這就是人類的一種非常獨特的生命態。」
這是教育學者張文質在說《保衛童年——基於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對話》中說過的一段話。童年為一個人的一生奠定了基調,許多心理疾患也是在童年就埋下了禍根。被愛包圍的童年,快樂無憂的童年,將為一生的幸福打下基礎。陪伴年幼的孩子,這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和保護。
婚戀觀也是可以回溯童年的,有些人的婚戀觀就是修正童年的的錯誤。24歲的張麗在廣州一家外貿公司工作,她愛上了大他三歲的同學王江,因為王江符合她理想中的男人形象。張麗在廣州長大,她爸爸跟另外一個女人離家出走,直到她十六歲才回家重新和媽媽複合。因此,張麗恨爸爸,她發誓一定要找一個和爸爸完全不同的人,「不能再讓孩子重複我童年的災難!」而王江正是這樣一個人。可見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多麼重要。
每個人至少要經歷兩次「誕生」,第一次是從媽媽的子宮誕生,第二次是戀愛。每一次分手都是心靈的修復。在熱戀當中,我們會變成孩子,戀人也會變成孩子,我們一起退行到童年。這時,我們互為對方的理想父母,又互為對方的孩子,這是戀愛的關鍵期,這階段決定了我們是重複童年,還是修復童年。戀愛不只是兩個人的舞蹈,也是兩個家庭過去的舞蹈,因為我們的舞步是在童年學會的。
回溯童年,童年的記憶總是有選擇性的,在許多人的心目里,童年是用來裝點記憶的紋飾,但在文質老師的心裡,童年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其實說起來,還原到童年的時候,生活中有些處境是很苦澀的,有時候是很尷尬的,有的時候是很無奈的!——我的父輩們,由於他們成長的、生活的、生存的極為艱難的處境,他們生育了我們,也養育了我們,但是他們沒有好好地教育我們,更沒有很好地愛我們!但這一切的經歷,都可以對我們的生命構成滋養!這種滋養需要我們不斷去回溯。只有在這樣不斷地回溯過程中,我們才能理解我們痛苦的緣由,才能從這個痛苦的緣由中繼續擴張我們思考的視野,把它放到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命運中不斷地去反省它。」
我們總是習慣記住那些傷害,那些不堪的悲傷的消極記憶,從而會學會了很好的偽裝,從不肯真正認識自己並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作家畢淑敏在《我很重要》裡更是高揚了生命的主體意識——「是的,我很重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勇氣這樣說。我們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們的身分可能很渺小,但這絲毫不意味著我們不重要。重要並不是偉大的同義詞,它是心靈對生命的允諾。人們常常從成就事業的角度,斷定我們是否重要。但我要說,只要我們在時刻努力著,為光明在奮鬥著,我們就是無比重要地生活著。」所以,無論我是誰,我得成為我自己,我為自己重要地活著,遵從自己的內心,遵從自己的生命。
正確認識自己,從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開始,面對問題不逃避,不對抗,不完美,才美。為何家會傷人,為何你會有痛苦的記憶,那就是沒擺正自己在家裡的位置,在一個家庭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夫妻關係,而並非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理清了這些關係,你就會不再控制子女,不再把他們攥在手心不肯適時放手,不會再抱怨父母,有些人一生之中都處在怨恨父母的情緒之中,而社會,學校,國家主流意識又告訴我們對父母要孝順,明明受了傷害,誰都不理解你,你自己也在埋怨與自責中糾纏,不分裂才怪呢?而這種分裂又是沒有人理解的,認為你是咎由自取。這當然是極端的例子,更多的是為什麼有些人會不相信愛情,會婚姻破裂,婚姻之所以容易成為愛情的墳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是我們過去家庭模式的複製。會遭遇各種負面情緒困擾,好好回溯你的童年經歷,回溯你的成長經歷,一切的答案都藏在你的人生閱歷中,特別是青春期以前。
願每個人都健康快樂地生活,從認識自己開始,從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