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心理大師和一個管理大師在路上碰到時,他們會聊些什麼呢?兩種不同的領域認知碰撞到一起會發生些什麼事情呢?一本名叫《三重專注力》的書帶我們去了解什麼樣的教育可以去適應未來的教育。
拿起這本書時我就想:「什麼是三重專注力?」這三重是哪三重呢?現實社會,為什麼成功人士,很多都是二流智商、一流情商?為什麼一個人即使具備了專業的知識系統,仍需要終身學習?帶著這些思考性的問題,我們一起去書中探索尋找答案。
1、聚焦於自我
人的一生需要發展很多技能,但是如果沒有遵從自己的意願去發展,得到的結果可能是沒有結果。所以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關注自己,聚焦於自我,這也是丹尼爾·戈爾曼提到的第一重專注力。我們應該要學會精準的認識自己的情緒,學會自我察覺專注於我們的內在世界,加強自己的認知控制,把注意力放在你想要它在的地方的能力,維持這種注意力,有利於我們集中精力去學習和聚焦於目標的達成。我想,不單是我們的孩子需要發展這種專注力,身為老師、父母的我們也應該學著做到。
2、理解他人
丹尼爾·戈爾曼提到「社交與情緒的學習」涉及了五個大領域:自我察覺、自我管理、社交能力、同理心、良好的決策能力。其中提到同理心主要有三大類,每一類都涉及一組獨特的、關聯緊密的大腦迴路。第一種是認知同理,第二種是情緒同理,第三類叫做同理關懷,就是能夠自然引發同理行為的一種關懷,或是能夠付諸助人為樂的行動。讀到這裡我想起了我們班的小朋友,從我們家訪的第一次見面到入園、哭鬧,到現在上學會過來抱抱老師跟老師說「早上好」,我想這也是一種被同理關懷後自然引發的同理行為關懷。孩子在這一個月的入園時間裡感受到了老師的關懷與被支持,感受到親近與連線,繼而孩子也會對老師充滿愛心與關懷的行為。在這種輕鬆有愛的氛圍下,孩子們的大腦會進入最佳的認知效益。另外,當孩子每天被老師這樣關懷著的時候,我覺得老師更需要引導孩子會表達出對老師的愛,比如說「老師,我愛你」,「老師,我好喜歡你」,「老師,您辛苦了!」對這些比較羞澀的詞語能夠大聲地表達出來,讓對方都感受到那種發自內心的關懷,我覺得這是我們老師需要示範和引導的。
3、理解更大的世界
無論我們身在何方,系統無處不在,家庭是一個系統,學校是一個系統,一個操場也是一個系統,每一家組織都是作為系統在運轉的,儘管我們有時候渾然不覺。但是,即便未必覺察得到,我們還是可以學習去了解系統的動力,同時有意識地觀察系統如何塑造我們,而我們又如何影響系統,培養系統理解力所帶來的心態轉變。這是管理大師彼得·聖吉所提到的系統思考能力,我們需要幫助兒童和青少年學習發展這種系統思考的習慣,這樣我們才能學會理解更大的世界。這也是書中提到的第三重專注力。
4、社交與情緒學習和系統教育融合共創的可能
當前我們的學校設計還是源於工業時代的工廠模式,學校並不是為了開發培育人的內在潛能而設定的,比如課程大綱都是既定的;比如老師是「專家」的角色,由老師決定孩子們的表現等。那我們有沒有可能將社交與情緒學習和系統教育融合創新成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呢?答案是:很需要。世界在不斷改變,我們需要跨越過去,展望未來!今天的學生以覺察力和關愛為基礎,發展對系統更精深的理解,他們將在日後的人生之旅中通過明智的決定創造出更好的人生,同時讓他人收益,讓我們的地球收益。
我們要愛自己,每個人的腦、身、心就是一個系統,身心協調發展,個體系統才會協調。愛他人,包括家人、同學、同事,學習生活系統才會融洽。愛系統,不斷用系統的方式思考和解決問題,所處的環境才會和諧。愛自然,站在更大的系統層面看待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才會使人與自然、與環境相融相生,生態和諧發展。
最後送給大家這本書我最喜歡的一句話:理解自己、管理自己、關懷他人、合作共事,以及理解我們身處的更大系統——明己、明他、明道,見我、見眾生、見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