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小腳與西服》讀後感——人們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

《小腳與西服》讀後感——人們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

  最近跟著一個讀書群在讀張邦梅的《小腳與西服》,裡面寫了張幼儀對於她和徐志摩婚姻的回憶。關於徐志摩的愛情,傳說很多,有一部電視劇叫《人間四月天》,講徐志摩與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的愛情。因為看了書,就很想看看電視劇,不過都是快進著看完的。電視劇里的徐志摩更有「情」些,而張幼儀的回憶中,徐志摩很「無情」,責任感意識淡漠,只想自己的自由。

  在哪個革舊迎新的時代,徐志摩和張幼儀的離婚確實為推動社會改革有過「榜樣式」的貢獻,但,對當時的張幼儀來說傷害太大。不過,就像舊社會的革新是必然,徐張的婚姻也是必然,張幼儀當時的害怕、彷徨、掙扎就像舊社會一樣,需要有人去做點什麼。張幼儀離婚後,才找到了自我,她後來說,很謝謝徐志摩呢,大概也是真心的,只是對當時只有21歲的她來說,過程太難了,幸好,正如我們的社會革新,都找到自我,發展的越來越好了。

  尋找自我是痛苦的過程,但人萬萬是不能失去自我的!

  歷史的革新都會有所犧牲。民國時期有多少人為追求新婚姻、愛情、自由而掙扎,像梁啓超,胡適等,不過確實難,打破重組,過程太痛,失去的也太多,而徐志摩敢,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張幼儀的回憶里,更突出的是徐志摩對她的拋棄和傷害,即使她後來生活的也很好,但那應該是她一輩子的痛吧、就像張邦梅說,張幼儀一開始是不願意提起她和徐志摩的婚姻的,因為是心裡的疤痕吧,碰到就會痛。看《小腳與西服》,我是相信徐志摩當時對張幼儀是「無情」的,家庭責任意識淡漠,可能徐志摩認為就是那樣的家庭和被迫的婚姻束縛著他吧!不過,徐志摩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們離婚時徐才24歲啊,也就現代大學生的年紀而已,又怎能要求他足夠成熟、理智呢,他被封建家長推給的婚姻束縛,他渴望自由,包括愛情自由,婚姻自由,出國之後他遇到更開放、更新潮的女性,他越發覺得自己像被縛住的繭。他那時一頭扎進了與林徽因的愛情里,以為只要解除了與張幼儀的婚姻,就會追求到自己想要的幸福。只是林徽因女士似乎比徐志摩更理智些,她更明白自己需要什麼樣的伴侶。林徽因後來對自己的兒女說,徐志摩那時愛的是自己用詩情想像的浪漫的我,那不是真正的我。

  徐志摩是個極度追求自由,極度浪漫,又有才情的人。但他也是個普通的人,二十幾歲的他很勇敢,勇敢到不怕失去!

  現在的年輕人,有幾人能夠勇敢的追求自我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