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誰說復仇不是一種夢想?——《白鯨》讀後感

  《白鯨》作為一部經典名著,在我讀過的一些文章里曾重複出現它的名字,而那時我對這本書的了解也僅限於它的名字。當偶然從圖書館看到這本書,就決定借來看看,可是沒想到,這本厚厚的600多頁的書,讓我看了一個多月,包括很多個每日半小時和每周一下午。

  若你要問這本小說在我腦海中留下了什麼印象,我的回憶中竟然是簡潔明快的主線故事,畢竟作者敘事緊湊不拖沓,也很直白的亮出觀點,完全不需要大開腦筋去猜,也無需對話劇般的章節加以細讀。雖然書中1/2的篇幅都是鯨魚的科普與海上平淡事的敘述,但也就如格非先生在書後點評中寫道,海洋本就是枯燥的,本就無事可寫,梅爾維爾能寫出如宏大史詩一般的巨著很不易。

  確實,回憶書中情節,主線乾淨、清晰、簡單:「我」——以實馬利熱愛海洋捕鯨事業,雖然沒有特別出眾的能力,但積極去實現自己想要的海上生涯。與食人生番做朋友,一起登上艾哈伯船長的裴廓德(Pequod)號,開始了一段驚險的捕鯨旅程。

  整個故事中後期的主線都是船長艾哈伯的轉變,從他最初閉門不出到不斷在甲板上踱步,從和船員和平相處到鎮壓異心,到用狂熱感染船員一同奮鬥,他出海的目的顯露無疑:復仇。

  艾哈伯的斷腿是一頭叫做莫比·迪克的白鯨造成的,這頭白鯨體型巨大、性情兇猛,是很多捕鯨人的噩夢。出海航行的過程中,他們捕獲了很多鯨魚,滿載而行,但艾哈伯船長絲毫沒有在意這些,而是不斷尋覓白鯨。用言語激勵、身體力行,追尋心中復仇的夢想。最終遇到白鯨並展開搏鬥,以同歸於盡告終,只有「我」活了下來並記錄了這一切。

  故事的主角,很顯然是作者眼中的艾哈伯船長,雖然有點評說是艾哈伯身體殘缺造成了心靈的復仇偏執,但我覺得這種直面敵人的勇敢,為達目的不惜一些代價,令人感嘆唏噓。厲害的人到處都有,但他們前行的方向都有不同。

  其實對於人的發展來說,能力是一方面、態度是另一方面,方向也很重要,艾哈伯要是不關注於復仇,他絕對會成為一個傑出的捕鯨船長。

  然而人是多麼渺小,放到大海上就如沙漠中的一粒沙,但一群人卻可以捕殺最大的動物——鯨魚。捕鯨時多驚險,捕鯨後收穫就多巨大。作者確實是補過鯨的人吧,關於捕鯨、剝皮取肉、熬製精油的工作的描述畫面感極強。

  船上的成員作者並未多著筆墨,甚至都被船長的光輝掩蓋住了,甚至連最初的食人生番好友都沒出現幾次。其中提到了一個小船員,他身材矮小、膽子不大,但還是坐上了衝鋒舟為標槍手划船,因為曳鯨索的盤桓複雜差點被勒死,是作者救了他。船長則對他毫無憐憫,因為海上生涯就是搏命的鬥爭,小艇為了追逐鯨魚不可能為了一個人放棄前進,而這一個人,若是無人來救,就很容易消失在茫茫大海上。

  都說沿海地區的人性格勇敢堅強,這與他們靠海吃飯、以命搏天的生活環境密不可分,這種優良品質正是成事最寶貴的性格。安逸的生活環境是培養不出這種狠勁兒的。

  作者對於的鯨魚的著迷流淌在字裡行間,而且明顯出身良好的人偏要體會海上捕鯨這樣艱險的工作,也是令人佩服。小說旁徵博引,希臘神話、古典名著、鯨魚專業書籍都有引用,也有作者杜撰的假引,都被譯者挑出來了,讀起來有種彩蛋的感覺,有趣得緊。

  讀了幾個《白鯨》的介紹,很多介紹都著重講解了情節,其實最後遇到白鯨、搏鬥並同歸於盡的篇幅不超過50頁,在我看來甚至不是全書的重點,這本小說的重點,就是船長艾哈伯的努力追「夢」過程,建議閱讀的時候不要期待結果。因為結果不重要,所以很多人不介意告訴你結果。不看過程的結果是遺憾的。

  還有一個視角,是關於白鯨,有人說白鯨是善與惡的綜合,表現了人世的基本狀況。這個視角也很有意思,但讀了書的我感覺白鯨與艾哈伯很像,好勇鬥狠,但都無所謂善惡,大海上,誰不是以命搏命呢。

  最後,這本書的原名就叫MOBY DICK(莫比迪克),是白鯨的名字而不是船長的名字,把主人公的終極目標起了個名,還命名為小說名,感覺高深。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