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經濟學通識》讀後感

  這本書買了很長時間,可是一直沒有勇氣去看,經濟學對我來說如此陌生,想像中應該非常高深難以理解的,又是北大出版的更是心存敬畏的。機緣巧合,清淨心姐姐推薦我看《百歲人生》,其中談到了為自己的未來做好打算,其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就是養老問題,而養老就得考慮儲蓄問題,這就不得不考慮經濟上的問題了。我一直迴避的經濟問題就提上了議事日程,那就得了解什麼是經濟學呀,因此不得不拿出了這本書。

  沒想到這本書如此的有趣,沒有我所想像的關於計算公式之類的東西,一個個案例的分析如此的引人入勝,打破常規的理性分析時時衝擊著我的僵化守舊的思維,讓我意識到自己看待問題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這本書對於我來說首先應該是一本批判性思維的具體套用的書:

  暑假的時候和兒子一起共讀了《批判性思維工具》,學的時候感覺這些工具都很有道理,想著平時要多用於實踐,但在具體套用時還是存在著很多的問題。當我看到薛老師舉的例子都是我們平時生活中的例子,然而他的分析卻與我的想法完全不同時,我感到自己的視野真的是很狹窄啊。我特別喜歡老師的連續發問,或者是分析推理過程,論證的方式等等!這批判性思維工具用的真是得心應手啊!

  那麼反問自己,薛老師為什麼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呢?

  我原本以為學過批判性思維工具就能讓我如虎添翼,就能給我一雙慧眼看清這紛亂的世界,沒想到還差的太遠了!

  從這本書的學習過程中發現單有批判性工具和意識還不行,面對雜亂無章的現象,面對「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混亂,如何透過想像看到本質,不是有工具就可以解決的,還得有深厚的理論實踐做後盾。

  就像我們學生一樣,雖然老師交給了方法和一些知識,可是要想好好的解決問題還是不行,因為他的知識是一知半解的,他的方法是半生不熟的,不是別人一講就會運用的,必須不斷的運用磨合才行。

  我現在堅持讀一些自己不了解的書,一方面是為了給自己掃盲,希望自己能多一點知識,少一些偏見,更好的公正公平的給孩子一些幫組。另一方面是為了做一個學生,保持和學生一樣的茫然求知狀態,讓自己和孩子保持一樣的緊張度,體會在學習困境中脫困的掙扎過程,感同身受,一起進步。

  這本書中談到了關於政府監管的問題,讓我想到了一個故事——《自然之道》

  我和七個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遊。在這個海島上,有許多太平洋綠龜在築巢孵化小龜。我們的目的,就是想實地觀察一下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

  太平洋綠龜的體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龜不到它的百分之一。幼龜一般在四五月份離巢而出,爭先恐後爬向大海。只是從龜巢到大海需要經過一段不短的沙灘,稍不留心,幼龜便可能成為食肉鳥的美食。

  那天我們上島時,已近黃昏,很快就發現一個大龜巢。突然,一隻幼龜把頭探出巢穴,卻又欲出而止,似乎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正當幼龜躊躇不前時,一隻嘲鶇突然飛來,它用尖嘴啄幼龜的頭,企圖把它拉到沙灘上去。

  我和同伴緊張地看著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對嚮導說:"你得想想辦法啊!"嚮導卻若無其事地說:"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嚮導的冷淡,招來了同伴們一片「不能見死不救」的呼喊。

  嚮導極不情願地抱起那隻小龜,朝大海走去。那隻嘲鶇眼見到手的美食丟掉,只好頹喪地飛走了。

  然而,嚮導抱走幼龜不久,成群的幼龜從巢口魚貫而出——那隻先出來的幼龜,原來是龜群的「偵察兵」,現在被嚮導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龜得到錯誤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於是爭先恐後地結伴而出。

  沙灘上無遮無攔,很快引來許多食肉鳥。數十隻幼龜成了嘲鶇、海鷗、鰹鳥的口中之食。

  不一會兒,數十隻食肉鳥吃得飽飽的,發出的歡樂叫聲,響徹雲霄。我和同伴們都低著頭,在沙灘上慢慢地走。嚮導一邊走一邊發出悲嘆:「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危害。」

  很多經濟學上的問題都和這個故事很像啊,好心辦壞事啊!

  這本書對我的啟發很多:當我看不清現象背後的原因時可以看看此書,讓自己清醒一下,複習一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當我學習缺少動力時看看此書,看到薛老師,薛老師的老師們都在向別人學習時,我就沒有理由不好好學習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