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下午,女兒放學回來,從書包里掏出一本簡裝的《家長必讀》遞給我說「媽媽,請您抽空好好的讀一讀這本書,讀完之後要寫一篇讀後感喔!」看著她堅定的小眼神,我立刻放下手中的《儒林外史》,鄭重地接過這本書,認真地拜讀起來。
翻閱了幾頁便驚喜地發現這本貌不驚人的書,可蘊藏著極為深刻而豐富的「內心世界」。這本書是以發展心理學的理論作為研究基礎融合了教育實踐中的各類案列,引經據典、旁徵博引、深入淺出的把教育理論與實際揉為一體,真不愧為一本操作性極強的教育指南。捧著書細細品來,每一章節都能引起我的共鳴,感觸頗多受益匪淺。
我作為一名普通的國小中年級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遇到過種種困惑甚至是迷茫,常常感嘆「究竟什麼是正確的教育模式,又該如何教育好我的孩子?」在這本書中,我驚喜地找到了教育應有的姿態。
首先,教育是平等與尊重。不論是書中提到的習慣養成又或是性格培養的關鍵都是「平等與尊重」,這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最近「深圳寶安虐童事件」讓人觸目驚心,反思其背後的原因,不難看出,孩子在某些家長的眼中並非獨立的個體,而是自己的附屬物,以至於受到何種對待完全取決於自己。這就不難理解,為何打著「愛」的旗號家暴孩子的事件屢禁不止。試想這些被如此「教育」的孩子長大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呢?繼續成為施暴者,並將這種「教育模式」代代相傳,又或是成為嚴重的心理疾病患者,不斷地傷害自己或他人。這種「教育模式」不會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絕對不是我們要的教育。家暴是極少數個例,但大多數家庭也少不了責罵、體罰式教育,理由多半是因為「孩子不聽話」,潛台詞是他們應該聽話,因為是我們養育了他們。大文學家胡適說過:「我對他只有抱歉,決不居功,決不市恩。至於我的兒子將來怎麼對我,那是他自己的事。我決不期望他報答我的恩,因為我已宣言無恩於他。」孩子與父母本就是平等的,養育他們是父母應盡的責任,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獨立的人格和被尊重的需要。平等地對待他們,如同對待我們的同事、朋友,讓他們體會到與家長是平等的,才可能會認真的對待自己、平視自已,主動肩負起自我成長、自主進步的責任,也才會具備我們期待的自尊心與責任感。只有家長們放下語言或非語言的暴力,真正開始學著平等並尊重自己孩子的那一刻起,教育才開始真正生效。
其次,教育是理解與包容。書中提到孩子性格培養要注重良好習慣的養成,書中列舉了國母宋慶齡和民族英雄林則徐兒時的小故事。我也深受啟發,在我看來他們優秀的品質養成除了個人聰穎好學,更離不開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在遇到問題產生分歧時,他們依舊堅持自己的觀點,哪怕在家長眼中是錯誤的決定。然而他們的父母沒有強迫其改變觀點順從自己,而是給了他們最大的理解和尊重。充分的理解讓他們得以更加平和、客觀地看待問題,也塑造了他們睿智機敏、善於思考的良好習慣。現在很多家長,包括我在內,遇事都會很急躁,見不得孩子犯錯,總想著讓他少走彎路,少摔跟頭。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其特殊性,家長的經驗之談,對於孩子未必是最有效的。要理解他們有認知自我的需要,給他們獨立思考的空間;要放手讓他們勇於實踐,探索未知;要包容允許他們犯錯,給他們犯錯的機會和改正錯誤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是旁觀者,卻也是引導者。離開父母溫暖的羽翼,孩子們才能在風雨中自由翱翔,那時他們會更明白,正是家長理解與包容,讓他們學會成長,勇於面對困難,迎難而上。
最後,教育是自省與提高。書中的很多章節都提到了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也是父母的鏡子,這是心理學中很著名的「鏡像理論」。兒童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模仿他認可的人乃至生活中常見到的人,最常見的就是父母與家人。父母的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而父母的言行里,也藏著一個孩子未來的模樣。也這正是我們常說的身教重於言教的原因。想讓孩子成為愛讀書的人,看看自己是否常常與書為伴?想讓孩子的體能優異,想想自己有沒有常常在運動場上揮汗如雨?想讓孩子有堅忍不拔的毅力,想想自己有沒有在困難面前堅強不屈,勇往直前?如果沒有,那我們首先該做的是自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孩子是我們一面最清晰的鏡子,看著他們身上的種種問題,我們應當冷靜的想想,這些問題來自何處,是不是我們身上的?很讓人慚愧,答案多半都是肯定的。
找到這些問題根源,我們才有提高的可能。除了自省,家長們還可以和孩子共同探討自身還有哪些被忽視掉的問題,收到的回覆可能會讓我們驚訝!只有家長們誠懇的接受錯誤並加以改正,孩子們也才更容易接受自己存在的問題。想讓他們成長,先從家長們自身做起吧,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給孩子們做出前行的榜樣。
洋洋灑灑地說了很多個人的感受,作為一名家長我深知教育的不易,我也是一名一直摸索在教育道路上的國小生。很感謝這本書,它讓我在艱難的行進中找到了方向,也很感謝我的女兒,把它遞到了我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