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富二代」,在傳統印象中與好吃懶做、揮金如土、不求上進、行為乖張劃等號。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言正行端、吃苦耐勞的「富二代」越來越多。相反,越來越多「窮人」家的孩子卻沾上了所謂「富二代」的毛病。
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家人的補償心理,越是家境不好,越覺得不能虧了孩子。
我有一個員工,單親家庭,父母工作不穩定,他小時候跟爺爺奶奶長大。爺爺奶奶家裡也窮,但正因為窮,只要有10塊錢,就把10塊錢全花在他身上。
寧肯窮了全家,也不能窮了孩子,是他們的教育信念。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他,習慣了伸手討要,缺乏感恩心理,今天花明天的錢,消費遠遠超出他的能力。
更要命的是,責任心幾乎為零。我窮我有理、我弱我有理,這種心態讓同事對他意見很大。
離職前,我找他談話,他表情游離,忽然沒頭沒腦地說了一句:「昨天在路上看到有個人,特別像我爺爺。」
我知道長大成人對他是一種凌厲的痛,因為寵愛他的人再也幫不了他。
2
我去一個賽艇俱樂部玩過幾次,有個14歲的男孩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每天早晨6點起床,搭公交轉捷運再步行來訓練。訓練完畢,幫教練收拾好器材,去另外一個地方打籃球。
要去美國留學,他擔心體力跟不上,跟同學玩不到一塊兒,所以拚命練習。晚上,他還要回家給父母做飯。他爸媽對吃沒什麼要求,他想吃什麼,就得做給全家人吃。
如果不是在賽艇俱樂部看到他,我會把「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安到他頭上。
他父親是上市公司高管,我問他為什麼這麼捨得孩子吃苦。他驚訝地說:「怎麼叫吃苦。這不就是活著的日常嗎?」
身邊的創業者,多數同意這樣的觀點:富人都是真正苦過的,他們不會覺得讓孩子吃苦是很大的問題。
3
限於自己的眼界,有一些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很容易在教育上犯錯誤:認為只要學習好就行。他們的孩子不管學習好不好,反正從來不洗內衣、不打掃衛生、見到陌生人不打招呼,成績以外的事情跟他沒關係。
這樣直接導致孩子的責任感差、社交能力差。工作後,成了團隊裡做事不動腦筋,出問題就想推卸責任的小公主小王子。
他們從沒把自己當成一個完整的人,可以對某個綜合性的項目負責,而是一枚螺絲、一個零件,幻想後面有為自己收拾戰場的家長。
富人穿100塊錢的衣服是節儉,窮人穿同款就是窮酸;你家孩子去咖啡館打工是賺零花錢,富翁的兒子去打工就是勵志。
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中,貧窮的父母往往培養了孩子過剩的自尊。為了不讓別人說自己的孩子是窮人,乾脆不讓他們穿100元的衣服、去咖啡館打工。
然而,自尊是虛無的,生活是現實的,虛榮不能幫任何人撐過一生。
貧窮家庭的這種「自尊教育」,讓孩子特別「晚熟」。當同齡人已經知道踏踏實實為一日三餐、十年後的生活搏命時,他們卻抱著熱乎乎的自尊心,幻想只要擺出成功人士的派頭,就能成功。
4
為人父母,要能夠正視自己人生的失敗,反思貧窮的成因。我永遠記得國小5年級的某天,一貫冷傲堅強的父親在飯桌上說:「我這輩子才華和努力都夠,賺不到錢的原因是個性太強、處事不圓滑。」
後來他又多次反思這個問題,所以我大學就開始看心理學的書,一直特別重視自己的情商修煉。父親身上貧窮的成因,在我這裡得到了修復。如果他沒有坦誠面對,而是怪家庭怪社會,後代可能就會在偏執的怪圈中,變得又窮又驕傲。
家長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比故作堅強更有威信。條條大路通羅馬,不要跟住在羅馬的人比,父母與孩子一起的每一次努力,都會讓孩子離羅馬一天比一天近。
面對、接受、處理、放下。願天下為人父母者,都堅信父母可以比學校更有力量。教育資源的差異,可以靠父母的好心態彌補。
來源:微信公眾號「清唱」(ID:qingchangaixiaoyang)作者:艾小羊,代表作:《我不過無比正確的生活》微博:有個艾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