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注釋:意為天下大事的興盛、滅亡,每一個老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是顧炎武在《日知錄·正始》中提出的觀點,而八字成文的語型則出自梁啓超。
2、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成
注釋:此聯為明東林黨領袖顧憲成所撰(《名聯談趣》275)。上聯將讀書聲和風雨聲融為一體,既有詩意,又有深意。下聯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風對雨,家對國,耳對心,極其工整,特別是連用疊字,如聞書聲琅琅。至今仍意義重大:讀書人不僅要讀好書,還要關心國家,關心政治,關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體會世間百態,而不要讀死書。
3、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陸游
注釋:選自宋代陸游的《病起書懷》。意為:雖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從沒忘掉憂國憂民的責任。人死了以後才能評定他的功過。
4、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注釋:出自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原句為: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意思就是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分愁,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
5、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林則徐
注釋:這是我國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則徐詩中的兩句。意為: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願,絕不會因為自己可能受到禍害而躲開。林則徐留下的慷慨悲歌,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激勵了無數志士仁人,然而言為心聲,每念及林則徐當時的處境,又未嘗不扼腕長嘆。
6、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注釋:出自杜甫的《春望》。意為: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7、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陸游
注釋:出自南宋詩人陸游的《訴衷情》。「胡未滅」,說國讎未報;「鬢先秋」,嘆此身已老;「淚空流」,訴壯志難伸;三個三字短句「一吟悲一事」,並以對句形式組成一韻,九個字說盡了一生心事。
8、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9、 大意:憂慮操勞國事可以使國家興盛發達,追求安逸享樂可以招致自己的滅亡。
10、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11、 在國家事業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儉。
12、 一個人對人民的服務不一定要站在大會上講演或是作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隨時隨地,點點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訴人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墾植。 ——傅雷
13、 竊以為天地之所以不息,國之所以立,賢人之德業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誠為之也。
14、我以為天地的運轉不息,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業的發揚和持久,關鍵在於真誠。 ——曾國藩
15、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16、 在國家事業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儉。
17、 一個人對人民的服務不一定要站在大會上講演或是作什麽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隨時隨地,點點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訴人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墾植。 ——傅雷
18、 我們深信教育是國家萬年根本大計 ——陶行知
19、 幸福,就在於創造新的生活,就在於改造和重新教育那個已經成了國家主人的、社會主義時代的偉大的智慧的人而奮鬥。 ——奧斯特洛夫斯基
20、 只有由受過教育的人民組成的國家才能保持自由。 ——傑斐遜
21、 教育是國家的主要防禦力量。 ——伯克
22、 青年人的教育是國家的基石。 ——富蘭克林
23、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江澤民
24、 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廢品,就會使國家遭受嚴重的損失。 ——馬卡連柯
25、 外國人不需要中國人,中國人也不需要外國人,在這一點上,我任何時候都是和義和團站在起的。義和團是愛國者。他們愛自己的國家勝過愛別的民族的國家。我祝願他們成功。義和團主張把我們趕出他們的國家。我也是義和團。因為我也主張把他們趕出我們國家。 ——馬克吐溫
26、 一個國家如果綱紀不正,其國風一定頹敗。 ——塞內加
27、 人類第一個國王乃是一名成功的士兵,國家的功臣無需有榮耀的祖先。 ——伏爾泰
28、 青年人的教育是國家的基石。 ——富蘭克林
29、 我們有力的道德就是通過奮鬥取得物質上的成功;這種道德既適用於國家,也適用於個人。 ——羅素
30、 這樣說無論如何都不過分,那就是,法律的目的不是廢除和限制自由,而是保護和擴大自由。就真正意義上的法律而言,不管在哪個國家中,哪兒沒有法律,哪兒就沒有自由。自由使我們免於他人的強制和暴力,而這在沒有法律的地方是不可想像的。 ——【美】哈耶克()
31、 在我們這樣自由制度的國家,任何人只要高興,只要肯花錢,就能自己毒害自己。 ——馬克·吐溫
32、 只有由受過教育的人民組成的國家才能保持自由。 ——傑斐遜
33、 一個人的絕對自由是瘋狂,一個國家的絕對自由是混亂。 ——羅曼·羅蘭
34、 青年人首先要樹雄心,立大志,其次就要決心為國家、人民作一個有用的人才;為此就要選擇一個奮鬥的目標來努力學習和實踐。 ——吳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