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館
現在的年輕人,哪能做到三十而立,往往都是三十不立。
1
曾在貼吧上,看過這樣一個帖子:
「32歲,自己的存款為0,真得就差不多該自殺了。」
網友稱自己已經32歲了,但還是一無所有,以前以為30歲的時候會是前途無量,但是等30歲的時候,才發現明明是前途無亮。
在知乎上,你搜一搜「30歲」,就會有很多焦慮30歲的提問。
「30歲的男人,得有多少存款才正常?」
「30歲沒結婚的女孩是不是怪物?」
「男朋友30歲了還沒有成績,值得與其共度一生嗎?」
「女性30歲就開始掉價了?」
「30歲男人一無所有怎麼辦?」
……
問了一圈周圍90後的同事,無論男女,都認為30歲都得有點成就了,覺得如果30歲碌碌無為,那麼這輩子就真得完了。
孔子在《論語》中曾提到過「三十而立」,原意中的「立」是只自我人格獨立的意識。
但現在,三十而立,已經演變成了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桿——有沒有車、有沒有房、有沒有結婚、有沒有錢。
所以,現在年輕人都格外恐慌30歲,生怕30歲時不能讓自己、父母、社會滿意。
2
對於女性來說,當邁過30歲這個檻的時候,最能擊敗她們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婚姻。
同事小蕊,在30歲前,對於自己的情感問題一點都不著急,即使身邊還有幾個不錯的男生,也都沒有想過要發展。
別人一催,都說自己還小,不著急、不著急。
誰知道,剛過30歲生日,她就慌了,每天一下班就匆匆忙忙去洗手間補妝,晚上還要去相親,最誇張的時候,一個月連續見了25個男人。
這下沒有人催她了,反倒是她不斷催人要給她介紹對象,她說,一定得在30歲把自己嫁出去,要不然就成大齡剩女了。
為了能把自己嫁出去,小蕊對另一半的要求一降再降,現在直接都成了,只要是個男的、只要2019年能娶她就行。
結果,每次一聽這要求,正常一點的男人都被嚇跑了,剩下的都是些也急著結婚,想找個湊合過日子的人。
也許,今年小蕊能如願把自己嫁了,但她日後能不能過得幸福,這個誰也說不好。
畢竟,幸福婚姻都是建立在相互欣賞、愛慕、了解的基礎上,跟年齡真沒有太大的關係。
在TED演講中,米希爾曾說過一個現象:
現在很多人都是這樣,在年輕的時候一點都不著急,結果一到30歲就開始慌了,就像玩搶凳子遊戲,哨聲一響,就立馬搶最近的凳子坐,根本都不管這個凳子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喜歡的。
如果一個人,過於執著30歲這個年齡,那麼,結果就是為了搶一個凳子而去搶,到頭來根本就不是為了自己人生負責的態度,不過只是按時打卡罷了。
3
對於男性來說,當邁過30歲這個檻的時候,最能擊敗他們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成就。
男性越是臨近30歲,就越有一種成就焦慮,生怕自己會被同齡人甩得遠遠的。
之前,曾有一個讀者在後台留言說,在28歲那年,他聽朋友說,如果男人在30歲沒有100萬的話,就跟閹割了沒有什麼區別。
但在那時,他的個人存款不到2000塊,就算他每天不吃不喝,2年間也攢不了998000塊啊!
於是,他就開始瘋狂找能賺錢的門路,找了兩天兩夜後,他發現賭球還挺靠譜的,只要本金足夠大絕對能回本。
從一開始挪用積蓄、到後來的信用卡套現、再到最後的網上高利貸,在賭球這條不歸路上,他越走越遠。
短短一年時間,非但沒有賺夠50萬,反而欠了差不多160萬的高利貸,身邊人的電話,早都被催款公司打了個遍,曾經的朋友都躲得遠遠的,生怕他會找他們借錢。
其實,如果當時他不著急,能腳踏實地工作、賺錢,在35歲前,絕對能攢夠100萬。
有數據統計,應屆畢業生平均年齡為23歲,在工作前五年內,他們的平均收入只有8000元,如果不吃不喝,在30歲也只能賺夠67萬元,離100萬還差不少呢。
但如果撇開現實,拿理想中的要求壓迫年輕人,最後的結果並不是壓力越大、動力越足,反而是在這樣的高壓下不斷出現一些致命的錯誤。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定律叫「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說的就是,當人在高壓下工作時,人的工作水平會隨著壓力的增大而下降,換句話說,就是外界要求越高,效果就越差勁。
人在年輕時,最需要的不是這樣難以實現的目標,而是一個踮起腳尖能夠夠到的理想,如果為了讓自己經濟立而立,最後往往是適得其反。
4
一過30歲,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都三十歲的人了,能不能現實一點」。
對於一個人來說,30歲是不可以做夢的年齡,30歲就得腳踏實地、擔負起一個中年人的責任。
學長曾是一個醫學生,在28歲那年,他放棄了做外科醫生的夢想。
原因很簡單,28歲的他研究生才畢業,去醫院還都沒法做醫生,要麼努力考博、要麼再經過1-3年的住院醫師培訓,等到30歲的時候,他的職業生涯才剛剛開始。
再看看他的同學們,都已經有了4年的工作積累,在自己的行業小有成就,賺的錢比他多、日後上升速度比他快的多。
「夢想的代價太大了,我實在耗不起了。」
現在,學長已經轉行多年,賺的錢完全夠他養活一家人了,但是每次經過醫院的時候,他還是忍不住多看幾眼,畢竟那裡才能承載他一直以來的夢想。
有時,別人勸他要不考個博,乾回原本行,他輕嘆一口氣,「都快35的男人了,哪能還做不切實際的夢。」
什麼年齡就該做什麼事情,看上去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
但這不過是在拿著年齡來綁架自己,強行要求自己要跟上同齡人的節奏,但沒有人的節奏是一樣的,如果用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結果就是永遠過得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很喜歡張艾嘉曾說過的一句話,我才不過是64,跑起來,路仍長。
年齡只是一個人細胞增長的時間,不能成為自我設限的理由,如果為了跟年齡妥協,放棄自己的所愛,最後的結果就是,為了堵住看客們的嘴,卻委屈了自己。
5
去年,在一場職場節目《你好!面試官》中,有一個求職者,就因為30歲沒有給人而立的狀態,被應聘者拒絕了。
她的理由是,都一個30歲的大老爺們了,還對自己要求這麼隨性,簡直就不是一個負責任的態度。
就因為這,一下就引發了台上嘉賓的爭執。
作家劉同認為:
「三十而立,真的害了好多好多的中國男性。」
曾經,劉同也是「三十而立」觀念的受害者,在28歲的時候,他一度陷入了崩潰的邊緣,因為那時,全部存款只有17000元,根本達不到一個男人而立的狀態。
我很贊同劉同的觀點,中國人真得是被「三十而立」害慘了。
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按照理想進度實現,不同的時間節點實現不同的人生目標。
與過去相比,現代人按部就班,18歲上大學,22歲大學畢業,如果上個研究生、讀個博士那年齡就更大了;對於一個奮鬥時間只有短短几年的人來說,要想在30歲就能有房有車有老婆,如果不靠父母,那簡直難於上青天。
很多人不知道,「三十而立」的後面,還有一句:「不知禮,無以立」。
簡而言之,三十而立,其實是「三十而知禮」,這絕不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有房有車。
真正的三十而立,往往跟錢、權、名、利都無關,而是作為一個思想成熟的人,能不能夠用最真誠的態度對待自己,對待生活。
就像王小波在《三十而立》中所說:
「以後我要真誠地做一切事情,我要像笛卡爾一樣思辨,像堂吉柯德一樣攻擊風車。
無論寫詩或是做愛,都要以極大的真誠完成。眼前就是羅德島,我就在這裡跳躍——我這麼做什麼都不為,這就是存在本身。」
6
其實,三十而立的背後,還是人們對年齡的焦慮,生怕自己會被同齡人遠遠甩在身後。
如果說,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那最重要的不是你能跑第幾,而是在整個跑的過程中,你是不是樂在其中。
每一個不在乎「三十而立」的人,都不會輕易把人生的選擇權交給年齡,相反,他們就是要自己牢牢把握住主動權。
比如說,王德順,當了大半輩子的啞劇演員,一直都默默無聞,直到70多歲才開始出名,正因為無懼年齡的束縛,他才能一人活出幾輩子的精彩;
比如說,摩西奶奶,從70歲才開始學畫畫,到90歲辦畫展,因為不被年齡綁架,她就能做到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再比如說,84歲的老奶奶,跟著兒子一起騎著機車走川藏線,因為不被年齡牽著鼻子走,她把人生活到淋漓,走過海拔4000多的埡口,還嫌不夠高。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有的人畢業早,在風口上就早日成為了人生贏家;有的人上學上的久,得沉澱幾十年才能一炮而紅。
別因為三十而立,就急匆匆給自己的人生按下快進鍵,別把年齡看得太重,否則會顯得生命太輕。
來源:國館(ID:guoguan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