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我們都能本末相順,而不是本末倒置。
先看一個生活軌跡:
大學: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孩子想報個外省的大學。如高曉松所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孩子覺得自己已經被管了18年,這下終於不用家長管了,離家越遠越好。可有的家長會說:「爸媽就你這一個孩子,跑那麼遠,沒人照顧你,萬一生活不能自理可咋辦?還是就近報個本省的大學吧,回家方便,爸媽看你也方便。」
專業:選專業的時候,孩子想報一個相對感興趣的專業。多數人18歲時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專業,更不清楚這個專業要學什麼課程。家長一看:「你張姨說這個專業不好,×××家的小孩畢業都找不到工作,還是報個法律、會計、金融這樣好就業的專業,到哪兒都不愁找工作。」
工作:畢業了,有的孩子趁著年輕想去北上廣看看,體驗一下大城市的生活。有的家長說:「大城市節奏那麼快、壓力那麼大、人才那麼多,去了肯定特別辛苦,媽不想讓你受罪,你爸托關係給你找了個事業單位……」然後,孩子過上了朝九晚五、安穩平靜的生活。
結婚:有的家長告誡孩子上大學期間不準談戀愛,可等孩子一畢業就催著他們回家相親,趕緊結婚生娃:「老張家的孩子也剛畢業,在電業局上班,工作特別穩定,收入也不錯,你倆先處著。」「媽,我不喜歡那樣的。」「那你喜歡啥樣的,你就是太挑,人家工作那麼好。」「我嫁(娶)的是人,又不是他(她)的工作。」
以上是我想像出來的場景,雖然身邊有這樣的例子,可這並不能說明人家就不幸福。
下面是發生在我身邊的真實例子:
工作:畢業5年,我們那個專業的多數男生在跑業務,女生在當老師,還有一部分人在事業單位,好像只有我一個人做了網際網路。有時跟在家鄉幾年沒見的同學聊起天來,情誼依舊在,氣氛依舊好,可有些看法和想法真的已經不在一個頻道上了。你說的他不關心,他說的你不在意。
有人一年換幾個工作,崗位不同,行業也不同;有人幾年不換工作,在行業里深紮下去。5年過去了,有人依然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有人已經做到了管理層。
都說畢業5年是個坎兒,有時畢業三四年就能看出差距,不僅僅是想法、觀念、意識上的差距。僅從金錢上來說,身邊有的人現在一個月真的比別人一年掙的都多,多數在家鄉的同學一個月工資2000多塊錢,身邊一個非常牛的同齡人,在北京年薪大概35萬,簡直就是活生生的榜樣,雖然城市不同沒有可比性,可這就是現實。
婚姻:畢業5年,有人結婚,有人未婚,有人離婚,而且離婚的人越來越多。每對新人結婚的時候,絕對不會想到以後會離婚。可為什麼離婚率越來越高呢?社會浮躁、拜金盛行、物質至上、本末倒置。
有的女人就想嫁一個有車有房的男人,認為有安全感,這可以理解。但不看這個男人是否真心對她好,或者兩個人是否真的合適。從相親到結婚,短短數日,婚後發現對方跟婚前判若兩人,導致最終勞燕分飛。
不管是工作、婚姻還是生活,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會這麼大?我覺得原因是:本末倒置,抓不住重點。
工作上「本」應該是:找喜歡的行業或崗位,一直深紮下去,即使剛開始不那麼容易找到,但應該多嘗試,起碼先找個不反感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幾乎決定了以後的職業方向,即使剛開始工資很低,可有人就是不願花時間和精力找,總想一步到位。
有人選擇了「末」:只為湊合找一份工作,或是錢多事少離家近,或是穩定,或是中午管飯。最後幹了一段時間發現不喜歡,換了一個又不喜歡,幾年過去了,發現想乾的不會幹,之前的工作也沒有累積下什麼經驗,還得在一個新行業或新崗位上從頭做起,換來換去到最後自己也不知道要做什麼了。
婚姻上的「本」應該是:門當戶對,彼此合適且真心相待,包容理解,共同奮鬥。
有人選擇了「末」:有車有房有編制、有錢有權有戶口、胸大腿長,不去考慮對方跟自己是否真的合適,是否真心對自己好,為了結婚而結婚。
還有好多本末倒置的例子:
上學:「填鴨式」教育,死記硬背,不會活學活用,邏輯思維能力差。
英語:英語四級能考特別高的分數,張嘴卻不會說一句英語。
開車:從駕校順利拿到駕駛證,上路卻不敢開車。
讀書:不喜歡看書,卻喜歡微博、微信、偶像劇,最愛「雞湯」和「歐巴」。
父母:跟父母說不上幾句話,在網上跟陌生人推心置腹。
在一個老人摔倒在路上眾人不敢扶的繁榮社會,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有時真的是現象級的。有時我看電視劇覺得都是在瞎演,可時間長了卻發現,生活永遠比電視劇狗血。
呂同學說:「我對這個社會如此妥協,可還是不開心,那我為什麼還要妥協呢?」人生下來就是來受苦的,可就是因為來受苦,才要多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情,有的人卻是又受著苦又不開心。社會有時本末倒置,可正因為這樣,我們才不能捨本逐末、倒行逆施,要眼光長遠,分清什麼是「本」,什麼是「末」,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不要到最後得不償失。
最後希望我們都能本末相順,而不是本末倒置。
摘自:《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