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貧困封閉的山村里,有一個不願繼續貧困和封閉下去的孩子。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聽到一個從遠方來的過路人談起了城市,於是心中萌生了到城市去的念頭。
哥哥對他嗤之以鼻:「你要有自知之明。」
孩子說:「我要到海邊去。」
哥哥苦口婆心:「咱們祖祖輩輩都在大山里生活,就你好高騖遠,人貴有自知之明,你卻連一點自知之明都沒有!」
孩子將信將疑,幸虧他年紀還小,還沒養成啥話都聽的習慣。
孩子在慢慢長大,當他覺得自己有足夠的力量走出去的時候,他告別了這個生活了多年的小村。
歷盡艱辛,他終於來到了城市;歷盡更多的艱辛,他又見到了大海。
他去了許多夢裡去過的地方,還去了夢裡沒有去過的地方。
而勸他要有自知()之明的哥哥,卻像他的父輩一樣,老死在貧困的村子裡,至死他都沒有見過城市和大海。
知道自己有多麼偉大、多麼獨特、多麼獨一無二,這是最起碼的自知之明,可惜人們往往把「自知之明」這個成語的意思理解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