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希望職場的朋友們把時間用在提升能力上,而不是用在跳槽上。
001
小劉是國內211高校的畢業生,學的專業是計算機,2011年畢業,當時去校招的企業很多,有央企,外企,民企,但最後小劉選擇了一家規模比較大網際網路民企,一方面是小劉想做自己的專業,他不想荒廢學習了四年的專業,再者就是小劉覺得在網際網路行業,民企的靈活性會更強,市場的適應力也會很強,而且小劉覺得他的個性也適合民企的風格,做事不會循規蹈矩的,比較有衝勁。
小劉入職的企業在北京這個行業內還是比較有名氣的,在這個領域內是公認的「黃埔軍校」,老闆在技術方面也是非常的有名氣,所以也有很多員工鍍金後跳槽到了競爭對手那裡,還有的就自己創業做了老闆。
小劉到公司後先是被安排到了技術部門,做了一名標準的「程式猿」,但是一年後小劉就坐不住了,他覺得天天早九晚九的敲代碼,這不是他想要的工作,於是,他專門找了分管技術的副總裁表訴了自己的想法,自己想去做業務或者做管理方面的工作。因為小劉平時的表現還很不錯,守紀律,正能量,還經常主動加班。副總裁就把技術總監叫過來商量此事,總監對他印象也很好,而且還不願意放他到其他部門,於是小劉便頂替了剛離職的一個主管,當了一個6人團隊的小頭目。當主管後,小劉具體敲代碼的工作就做的少了,除了把小組的工作安排好以後,他還主動幫總監做了很多類似助理的活,這樣深得總監的喜歡,很多事情總監都讓小劉去做。一年後小劉已經是技術部門名副其實的二號人物了。這個時候小劉畢業工作才兩年。
小劉的職場經歷看似非常順暢,我們來看看小劉都做對了什麼。
第一、應屆生選擇什麼樣的公司工作最合適。因為是網際網路企業,所以小劉選擇的是民企,理由是「網際網路性質的民企靈活性會更強,市場的適應力也會很強」,而且他覺得「他的個性也適合民企的風格,做事不會循規蹈矩的,比較有衝勁」。
在國內,不同性質的企業在每個行業的優勢是不同的。
金融行業——央企、外企、民企。
投資行業——外企、民企、央企。
網際網路行業——民企、外企、央企。
製造業——外企、民企、央企。
能源行業——央企、民企、外企。
所以要根據自己選擇的行業來選擇公司。
第二、踏實沉澱打基礎。小劉踏踏實實的做了一年的程式設計師,而且給領導的印象是「守紀律,正能量,還經常主動加班」。這就是第一印象,剛邁入職場的表現決定了你此後的職場前途,領導不會給一個不守紀律,經常抱怨傳播負能量的人升職加薪。你的部門主管一定是在第一時間把本部門不守紀律,傳播負能量的員工調走。但小劉憑著一年的基礎工作獲得了機會。
第三、小劉做了小主管後,除了安排好自己小組的工作外,主動協助總監做事,不計報酬,這樣的下屬,沒有一個領導會不喜歡。關鍵是你是否可以做的到。我們剛開始進入職場,我們最需要的是什麼?不是高工資,不是舒適的辦公環境和條件,而是有助於持續提升能力的工作機會,這個工作機會就包括做好本職工作,主動協助領導很好的完成其他工作,記住了「主動和很好」是兩個關鍵點,還有就是不計報酬,千萬不要因為多做一點工作就和領導談加工資,你把事情做好了,領導能不替你想工資的事情呀?
三年後小劉頂替了離職創業的總監,負責80多人技術部門。
又過了一年,小劉也離職去了總監創業的公司,做了新公司的合伙人。
從職場小白,到創業合伙人,小劉用了6年時間。
002
張軍是2012年畢業的,在西安讀了一個三本的大學,學校里也有校招,但是比較知名的大企業都到好學校去了,來他們學校招生的企業也是一般般。但張軍不甘心,拿到畢業證後他就直接南下到了深圳,開始他投了很多大的企業和知名的企業,但全部石沉大海,一個面試機會都沒有,眼看著彈盡糧絕了,他開始選擇一些不是很知名的企業投簡歷,果然很快就有面試機會了,幾經挑選後他選擇了一家做電商託管的公司,原因有三個。
一、公司已經做了三年了,老闆既懂技術也懂行銷,三年前公司是5個人開始做,現在已經有80多個人,應該是處於一個快速增長期的公司。
二、公司的業務方向應該是一個順應發展趨勢的,2012年在阿里巴巴的推動下,很多傳統企業開始觸電,未來的業務應該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三、老闆的個人魅力吸引了他,老闆三年前創業,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他先是把內部管理做了很多標準化的規劃,這樣招來的人按照標準工作就可以了,然後老闆親自帶隊一家一家拜訪客戶,公司第一年的客戶基本上都是老闆一個人做下來。從第二年開始老闆就組建了銷售團隊,現在的業務基本上不用老闆做了,全是銷售團隊搞定。所以他第二次面試聽了老闆講完創業經歷後當下就決定入職。
張軍入職後從銷售開始做,一年後就組建了自己的業務團隊,二年後他的業務團隊在十幾個部門裡排名第二,後面因為業務需要老闆讓他負責了整個公司的客服。
又過了三年,張軍已經是公司的副總了,這個時候公司還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可,拿到了一筆不小的融資。
003
陳春華教授在她的書中說,有一次,她和正在讀研究生的女兒聊天,關於未來的工作和規劃,她的女兒告訴她,她更傾向於去一家小一點的公司,而不是到一家大公司。理由是,小公司讓你在短時間內能獲得更多、更全面的鍛練機會,但大公司可能僅僅只是一個很窄的角色。
從信息獲取和鍛鍊機會的角度看,抗訴觀點是沒錯的。
但我覺得,究竟是選擇大公司工作還是小公司工作應該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而是要根據自己的情況綜合判斷。
第一、從行業的角度去判斷,你進入的這家公司最好是這個行業的前三名,這樣就保證了你獲取的信息、接觸到的管理以及資源也是前三名的。起點決定終點。
第二、從公司的發展階段判斷,一般情況下在公司快速發展期加入,伴隨著公司一起發展對剛剛進入職場的你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第三、從公司的性質來判斷,就像我在前面列舉的例子一樣,在國內不同性質的企業在各個行業的優勢是不同的,所以選擇高起點就意味著你選擇了未來。
第四、從區域分布來判斷,比如,金融和投資一定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其他的最好都不要去了,因為這兩個行業對資金、人才、資源有著非常高的要求。深圳之所以排在廣州前面是因為深圳實際上在科技,網際網路、金融、智慧型等領域早就超過了廣州啦。比如,房價,深圳的均價是6.6萬排名第一,北京和上海的均價是4.8萬,廣州是2.3萬。
第五、從個人的性格和愛好來判斷,一次吃飯時桌上有一個在中國電信工作了十一年的朋友,他之所以在電信工作了十一年不是說他的業務能力有多好,而是他的桌球打得好,而他的大領導也喜歡打桌球,所以他和大領導是球友。當然,這種情況是特例,我也聽說,在國營企業有些人為了迎合領導的愛好,專門去學習某項技能。
也就是說,看你的性格適合什麼樣的企業,每年有很多人報考公務員,一方面是公務員有穩定的收入和不錯的福利,還有就是政府機關的辦公環境不是什麼性格的人都適合的。
外企需要專業能力強和綜合素養較高的人,不適合創業的人。
民企更需要的是有資源,會公關,有行銷能力的人。
很多人畢業多年了還在不停的找工作,那是因為不懂得我說的上述五點。
每個人前五年職業生涯最重要,TA給到你最大價值的不是工作經驗,也不是業內人脈,而是職業習慣。
就像秋葉老師說他自己,頭七年的職業生涯養成了很好的自我時間管理習慣,養成了遇到事情總結分享的寫作習慣,他因為做項目進行了大量的產品技術演示,所以他的結構化思考和演講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並固化到他的思維模式裡面。所以他做成了全國最大的PPT訓練營。
以上只是我根據自己的經驗做的總結,肯定也有不嚴謹的地方,希望大家不要在雞蛋裡面挑骨頭,歡迎有想法的朋友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