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傳統文化作文(一)
中國的傳統文化我感興趣的傳統節日中最喜歡的是春節,因為它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是人山人海,購買年貨,可熱鬧了。奶奶準備了豐盛的食物,外面有許多「砰、砰、砰」的鞭炮聲。每個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們露
出了滿意的笑容。爸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下樓和小朋友一起放,我們玩得非常高興,到了晚會開始,我才戀戀不捨地回家,與家人一起一邊吃水果一邊觀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
我還喜歡過「重陽節」,農曆9月9日,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重陽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上山,暢遊歡愉。這一天放學,我和爸爸媽媽準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奶奶,我心中非常開心,因為我明白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
「元宵節」也讓我難忘。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我們也放了許多煙花,還吃了元宵,猜了燈謎,還到公園裡觀了燈。一家團團圓圓,那時的我心中充滿無比的幸福和歡樂。
中國的傳統節日真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的文化。我了解的傳統節日還有:端午節、清明、七夕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節日,並永遠繼承下去。
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是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作為我們新一代要加強學習,大力弘揚中國的這些傳統文化。
節日傳統文化作文(二)
聽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老師說,春節是這樣由來的: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每到除夕就到岸上的村子吞食牲畜。傷人性命。因此,每到除夕那天,人們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一位老婆婆給了一個乞丐老人一些食物,並勸他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有辦法把那個怪獸趕走。「年」獸闖進了村子,發現大門上貼著紅紙,屋內蠟光通明。院內突然傳來「噼里啪啦」的響聲,「年」大驚失色。落荒而逃。於是老人向人們傳授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家家貼對聯。燃放煙花爆竹。
有句俗話說:「二十三祭灶。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鍋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每年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準備過新年,家家戶戶要打掃打掃以前沒有打掃過的死角,家家戶戶現拖樓上再拖樓下。然後,再蒸饅頭,新鮮的饅頭出爐了:花捲。豆饃。饅頭……奶奶蒸完饅頭。就開始洗菜,做餃子餡。
大年初一早晨,我迫不及待的從床上起來,穿上衣服。去廚房學做餃子,我包的前幾個餃子像老鼠一樣。在奶奶的指點下我學會了包餃子。包餃子時,看見奶奶在餃子裡放了一元錢。「奶奶,在餃子裡放錢幹什麼?」我問。「誰吃到這個餃子誰就有福氣。」我們一家爭著搶著,最後,是爺爺吃到了。吃完餃子,我們全家人一起去拜年。我得到了很多壓歲錢。
我喜歡過年。
節日傳統文化作文(三)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文化有很多,比如:
一、貼春聯、鬥神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是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二、貼年畫
過年,人們除了貼春聯,剪窗花外,還喜愛在客廳里、臥室中掛貼年畫。一張張新年畫給家家戶戶平添了歡樂的節日氣氛。
三、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四、放爆竹
古代過年時人們以火燒竹,爆裂發聲,用以驅鬼,「爆竹」一名由此而來。《荊楚歲時記》說:「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到後來,由於社會和民俗的進化,爆竹發生了兩大變化:一是火藥發明以後,從燒竹子發展為用紙筒灌裝火藥引爆,炸開後響聲貫耳,紙屑飛揚,火藥香四溢,於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後人們又用痲莖把爆竹編成串來放,稱為「編炮」。因其聲音清脆如鞭響,故也叫「鞭炮」。在「鞭炮」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各種花炮乃至煙花。二是爆竹的功能由避邪驅鬼完全轉變為節日的吉祥、熱鬧、喜慶和歡樂。王安石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因此過去老百姓認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過年。
五、掃塵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六、壓歲錢
壓歲錢由來已久,古稱「厭勝錢」、「壓崇錢」、「押歲錢」等,在錢幣系列中,它被歸為花錢類。早在漢代我國就已出現壓歲錢,以圓形圓孔和圓形方孔居多,錢的正面多為吉祥文字,如「去殃除凶」。「福山壽海」、「長命富貴」、「強身健體」等,還有的正面為錢文,背面為祥瑞圖案,如「北斗七星」、「龜蛇」、「老虎」、「八卦」、「生肖」等紋飾。
十、包餃子
餃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歷代曾叫牢丸、水角、餛飩、餑餑等。後來怎麼叫餃子呢?餃的原名叫「角」,「粉角」即用麵粉做的角,「水角」指用水煮的角,因北方人發音「角」「餃」相似,後來就說成「餃」子了。三國時《廣雅》一書載:「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這個餛飩就是餃子,偃月就是半月形。唐《酉陽雜俎》已有「籠上牢丸蒸餃」、「湯中牢丸水餃」的描述。
今天昌明盛世的餃子更是異彩紛呈。從餡來說,有雞蓉、鮮蝦、什錦、三鮮等上百種;從烹法來說,有湯煮、籠蒸、罐煲、鍋貼等各法,速凍餃、即食餃等產品也層出不窮。餃子館也如雨後春筍遍布神州。京城「八大樓」之一的鴻興樓飯莊,一兩面能捏成25個小餃子,一個一種味道。西安唐城餃子館的餃子宴名揚海內外,據說一些老外們吃的時候一邊老叫肚子脹一邊還拚命往口裡塞。瀋陽的「老邊餃子館」因煽鍋蒸餃和熗雞湯煮餃而聞名遐邇。天津清真「白記餃子館」和太原「認一力餃子館」也為華廈餃子上品,使路人垂涎因而門庭若市。廣東粵菜中的鮮蝦仁蒸餃有後來居上之勢,北方人南下均趨之若鶩。
此外,春節還有蒸年糕,倒貼「福」字,守歲,迎春,回娘家等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