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乾板腔

乾板腔,也被稱為「撂乾嘴」,是山西省的傳統地方戲曲之一,起源於河津市汾河北岸沿山一帶。這種表演形式最初是當地民眾自編自唱的口頭創作,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曲藝表演。

乾板腔的表演特點是不需要任何樂器伴奏,演員通過內心的節奏感(稱為「心板」)來掌握節奏,這種表演形式以其短小精悍、生動活潑和風趣幽默而著稱。其基本節奏單位是四三拍,即每兩句為一節,要求每節中的兩句押韻,且韻腳必須同平同仄,還要同聲。此外,乾板腔還運用了當地的方言土語,使其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乾板腔的表演形式最初為單口表演,後來發展出了群口表演。這種曲藝形式在河津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清中後期至今一直是當地民間社火中不可或缺的表演節目。它不僅是一種娛樂形式,也承載著當地的文化和歷史。

乾板腔在1964年的晉南文藝匯演中被正式命名為「乾板腔」,並在1973年被列入山西省的地方曲種,在2014年入選山西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種戲曲形式在山西省內廣泛流傳,也影響到了陝西、甘肅、河南、四川等地。著名演員包括楊玉林、王忠科、馬秀海、董朝元、武躍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