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字的字形演變和造字本義:
字形演變:
在甲骨文中,「明」字最初由「日」(太陽)和「夕」(月亮)組成,象徵日月交輝而大放光明。
後期甲骨文中的「明」字將「日」改寫為類似「囧」的窗格子形狀,這個形狀在「明」字的演變到隸書過程中始終保持,到楷書以前「明」字都表示月亮照窗。
金文字形中的「明」字有時用「月」和「田」(田野)來會意,表示月光照亮了廣闊的田野。
小篆字形沿用甲骨文的「從月從囧」會意取向,寫作「朙」。
隸書、楷書等現代漢字則又回歸到甲骨文的「從日從月」會意取向,寫作「明」。
造字本義:
「明」字的造字本義是「日光或月光將空間照亮」,後來又專門為「月光將空間照亮」的意思創造了一個「朗」字,於是「明」字在多數情況下便側重表示日光充足。
儘管今天寫的「明」字是由「日」與「月」兩個構件組成,但古文字的「明」字也可以由別的構件來替換「日」這個構件,表明「月」才是「明」字必不可少的構件。
綜上所述,「明」字的字形從早期的甲骨文到現代的楷書,經歷了從日月交輝到月亮照窗的演變,其造字本義是日光或月光將空間照亮,後來側重於日光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