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經濟學讀後感(一)
周日花了一天時間把《魔鬼經濟學》大概看了一遍,很就不看書了。沒想到一天不到就能看完一本書,還是最近幾個月來看完的唯一一本書,著實讓自己意外。
看完後,首先說這本書還是挺不錯的。列維特是個很有見地的經濟學家。我覺著他才是一個牛逼的旁觀者,有數學思維卻不表面運用數學,能夠洞察人性。
剛看完時,我還是挺有成就感的,可是我想著想著就覺得有點不對。我是學計算機,為什麼我半年沒看完一本計算機方面的書,卻在一天之內興致勃勃地看了一本經濟學的書。難道我的興趣不在計算機?再進一步想,我畢業這麼久沒有任何計算機方面的進修,也就是說我能保持我還行的技術能力靠的完全是大學裡的基礎。可怕了,我在吃老本,現在吃以前的,那以後吃什麼呢?我該注意了,思考了。不過,目前還沒有什麼計畫。不過,我好像是突然意識到了點什麼……
魔鬼經濟學讀後感(二)
《魔鬼經濟學》---動機是人類社會的基石,主要來源有三:經濟動機、社會動機和道德動機;欺騙無處不在,越是高層,越是懂得如何欺騙;父母對孩子影響,不在於你對孩子做什麼,而在於你本身是什麼;信息是一種資源,掌握更多的信息,你能有更高的社會地位、更大的影響力;普通民眾並不會理性的考慮機率的問題,人們對風險的認識公式:風險=危險+憤怒;人們更加害怕失去而不是得到,害怕未知而非已知,往往誇大自己對事物發展的控制力;事情不能想當然,一些似乎很合乎傳統邏輯的,「傳統智慧」的東西,不一定正確。下結論是需要謹慎,需要深思熟慮。因果關係的確定,往往需要大量的數據來證明和內在的聯繫或解釋來說明;混雜因素無處不在,偏倚在各個學科中要做專門的考慮。
魔鬼經濟學讀後感(三)
上大學以來,在一些如微觀經濟等跟經濟有關的課堂上,總聽到老師們推薦一本經濟類的書,說是必讀的——它就是《魔鬼經濟學》。()這本書實在搶手啊,在圖書館是要預約才能借到的,我把它從圖書館拿回來的時候,心情那叫一個激動啊,於是我利用一個星期中午午睡前的空隙把它讀完了。
說實話,當初我想要借這本書來看的目的是比較功利的,想著它既是暢銷書,又是與我們專業有關的,裡面一定會教我們很多經濟學方面的知識。可是一整本書讀下來,感覺作者史蒂芬·列維特直接告訴我們的關於經濟學方面的東西不多,但他在書中向我們展示的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我發現作者善於推翻人們一貫的想法,然後用一系列的調查數據來向讀者闡明自己的觀點。雖然我感覺書中的一些大多數關於美國背景與我們日常接觸的很不一樣,導致我會對一些章節不太理解,但是我還是比較認同作者的做法,那就是用事實說話。
然而,我對書中作者關於孩子教育與父母之間的關係的看法持保留態度,可能是因為國情不同吧,我始終認為孩子教育與父母之間有極大的相關關係。書中史蒂芬·列維特有這樣一個觀點:毫無疑問,在孩子一生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可是,大多數父母都是在孩子出生之後開始學習如何教育孩子的,這時已經為時過晚了。對此我不太認同,因為放到中國來說,父母的教育對孩子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
具體拿我最近在《讀者》看到的一篇文章來說吧。文章題目是什麼已經忘了,但裡面的內容讓我下定了一個決心,以後教育孩子也要像文章所說的那樣去教。那篇文章主要說的是一個13歲男孩到國外生活一段時間的故事,因為他爸爸有事,所以要把他托給外國一個朋友看管,在機場,爸爸友人這樣對小男孩說:「聽著,你爸爸不沒有欠我人情,我也沒有欠他人情,這樣我們之間不存在什麼人情利益關係,所以你在我那兒住的時候要自己照顧自己,不要指望我照顧你的起居飲食。早上要自己做早餐,自己想到哪兒玩可以按照旅遊手冊上寫的路線去遊玩,若是我有空我可以陪你去……」就這樣,過了幾個月國外生活回來,小男孩的變化讓全家人吃驚,他成了具有極高自理能力的13歲小男孩。就我自己而言,父母給我的影響也是最大的,在他們身上我學到了要承擔責任、努力前進,因為在家裡,我們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舉止,他們就是我們的榜樣。當然,青春期的我們就很難說了。
由此我認為,家長給予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對他的身心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如果父母不放手去讓孩子自理,他就遲遲不能獨立生活。當然,小夥伴跟環境也是重要因素,但我覺得父母的教育才是關鍵。而前一段日子有位老師在網上發布的帖子也跟這個話題有點關聯,他認為如今「寒門難出貴子」,就是說富人家的子弟由於他們的父母肯花錢給他們最好的教學資源,這樣他們的孩子在日後的各種競爭中可以脫穎而出。當然,這涉及的有教學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但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仍是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