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後感(一)
《我們仨》是錢鍾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這本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痛定之後,只剩下滿紙洞徹生死的達觀……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裡,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認識楊絳緣於錢鍾書先生,讀書年代,讀《圍城》曾被我們視作為一種時尚,仿佛不讀《圍城》就不是文學愛好者。由此,也進一步了解了錢鍾書先生和他的家人,這樣的了解畢竟不同於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這樣的家庭也畢竟不同於我們。但是,一直以來卻從未讀過楊絳先生的文字,也許當時的讀書更多的是追隨潮流吧。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楊絳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說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鬆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麼喧譁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裡記錄著生活里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對於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為了乾枯的老井。楊絳說:「生了獨女錢媛這麼多年,也就牽掛了這麼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髮人送黑髮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著走過了這麼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餘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那個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一個人守著孤單的身影,對著寂寞的檯燈嘆息。
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特別是錢瑗先去後,對於楊絳女士這樣不喑廚事,專做學問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起居更是簡單、不容易了。所有經歷過的悲歡離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裡是一種淡定自然,如魚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讀者那裡卻常常禁不住感慨萬千、長嘆不已……
楊絳說:「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但是她還是願意「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因為她的心裡已經裝滿了「我們仨」的情和愛。
一個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們仨》讀後感(二)
讀楊絳《我們仨走到人生邊上》,我被作者真摯的情感所感動。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生活場景歷歷在目。他們三人作為高等知識分子,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有著正常人的生活與喜怒哀樂。中國知識分子「不忮不求」與世無爭孜孜以求的嚴謹治學精神在他們身上體現的很濃厚。
錢鍾書是我最鍾愛最尊敬的大知識分子。我把他所有的作品都買下來了,有空的時候就讀一讀。雖然有些讀起來比較費事,但我還是很樂意去翻一翻的。記得當時的《管錐篇》是我30歲生日時,我讓妻子給我買的禮物,至今還在書架上整齊的碼放著。我很驚詫於他讀書的廣博與駁雜,中外知識與思想在他那裡互通有無,信手拈來,全無絲毫的彆扭與不適。以後,凡是有關錢鍾書的傳記、逸事我都愛看,並且做了很多筆記。我想走近他,看看他是怎樣讀書、治學的。我的書架上還有《錢鍾書與西學》、《錢鍾書傳》等。因為喜歡錢老,自然「愛屋及烏」:喜歡他的夫人楊絳的作品。
楊絳老先生懷著深深的眷戀,回味著他們一家的幸福生活。在《我們仨》裡,作者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還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相聚。」其誠摯真切的情感及其單純樸素與世無爭的書香生活令人感動和艷羨。
錢鍾書之所以成為大家,與他刻苦攻讀是分不開的。在《我們仨》裡,作者有這樣的描寫:錢鍾書「不愛活動」,「我在清華借讀半年間,游遍了北京名勝。他在清華待了四年,連玉泉山、八大處都沒去過。清華校慶日,全校游頤和園。鍾書也游過頤和園,他也游過一次香山,別處都沒去過。」「牛津的假期相當多。鍾書把假期的全部時間投入讀書。大學圖書館的經典以十八世紀為界,館內所藏經典作品,限於十八世紀和十八世紀以前。十九、二十世紀的經典和通俗書籍,只可到市圖書館借閱。那裡藏書豐富,借閱限兩星期內歸還。我們往往不到兩星期就要跑一趟市圖書館。我們還有家裡帶出來的中國經典以及詩、詞、詩話等書,也有朋友間借閱或寄贈的書,書店也容許站在書架前任意閱讀,反正不愁無書。」錢老早在清華大學讀書之時,就曾立下「橫掃清華大學圖書館」的志向而遍覽不已。看看錢老,人家的讀書精神,我們之所以這樣平庸,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因為整天在書的世界裡遨遊,因此錢鍾書的生活能力也就不像他的學問那樣高超了。在《我們仨》裡:
鍾書這段時期只一個人過日子,每天到產院探望,常苦著臉說:「我做壞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我說:「不要緊,我會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後他又做壞事了,把檯燈砸了。我問明是怎樣的燈,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滿面愁慮,說是把門軸弄壞了,門軸兩頭的門球脫落了一個,門不能關了。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
在這裡,錢鍾書先生似乎象一個憨態可掬的娃娃,其形象讓人覺得可愛又愛憐。我們非但不覺得可笑,反而覺得這就是一個真實的人。事實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輩子「鍾」於書的人,自然是沒有時間去對付生活中的瑣屑之事的。生活中的「低能」現象就不足為怪了。人的能力是這邊強了,那面就弱了,此事「古難全」。可生活中有這樣的人:他們學問也不怎麼樣,生活的自理能力也是很差。這就很可悲了。這才是真正的書呆子。可錢鍾書不一樣,他是我國學術界的「稀有金屬」,含金量特別高。
當然,錢鍾書先生並不是一個十足的生活「低能」,他會做飯,會做早點:
我們住入新居的第一個早晨,「拙手笨腳」的鐘書大顯身手。……他煮了「五分鐘蛋」,烤了麵包,熱了牛奶,做了又濃又香的紅茶;這是他從同學處學來的本領,居然做得很好;還有黃油、果醬、蜂蜜。我從沒吃過這麼香的早飯!……我們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除了家有女傭照管一日三餐的時期,除了鍾書有病的時候,這一頓早飯總是鍾書做給我吃。
錢老先生還「經常親自為爹爹燉雞」。等,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錢鍾書先生並非「拙手笨腳」,楊絳女士在這個詞上加引號是有原因的。
作者寫的這本散文有兩大特點,一是用語極其簡練,一些可有可無的字完全省去,如「我走進阿園臥房一看究竟」這句話,讓我們寫非得在「阿園」和「臥房」之間加一個「的」字不可。類似這樣的用法,隨處可見。二是用語平白如話,全是生活用語,絲毫沒有大教授書院式的味道。極其平淡,這可能就是所說的語言的最高境界就是淡而有味。
另外,這套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發行的《楊絳文集》,其裝幀、印刷、紙張、字型大小及字間距都非常的精良與合適。一冊在手,會忍不住摸索玩味。表里是一樣的認真與嚴謹,這反映了作者本人一貫的謹嚴作風。錢鍾書的文集也是這樣的特點。
《我們仨》讀後感(三)
這個暑假,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觸,寫在這裡,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
牋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裡,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牋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牋楊絳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同,前一段時間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後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群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己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裡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像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牋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裡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
牋楊絳的書我還在找著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鍊卻是珍貴的。因為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鍊。